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美国东部时间2018年5月5日7时05分,在美国西海岸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宇宙神"5运载火箭将"洞察"火星着陆器发射升空。"洞察"火星着陆器全称为"采用地震研究、测地学和传热学的火星内部探测器"(InSight),隶属于"发现计划"的第12次任务。"洞察"火星着陆器充分继承了"凤凰"火星极区着陆器的技术,是人类火星探测史上首次探测火星土壤内部的探测任务,也是首次采用火星立方星在进入、  相似文献   

2.
正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着陆火星的过程中,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研制的、全新的伞系减速分系统正常工作、不辱使命,为着陆器顺利着陆火星发挥了关键减速作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采用目前国际普遍使用的伞降减速方式,为安全着陆火星进一步减速。但在火星降落伞系统的设计、校核、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方面,和其他国家还有诸多不同。  相似文献   

3.
正2021年5月15日,我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终于踏上了着陆火星的征程,01时许,"天问"一号由停泊轨道转入火星进入轨道。3h后,环绕器与着陆巡视器分离,着陆巡视器独自奔赴火星。又3h后,着陆巡视器进入火星大气,开始气动减速。4min后,火星降落伞弹出,充气展开,开始伞系减速,又4min后,降落伞完成减速使命,与着陆平台分离,着陆平台进入动力减速阶段。1min后,着陆平台平稳着陆在火星表面。作为气动减速的主要装置,降落伞不辱使命,表现完美。"天问" 一号所用的降落伞由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研制。  相似文献   

4.
精确着陆于火星特定目标区域是未来火星着陆探测的关键技术。面向火星精确着陆需求,研究火星进入过程中基于器间测量的实时高精度导航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该方法利用火星已有的环绕探测器,在着陆器接近进入过程中,通过无线电链路获得量测信息,结合器上滤波算法实时估计着陆器的位置与速度状态。仿真结果显示该导航方法可有效提高进入过程中的导航精度。  相似文献   

5.
正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中国迈出行星探测的第一步——奔向火星。这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执行应用性发射,成功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由着陆巡视器和环绕器组成,着陆巡视器包括进入舱和火星车。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天问"一号探测器将到达火星附近,通过"刹车"完成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并择机开展着陆、巡视等任务,进行火星科学探测。  相似文献   

6.
火星着陆探测任务环节多、复杂度高、环境不确定性大,历史成功率低于50%.日前我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已取得圆满成功,在世界上首次一步实现"绕、落、巡"的火星探测.文章对火星着陆探测任务中考虑的火星环境要素及其量化条件的确定过程进行阐述,包括:探测器系统对环境条件的需求,基于此对火星空间环境、大气环境、表面环...  相似文献   

7.
正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项工作目标,开展火星全球性、综合性的环绕探测,以及在火星表面开展区域性的巡视探测。这是一次中国航天史上深空探测的重要里程碑。本次任务的火星探测器系统由环绕探测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环绕探测器只在火星的轨道上飞行,相当于火星的卫星。着陆巡视器则真正进入到火星的大气层,并在火星表面着陆。中室压推进系统是着陆巡视器的动力减速装置(图1)。  相似文献   

8.
考虑到火星探测任务着陆过程动态变化大,稀薄大气环境下开伞会对探测器产生剧烈晃动,为此天问一号探测器研制了一套高动态着陆惯导系统,从硬件产品、使用时序到导航算法方面均进行了针对性设计,以适应着陆过程中的高动态环境.此外,为验证天问一号探测器高动态着陆惯导系统的性能,设计了模拟火星开伞工况的火箭弹高空开伞试验,结果表明该高...  相似文献   

9.
火星精确着陆制导问题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火星科学实验室(MSL)任务成功将“好奇”号火星车着陆到火星表面,开创了火星精确着陆探测的新局面。以MSL着陆任务为典型代表,分析了目前火星着陆探测进入、下降和着陆(Entry, Descent and Landing, EDL)过程的制导方案及制导系统的发展趋势。以在火星高海拔、复杂地形区域定点着陆为潜在工程目标,归纳了火星EDL过程面临的制导主要问题。根据未来制导系统自主性和自适应性的技术需求及潜在工程任务制导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火星EDL制导方面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并对其在未来工程中的应用潜力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对国外成功着陆火星的"火星探路者"(MPF)、"火星探测巡视器"(MER)、凤凰号(Phoenix)和"火星科学实验室"(MSL)的供配电技术进行总结;着重分析探测器在"进入、下降、着陆"(EDL)过程中对电源的电池容量、放电电流、工作时间、环境温度及储存时间等方面的要求及解决方案;提出了火星探测器EDL过程中供配电设计在电池类型、器间供电接口、比能量、放电倍率、能量裕度和寿命方面要注意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正"火星生物学"(ExoMars)任务原计划是欧空局(ESA)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联合进行的一次重要的火星探测任务。该任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于2016年启动,原本计划包括一个欧洲轨道飞行器和着陆演示器模块,后来又改为"微量气体轨道器"(TGO)和"进入、下降和着陆演示舱"(EDM)验证着陆  相似文献   

