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日本电气公司黑田隆二去年底发表的“日本主要空间开发计划”一文介绍,日本正在积极研制一颗可提供空间微重力环境,用于尖端技术产业开发、不载人、可回收的空间实验装置,即返回式卫星。这颗卫星将于1993年用宇宙科学研究所的M-3SⅡ火箭发射到高度为250公里的圆轨道上,工作约一周时间后按预定计划回收(回收舱重800公斤),在日本本土上实现软着路。西德参加了这颗星的部分研究工作。可回收有效载荷舱由热防护罩、观测仪器安装平台、各种有效载荷  相似文献   

2.
如舟 《国际太空》1994,(11):19-20
1990年4月,亚洲一号卫星已由中国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送到了地球静止轨道。这颗带有24个C频段转发器的HS376卫星,定点于东经105.5°,位于新加坡上空。亚洲一号卫星约75%容量为商用电视广播业务;另外25%为电话和其它辅助业务。亚洲一号已快要成为“亚洲区域卫星电视台”(SatelliteTelevision AsiaRegion──StarTV)的代名词。它的6个频道的电视广播服务于全亚洲、中东和原苏联的部分地区。1991年,香港企业家李嘉诚先生和亚洲地区联合集团的哈奇森·惠帕创立了Sta…  相似文献   

3.
土星的卫星     
易林 《太空探索》2001,(10):46-48
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只有水星和金星是孤独的行者,其它呢,都被卫星拥戴着。从地球的一个到土星的30颗,太阳系的这些卫星,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天体,好些令科学家迷惑不解,倒是为科幻小说家提供了很多素材。本期重点讲一些土星卫星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3年前,人们在欢呼新世纪来临之际,曾满怀信心地预测,全球的卫星事业在新世纪初定将高歌猛进、蓬勃发展。这是由于在1998年,发射入轨的卫星已达到了140颗,所以估计进入21世纪后,卫星数目将逐步攀升,有望突破200大关。但是,客观事物的发展并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新世纪头2年,  相似文献   

5.
王景泉 《国际太空》1990,(2):21-22,31
对于10公斤以下的微型科学卫星来说,有效载荷的重量受到严格限制,其主要有效载荷之一是摄像机,它的重量可降低到1公斤的量级,峰值功率可在5瓦左右。过去的空间科学卫星,摄像机的重量一般为35~50公斤,功耗30~50瓦,传输速率为10~100kb/s。下表给出了几个空间科学航天器有效载荷的部分数据。设计途径摄像机的设计途径主要考虑三种因素,即聚焦要求、分辨率的限制和保证高性能的技术选择。主要的聚焦要求是:  相似文献   

6.
在空间时代初期,由于受运载火箭技术的限制,美国曾发射过1~15公斤的小型卫星。这种濒于灭迹的小型卫星近年来又出现了新的生机。但今天的小型卫星已不是当初那种小型卫星的重复出现,而是在空间技术高度发展以后派生出的完全新型的卫星。和当今普遍发展的大中型卫星相比,今天的小型卫星,确切地说,应称为微型卫星。微型卫星概念美国把具有独立卫星功能的,重量在10公斤量级的小卫星定义为微型卫星。根据当今的空间技术,10公斤重的卫星已有可能用  相似文献   

7.
1990年10月30日,美国德尔它-2火箭发射了第二代国际海事卫星中的第一颗,这是德尔它系列火箭的第200次发射。11月4日,卫星进入静止轨道,同时展开太阳翼;5日,星上天线对地定向;9日,卫星定点在东经30°赤道上空;12日,卫星在轨测试;12月中旬,卫星投入使用。国际海事卫星-2共制造4颗,由英国航宇公司主承包,合作伙伴有法国马特拉公司、荷兰霍克尔公司、加拿大斯派尔公司、美国休斯公  相似文献   

8.
如今,对于军事作战来说,卫星已变得像战斗机和战舰一样的重要了。但像卫星这样的天基支援不能过于昂贵,美国空军和国防部认识到,军用航天方案不必都采用费用高、能力大的卫星来完成任务,多年来倍受争议的小卫星被提上了日程。  相似文献   

9.
朝文 《太空探索》2000,(8):10-11
今年5月,美国科学家联盟在其网址上公布了许多高分辨率卫星图像,其中有我国东南沿海布防和台湾地区军事基地的照片,于是,大家对侦察卫星(号称“天眼”)的话题特别多。本刊特邀请国防情报方面的专家,以世界上首颗高分辨率商用侦察卫星为例,剖析“天眼”的神力。  相似文献   

10.
4 当今纳卫星技术发展水平 □□本文举一些纳卫星的典型事例,一方面进一步具体回答纳卫星的用处,另一方面也借以说明当前纳卫星技术的发展水平。 4.1 一箭10星 2000年1月27日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了10颗卫星。这10颗卫星包括2颗50~60kg的微卫星,3颗10kg纳卫星和5颗皮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