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牛汉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作为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七月派"诗歌群体中的一员,牛汉的诗歌自觉地延续着新诗的战斗性传统,而真正能代表牛汉诗歌创作成就的是他在文革时期湖北咸宁的干校所创作的诗歌,其中以"树"和"根"为意象的诗歌颇为引人注意。一方面,"树"意象的反抗超拔姿态与"根"意象的奉献和坚忍,充溢着灵魂的"芬芳";另一方面,"树""根"意象具有精神的互补性,在对"树""根"意象的构建中,诗人揭露出文革时期流浪者诗人的精神状态与灵魂独白。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以凝练精粹的语言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含混美是诗歌的理想艺术形态。含混既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法,又是一条美学原则。含混不是意象重叠,晦涩难懂。含混美与诗歌的含蓄美和朦胧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从哲学向度分析中国哲学对诗歌含混美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战士诗人"郭小川在20世纪50年代发表《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与《严厉的爱》三篇爱情叙事诗,在当时文学政治化大背景下对叙事诗的题材选择做出了新的突破。诗人谱写的爱情叙事诗以复杂的情感以及对人生哲理性的沉思等使叙事与诗完美融合,达到了人性诗化的回归。郭小川在叙事诗中对视角、叙事、意象的构建打破了传统思维惯性,增强了作品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4.
“现实—认知—语言”是人类隐喻思维的发展模式。从体验认知视角,分析汉英语言中十二生肖词汇的隐喻文化意象。研究发现,汉英语言中生肖词汇隐喻意象的同异与人们的体验认知息息相关。当汉英民族的关注点相同,其体验认知就相同,与之产生的隐喻引申就基本相同;而当汉英民族的聚焦点不同,其体验认知就相异,与之有关的隐喻意象也就相异。正是有了异同的存在,民族间的交往才变得可能,人类世界也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5.
语篇分析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而下模式要求听话者运用相关的宏观知识积极解读听力信息,包括图式知识和语境知识。语篇分析离不开语篇语境,且遵守自上而下模式。本文以自上而下模式为基础,从图式知识、语篇的衔接和语篇的连贯三个方面探讨了语篇分析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在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研究翻译的"功能途径"中,主位述位理论从语篇结构的角度探讨了结构对等和语义对等的实现方式。通过分析语篇主位和述位结构,把握语篇主位推进模式的语言学方法是实现原文和译文语篇功能对等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对民航英语这类专门用途用语(ESP)进行语篇分析和翻译的过程中,主位分析理论对于把握作者写作意图、理清小句结构、实现语篇功能对等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意象和意境是传统中国诗歌理论中重要的概念,是实现诗歌情感功能的重要手段。汉诗英译过程,就是尽可能保留或再现这种意象美、意境美的过程。本文对比分析李白的《清平调》三个版本的英文译本,为汉诗英译过程中意象的缺省及补偿处理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英语新闻语篇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评价资源,间接含蓄地体现着媒体的观点和态度。目前新闻语篇的隐性评价分析研究多集中于词汇语法等微观层面,忽视了语篇宏观层面的评价资源。通过对China Daily的语料分析研究,我们得出:评价韵律、显性和隐性评价的互动模式以及历史文化背景是隐性评价在语篇宏观层面上的体现。隐性评价在宏观层面的探究为新闻语篇的话语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语篇功能视角下的英语“P”范畴属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词类范畴属性是语言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英语处在综合语向分析语发展的过程中,属于形态不发达的语言,因此此类范畴句法上的分布标准常常带来不一致的结果。从语用的角度,“P”的词类范畴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介词具有定位功能,助词具有系连功能,“P”兼有介词和助词的身份,是因为二者具有共同的语篇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10.
在各种交际语言中,公示语是一种特殊形式,其具有的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和强制性是公示语区别于其他交际语言的特色功能,在旅游景区尤为常见。旅游景区公示语不仅担当了公示语功能,同时是国内外游客欣赏、了解景区风景及文化的重要渠道。对外国游客来说,景区公示语翻译重要性更是可见一斑。但综观国内景区公示语英译,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公示语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语言翻译的对错,同时还需要考虑外国游客的语言习惯。本文以桂林旅游景区为例对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现状、文本类型及英译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