12.
<正>2019年1月,欧空局(ESA)为"赫拉"(Hera)小行星任务选定了将要携带的2颗立方星,这2颗6U立方星将被送到戴迪莫斯双小行星系统附近进行科学探测并最终在小行星表面着陆。这是美欧合作开展小行星防御任务的一个重要进展。近地天体威胁是一种"可能性极低但后果严重"的灾害,  相似文献   

13.
据新华网报道,美国航天局12月4日宣布,该机构将借鉴"好奇号"火星车的成功经验,于2020年再次发射火星车。新火星车的项目总成本预计在15亿美元左右,其大部分设计和制造技术将与"好奇号"类似,着陆方式也将与"好奇号"相同。美国航天局表示,使用已证明的方式和技术旨在尽量确保火星车顺利着陆,从而压低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美国"火星科学实验室"(Mars Science Laboratory,MSL)的进入、下降与着陆(Entry,Descent and Landing,EDL)技术验证体系。该体系可分为EDL飞行动力学、EDL飞行系统和EDL子系统3部分,主要基于仿真建立,同时利用海盗号(Viking)探测器时期的试验数据。针对火星EDL技术的验证,分析了我国已掌握的EDL地面试验技术。通过对比结果表明,我国虽然在气动减速、伞减速、动力下降和着陆技术的试验验证均有良好的技术基础,但仍面临有伞充气过程环境恶劣且复杂、减速下降动作多、大底和背罩分离过程内外环境耦合等新问题。最后针对现有技术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梳理出适合我国发展的火星EDL验证体系,并提出了解决关键问题的试验验证方案,可为我国火星着陆任务EDL试验验证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好奇心号巡视器及其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星科学实验室"(Mars Science Laboratory,MSL)是NASA于2011年11月26日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其上的好奇心号(Curiosity)巡视器已经于2012年8月6日着陆火星;其主要科学目标包括研究火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火星气候特征、火星地质过程,并为将来的载人着陆作准备;经过多次论证,其着陆区为盖尔撞击坑(Gale Crater)。与过去的火星巡视器相比,它携带了更加先进的科学仪器,能够精确分析采集样品的化学成分、光谱特征等;在科学工作小组的指导下,其运行模式包括行走、勘查、接近目标、接触目标与样品分析;通过上述工作,"火星科学实验室"将对火星生命及可居住性进行全面探测。  相似文献   

16.
正火星探测为人类了解宇宙演化规律、生命起源提供了宝贵平台。火星着陆过程一般包括进入、下降、着陆3个阶段,需要探测器在7min左右穿过火星大气层、打开降落伞与反推发动机,将下降速度迅速减至0。该过程历时短、速度快、机动程序复杂,常被称为"恐怖7min",是火星探测任务最为惊险的一环。采用先进的自主导航与制导控制技术是实现火星表面安全精确着陆的关键。本文结合对往火星探测任务,对着陆过程中导航与制导控制系统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进行分析,并分别对火星着陆进入点与着陆点的选取,自主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回顾。最后,面向未来火星探测任务需求,对自主着陆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二)美国行星探测收获重要成果,欧日水星探测正式启动 1.美国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极区成功着陆,并确认火星表面下存在水冰 2008年5月25日,美国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成功着陆。着陆位置是位于火星北纬65度和75度之间北极区附近一处称为“绿谷”的广阔浅谷。  相似文献   

18.
面向火星探测的新一代微波着陆雷达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适应我国火星探测任务,在探月着陆雷达研制的基础上研制出新一代的火星着陆雷达.介绍了国外火星着陆雷达的现状和实现指标,分析了国内火星探测任务中微波着陆雷达的关键点,尤其针对火星风沙尘暴、大角速度和复杂着陆地形的特征采取了综合试验验证方法,取得了关键数据.针对火星着陆雷达严苛的性能指标要求,创新性地采用线性调频连续波的着...  相似文献   

19.
缓冲气囊具有系统简单、质量轻、贮存体积小等优点,在航天器的返回回收与探测器的着陆缓冲中有较广泛的应用。美国的"探路者"、"机遇号"和"勇气号"火星探测器都采用了缓冲气囊系统作为其着陆缓冲装置。文章通过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理论推导,提出了可能会对气囊的着陆缓冲过程产生影响的气体参数,通过MSC Dytran软件仿真计算了不同气体参数下球形火星着陆缓冲气囊的缓冲过程,并分析了各参数对气囊缓冲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后续的气囊设计及试验提供帮助,并为中国下一步开展火星着陆探测任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针对火星着陆器在动力下降过程可能存在的着陆轨迹实时修正和着陆点再选择等问题,本文通过离线计算着陆器在动力下降段开始时的能控集范围,并在实际着陆过程中判断着陆器当前状态与能控集间的关系,实时确定最终着陆点并快速搜索相应着陆轨迹。若着陆器无法到达预定着陆点,则在视野范围内根据安全因子重新选择着陆点规划运动轨迹。仿真表明,基于能控集的快速轨迹规划法可根据着陆器的实际初始状态快速确定最终着陆点并获得相应着陆轨迹,以有限的燃耗实现火星安全软着陆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