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8 毫秒
1.
科技成果     
《航空科学技术》2004,(6):41-41
由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和昌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承担的国防基础科研项目“直升机设计并行工程技术研究”,通过4年多的努力,于10月19日通过国防科工委组织的专家验收。这标志着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和昌河集团公司的信息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了应用于直升机设计和制造的先进的数字化应用平台。“直升机设计并行工程技术研究”项目构建了并行工程的技术支持平台与应用环境,建立了以数字样机为核心的直升机协同设计系统,创建了先进的直升机产品研制组织管理模式、过程控制模式和设计工作模式,打通了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和昌河集团公司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并行工程与成熟度的概念以及国内现有飞机设计/制造异地协同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VPM的设计/制造并行工程模式,该模式通过成熟度的划分与升降级控制,实现了产品设计、工艺设计与工装设计三者并行协同,从而缩短了整个产品研制周期,并能从根本上解决厂所分离模式下导致的跨平台异构系统间数据迁移所带来的隐患。  相似文献   

3.
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在中国飞机研制中率先采用并行工程和无纸设计技术,首次在中国设计了飞机全机规模电子样机。为我国航空行业由传统的飞机研制模式向飞机数字化设计制造的现代化飞机研制模式的转变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90年代企业竞争的新战略──并行工程与精简化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并行工程和精简化生产的基本概念、作用、实施要则,并行工程和系统工程、精简化生产与大批量生产的区别,并对并行工程和精简化生产的组织实施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Unigraphics软件在汽车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其良好性能为构造虚拟产品、采用并行工程工作模式,并为实现高质量无图纸生产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在飞机型号研制过程中开展并行工程的现实意义,提出了产品联合工作组IPT的组织结构、工作规范,协同工作环境以及并行设计的过程定义及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7.
从并行工程理论出发,结合民航维修企业的生产特点,着重讨论并行工程组织机构建立的要素,以及并行工程结构化分析和质量功能部署方法在民航维修生产过程和维修质量控制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并行工程提供了一种产品开发的质量设计哲学和集成设计技术。本文在论述并行工程原理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并行工程的企业应有的特点和要求。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日趋复杂、精密的工具在产品生命周期分析中的应用、研究,集成设计环境中的基本框架的建立理应被看作是并行工程成功实现的必然要求。本文研究了基于计算机的并行工程基本框架、数据交换,以及多目标设计的权衡分析。  相似文献   

10.
依据并行工程理论及工作实践,总结了并行工程在西航集团公司新产品试制中的成功应用实例,提出了下一步促进新产品院(所)设计与厂内制造并行、将成功并行方案逐步制度化、并继续拓展等工作建议,着重强调了实施并行工程对公司进一步缩短新产品研制周期、提升快速反应能力具有的促进作用,对公司长远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可调叶片运动机构的参数化拓扑仿真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雷 《航空发动机》2014,40(5):28-32
介绍1种在方案设计阶段,基于UG NX的3维设计软件和EXCEL软件的压气机多级静子叶片联调操纵机构的联合设计方法。通过在UG软件的建模模块中构建简单的线条以建立操纵机构的拓扑模型,并将模型输入运动仿真模块中,对整套机构进行运动学仿真计算,跟踪各级传动关节的运动规律,得到仿真数据。将仿真数据在EXCEL软件中进行分析,综合拟合、回归、关联度等数据分析手段,得到特定拓扑模型下的输出规律。在方案设计阶段即可快速建立机构模型并分析影响整套机构运动规律的关键参数,优化设计参数、建立操纵机构调节方程,给后期的工程设计提供基础。经某型燃气轮机多级联调机构的设计实践证明,该方法具有高效敏捷,适应面宽,可借鉴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地震地面运动功率谱分析中自相关回归法的数学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扼要叙述了用于离散时程数据的功率谱分析的自相关回归法(ARM)的数学过程。本研究进一步确认了赤池氏提出的ARM在地震工程中的适用性。特别是该方法具有由少量随机数据可得稳定、光滑的功率谱密度函数的优点,从而,可以有效地用来研究地震地面运动的非平衡谱特性。本研究的成果对于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大量抽取均匀滤波器组中产生的混迭分量并对之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当设定综合滤波器与分析滤波器的关系以使混迭相互抵消的方法。理论分析表明,在频率交界点可将混迭完全消除,如果相邻滤波器的频率特性对称性较好,可使总混迭很小。实验证明该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14.
导弹运动方程的逆解析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在采用反馈线性化理论设计导弹飞行控制系统时控制器算法对导弹逆模型的要求 ,推导了导弹运动方程的逆解析解 ,包括导弹质心运动的运动学方程及其动力学方程的逆解析解、姿态运动的运动学方程及其动力学方程的逆解析解 ,详细给出了逆模型的求解过程 ,为一类飞行控制系统运用全局线性化设计奠定了基础。最后 ,结合工程应用进行了仿真计算 ,仿真结果表明逆解析解的推导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综导系统的信息融合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综导系统信息融合模拟仿真研究平台。平台包括综导信息融合模拟评估导调台、惯性类导航设备模拟器、非惯性类导航设备模拟器、综合导航模拟器、电子海图系统和数据分析服务器六大模块。导调台采取一种新的船舶运动参数发生器模拟生成多种海况条件下船舶运动参数;综合导航模拟器采取多种融合算法并行运行方式,以方便比较不同算法的性能;数据分析服务器采用高性能计算机模拟公共计算环境,可研究适应未来船舶软硬件计算资源的信息融合方法。系统测试表明,基于平台的导航信息融合流程和效果满足要求,所设计的平台系统功能正常,可直接用于舰船信息融合算法的设计、分析、测试评估等工程研发工作。  相似文献   

