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根据低速增压风洞的工作性能包线,详细分析了马赫数Ma和速压Q的测量误差,同时给出了可行的测量方案及其科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某三级增压级的设计与试验研究。该增压级是根据支线飞机发动机对增压级的要求,针对民机的技术特点,发展和应用了多项关键技术,通过设计和试验研究,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全工况性能优异的满足民机增压级性能要求的二级增压压气机部件。其试验性能全面达到和超过其性能指标要求,填补了我国在民机增压级设计技术方面的空白.为我同大型客机增压压气机的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民机发动机的研制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星型航空活塞发动机在高海拔地区的功率衰减问题,开展增压匹配及控制策略研究。利用GT-Power建立星型发动机的性能匹配仿真模型,并通过试验对仿真模型进行了校核;在此基础上匹配了涡轮增压器,建立增压发动机模型。进行了0~8km不同飞行高度条件下的增压匹配与发动机功率随海拔高度的匹配计算;根据计算结果设计了废气旁通阀开度控制策略并得到了喷油点火控制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为星型活塞发动机所匹配的废气涡轮增压系统,可使发动机在8km海拔高度时功率恢复到地面功率的83%,较原机8km海拔高度功率提升了90%,可很好满足飞机对发动机高空功率恢复需求。  相似文献   

4.
以一起"奖状"飞机增压系统故障的分析和排除为例,总结了排故过程中对系统整体以及关键部位进行检查的思路,为类似故障的排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民用飞机舱门通风口机构的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风口机构作为常见的增压预防措施,阻止飞机在舱门未完全关闭、上闩、上锁情况下增压到不安全水平,有效监控了舱门关闭状态,提升了飞机安全性。针对通风口机构常用的凸轮和四杆机构,结合成熟设计实例提出凸轮和四杆机构的设计要点,介绍有效通风面积计算方法,阐述通风口机构的设计原理。  相似文献   

6.
波转子增压循环发动机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首先介绍了波转子和波转子增压循环发动机的基本概念,然后回顾了波转子技术的发展历史,最后介绍了国外波转子增压循环发动机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7.
吴森  刘倩  郑洪涛 《航空动力学报》2016,31(7):1552-1561
为了提高燃气轮机的热效率,提出将化学回热技术(CR)与连续旋转爆轰增压燃烧(CRDPC)技术进行有效结合的思路.通过实验研究与数值研究的方法分别考察了不同的甲烷蒸汽重整方案对热回收的影响、重整气的增压燃烧流场特性及燃烧室性能等.结果表明:并列协同催化甲烷蒸汽重整方案具有最佳的重整性能,甲烷转化率和总焓增加率分别达到46.51%和25.28%;重整气组分的差异对爆轰波系流场结构影响较小,但是氢气质量分数的增加可以提高爆轰波传播速度,也会加剧新鲜预混气与上一轮爆轰产物的接触间断处的提前燃烧;在总压相同且重整气与空气以化学当量比进行预混的前提下,重整气中氢气质量分数增加1.1%左右时,预混气入口比质量流量降低约4.5%,但连续旋转爆轰燃烧室增压比降低约6.0%,这主要是接触间断处的提前燃烧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压燃式航空活塞发动机在高空环境下易出现动力衰减、推力不足等关键问题,因此,增压系统的匹配研究和优化至关重要。基于GT-Power软件构建一维整机热力学模型,探究了不同海拔下增压模式以及高压级压气机叶片开度对压燃式航空活塞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海拔4000m下,在3400r/min工况点,相较于固定截面增压(FGT),采用可变涡轮截面增压(VGT)技术后,燃烧始点提前了31.7%,转矩和功率分别提高36%,43.5%,泵气损失增加10.5%;而采用可调两级增压(RTST)后性能提升效果更显著,使发动机工作升限从5480m提升到了6000m,但在高转速下,RTST增压效率以及对发动机动力性能的增幅会出现下降趋势;低海拔下,随RTST高压级VGT叶片开度的减小,燃烧始点推迟,功率降低,油耗增加;高海拔下,燃烧始点、功率和油耗随叶片开度的减小而呈现与低海拔时相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刘群 《机场工程》2000,(4):28-29
根据笔者近几年的工程实践,本文分析了高层民用建筑消防给水系统中增压设施的设置方法,并提出了在设计阶段中方案的选择和设计参数的选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Cessna 525飞机座舱增压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对典型故障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了该机型座舱增压系统常见的故障形式,并提出了维护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某型机开车后燃油系统输油时油箱增压存在异常的现象,结合该型机燃油系统通气增压原理,分析了该故障的可能原因,并通过地面试验最终排除故障。  相似文献   

12.
通过系统分析和实际验证,提出了波音737系列飞机引气、空调和增压系统的维护改进方案,达到保证飞机运行安全,减少飞机因此类系统故障而导致的航班延误、取消或运营困难情况。  相似文献   

13.
座舱压调系统是保障试飞安全的重要系统,座舱压差过大会对飞机结构造成损坏,严重影响飞行安全。对座舱负压差安全释压飞行试验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座舱压力调节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特点,随后从试飞方法、改装方法、数据处理、试飞风险几方面对座舱负压差安全释压试飞技术进行了分析总结,可为民机座舱负压差安全释压功能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液体火箭贮箱增压排液过程三种气枕模型的数值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液氧贮箱氦气增压排液过程,分别建立了零维整体模型、一维分层模型及二维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对气枕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行数值研究.零维及一维模型采用经验公式求解气枕与壁面间的换热量,而二维CFD模型通过低雷诺数k-ε模型确定流体与固壁间的耦合换热作用.计算时氦气采用理想气体模型.利用三种模型分别预测了贮箱内气枕压力、气枕平均温度及温度分布规律.计算结果表明:三组结果分布合理,不同模型的结果之间能够互相印证;对于气枕及与气枕接触壁面沿轴向的温度分布,在气枕主体区一维模型与二维模型预测结果基本吻合,而在靠近消能器的气枕上端,两种模型预测值存在偏差;当增压气体入口速度较大时,气枕上端径向温度分层明显,需采用二维CFD模型才能展示气枕物理场分布.   相似文献   

15.
针对机身结构,对气密载荷下机身长桁的弯曲应力进行了分析。在推导机身结构在承受气密载荷作用下的微分方程的基础上,通过施加特定边界条件,得到机身结构在承受气密载荷时局部弯矩的解析解,并应用MSC.Nastran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求解。分析结果表明:框与壁板由于变形不协调而产生了局部弯矩故对长桁产生了弯曲效应,即弯曲应力。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液体火箭贮箱增压排液过程,采用二维数值模拟方法对其温度场进行计算.选用低雷诺数k-ε模型分析流体与固壁间的耦合换热,考虑到气液之间发生热质转移现象,编写了控制相变的用户自定义程序(UDF)并植入Fluent软件.采用文献实验数据对相同工况下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对比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二维模型能够有效预测气枕温度、壁面温度沿轴向分布规律.数值模拟结果发现:气体扩散器入口方向、入口面积对气枕温度、壁面温度的轴向分布影响较弱,而对靠近增压口附近的温度场影响明显.当增压气体竖直向下进入气枕时,贮箱上封头附近气枕温度较低,有利于保障安全阀的可靠运行.当增压气体水平进入气枕时,扩散器直径变大,贮箱顶端高温区范围相应扩大.   相似文献   

17.
火箭贮箱增压系统起动关闭过程压力冲击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翀  郭媛媛  梁国柱 《航空动力学报》2011,26(12):2834-2840
为研究火箭贮箱增压系统起动、关闭瞬变过程中压力冲击的产生过程和传播规律,采用可应用于多种气体计算的拉格朗日坐标下的一维非定常气体运动方程有限差分格式求解管路流动,管路元件由反映其动态过程的常微分方程数值求解,气体摩擦损失使用准稳态公式计算.采用B-B(Beattie-Bridgeman)方程描述真实气体热力学关系.对某增压系统模型起动、关闭中包括压力冲击在内的动态过程进行了计算.计算表明:起动过程中,压力冲击变化大,压力振荡周期短、频率高、衰减迅速;关闭过程中,压力冲击变化小,压力振荡周期长、频率低、衰减缓慢.两种过程中都出现了高于气瓶增压压力的冲击压力峰值.数学模型和方法在火箭贮箱增压系统瞬变过程的计算中显示了较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增压系统的可靠工作对保障机上人员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为迅速准确地确定增压系统故障,提高航线的排故效率,针对B737-300飞机自动增压系统失效的故障,介绍了故障树的建立依据和方法,并对飞机增压控制系统可靠性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该方法在实际航线排故中已得到了初步验证,对提高增压系统排故效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当量比对甲烷-空气连续旋转爆轰燃烧室(CRDC)特性的影响,利用二维可压缩欧拉方程对CRDC进行了数值研究,分析了爆轰波的发展过程和贫燃熄火过程,对比了不同工况下CRDC特性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CRDC起爆后燃烧场在由不稳定状态到相对稳定状态的过程中发生了2次碰撞,当进气当量比较低时,CRDC未能完全发生2次碰撞过程就已经熄爆。随着进气当量比的降低,爆轰波传播速度、轴向平均速度、出口平均温度、出口平均总压均呈下降趋势;增压比随当量比降低而减小的根本原因在于旋转爆轰燃烧过程和等压燃烧过程的熵增差减小,使吉布斯自由能增量差减小。CRDC的燃料驻留时间处于亚毫秒量级,燃烧热效率保持在99%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