16.
襟翼滑轨轨迹控制着襟翼的运动轨迹,决定着其几何特性,是飞机襟翼操纵系统滑轨机构工程设计的重要输入因素.提出一种设计襟翼滑轨轨迹的新方法,该方法对梯形机翼的富勒式襟翼运动进行简化,根据襟翼的运动规律,将其运动简化为近似绕翼尖外空间一点作圆锥曲面运动,并结合CATIA V5的模拟分析,最终设计出满足要求的襟翼滑轨轨迹.运12F飞机的工程应用实践表明,该方法对通用飞机的设计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凸肩(叶冠)叶片及其盘组件的振动特性、振动响应及其减振效果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均需要准确确定其摩擦接触边界条件。通过从Oden非线性、非局部摩擦定律出发,分析了它的机理和运动规律,并用试验方法测定了这些参数。所得结果不仅可用于理论分析建模,还可直接应用于工程设计、实验研究和生产检验。  相似文献   

18.
陈坚强  吴晓军  张健  李彬  贾洪印  周乃春 《航空学报》2021,42(9):625739-625739
计算流体力学(CFD)仿真软件是流体相关的数学物理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数字化表达,是工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助推。然而,大型工业CFD软件研发难度极高,需要同时兼顾功能多样、系统稳定、性能优越、交互友好等特征。依托国家数值风洞(NNW)工程,研发出一款通用流场模拟软件NNW-FlowStar,并在航空、航天等工业部门大力推广使用。软件基于非结构有限体积求解方法和大规模并行计算技术开发,结合现代化软件工程思维设计,具备先进的数值方法、高效的计算效率和友好的用户操作界面,可满足各类复杂外形的高效气动模拟。独特的重叠网格技术配合六自由度运动模块,可帮助实现武器分离、舱门定轴转动等各类气动-运动协同仿真需求。多类标模案例和复杂工程应用表明,FlowStar软件算法鲁棒、精度可靠,是一款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的通用CFD仿真软件。通过对软件的架构设计和功能应用进行介绍,使相关从业人员能更好地了解FlowStar软件,最终促进国产自主CFD软件生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军用软件可靠性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影响军用软件可靠性因素的基础上,借鉴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过程规范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用软件可靠性解决策略,包括软件可靠性组织过程、软件可靠性管理过程、软件可靠性工程过程和软件可靠性支持过程,并概要描述了各个过程所涉及的技术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机动式再入弹头小滚转气动力风洞试验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气浮轴承的自由滚转式小滚转力矩测量系统的风洞试验技术,针对传统的惯性再入武器向再入机动武器发展需求,利用多孔光栅及高灵敏度光电传感器测量带小突起(如边条,小配平翼)的非轴对称模型自由滚转状态下的角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采用理论验证、最小二乘拟合、动力学仿真计算等方法,建立相应滚转力矩气动力模型进行试验数据处理和分析。风洞试验结果显示,数据大小合理,规律性好,同时可获得试验模型在滚转运动中的滚转气动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以及任意滚转角位置的小滚转静力矩,能够满足机动式再入弹头小滚转气动力测量试验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