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结合桨扇几何与流动特征讨论了其两大类设计方法的特点,研究了基于可压升力面理论的一种桨扇气动设计反问题方法.相比于传统螺旋桨升力面设计方法,其在旋转坐标系中小扰动线性化假设下严格处理了桨叶旋转、流动压缩性、宽弦大后掠桨叶和桨叶间相互作用,体现了桨扇有轮毂而无机匣的特征.给出了桨扇设计中载荷-下洗角、厚度-下洗角核函数表达式,与机翼核函数的对比验证了其准确性,给出了其在升力面弦向积分和展向积分中的处理方式.讨论了反问题中各设计分布参数的给定方式,特别是最佳载荷分布的给定.构造了一种修正反问题设计中流动损失影响的损失模型.给出了设计算例,数值分析了该设计方法的准确性.研究表明,在跨声速区,反问题给定的弦向载荷分布与数值模拟的存在一定差异,这主要由该设计方法线性化假设与跨声速流动非线性的差别造成.反问题得出的基元功率系数分布、总体性能参数与数值模拟的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3.
赵海宇;周莉;邓文剑;王占学 《航空学报》2025,(8):201-218
针对桨扇发动机全环形进气道,开展8×8对转桨扇与进气道的耦合气动影响研究。采用滑移网格进行非定常流场计算,对比分析了高空巡航状态和地面起飞状态两种典型工况下对转桨扇/进气道的耦合气动影响,归纳总结了不同工况下的滑流影响机理、定量影响结果以及对转桨扇耦合进气道前后的气动性能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对转桨扇产生的桨毂涡是影响进气道内流特性的主要因素,巡航工况下后排尾迹涡是进气道内涡系结构的主导,是造成流动不均匀的主要因素,地面工况下前后排尾迹耦合增强,常以对涡形式存在,共同影响进气道内流流场。尾迹涡在进气道内从前向后周期性运动带来气动参数的周期性振荡,当进气道内涡系结构以桨扇尾迹涡为主时,进气道沿程参数振荡幅值逐渐衰减。但振荡频率保持不变,相位角也保持等间距落后,当壁面分离涡脱体后,进气道涡系结构发生变化,参数振荡幅值、频率以及相位角均因分离涡的掺混发生扰动。滑流使得进气道总压水平提升,但复杂的尾迹涡导致进气道出口总压畸变和旋流畸变急剧恶化,内流出现严重不均匀分布,内流流动损失在巡航时增大2.85倍,起飞时增大1.09倍。此外,耦合进气道后,改变了对转桨扇后排叶片通道内部流场结构,使得通道内速度降低,叶片吸力面激波位置前移;且改变了不同高度叶素的工作特性,提高了桨扇推力性能。在设计工况下,前排桨叶推力系数提高了5.9%,后排推力系数提高了27%,桨扇整体效率提高了5.2%。 相似文献
4.
《航空学报》2024,46(8)
针对桨扇发动机全环形进气道;开展8×8对转桨扇与进气道的耦合气动影响研究。采用滑移网格进行非定常流场计算;对比分析了高空巡航状态和地面起飞状态两种典型工况下对转桨扇/进气道的耦合气动影响;归纳总结了不同工况下的滑流影响机理、定量影响结果以及对转桨扇耦合进气道前后的气动性能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对转桨扇产生的桨毂涡是影响进气道内流特性的主要因素;巡航工况下后排尾迹涡是进气道内涡系结构的主导;是造成流动不均匀的主要因素;地面工况下前后排尾迹耦合增强;常以对涡形式存在;共同影响进气道内流流场。尾迹涡在进气道内从前向后周期性运动带来气动参数的周期性振荡;当进气道内涡系结构以桨扇尾迹涡为主时;进气道沿程参数振荡幅值逐渐衰减。但振荡频率保持不变;相位角也保持等间距落后;当壁面分离涡脱体后;进气道涡系结构发生变化;参数振荡幅值、频率以及相位角均因分离涡的掺混发生扰动。滑流使得进气道总压水平提升;但复杂的尾迹涡导致进气道出口总压畸变和旋流畸变急剧恶化;内流出现严重不均匀分布;内流流动损失在巡航时增大2.85倍;起飞时增大1.09倍。此外;耦合进气道后;改变了对转桨扇后排叶片通道内部流场结构;使得通道内速度降低;叶片吸力面激波位置前移;且改变了不同高度叶素的工作特性;提高了桨扇推力性能。在设计工况下;前排桨叶推力系数提高了5.9%;后排推力系数提高了27%;桨扇整体效率提高了5.2%。 相似文献
5.
6.
7.
8.
开式转子发动机对转桨扇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14,(1):1-5
高推进效率的对转桨扇是开式转子发动机最关键的部件之一。国外航空强国对其开展了大量的CFD计算分析及试验验证工作,优化气动性能,降低噪声等级,以满足适航标准;国内目前尚缺乏对开式转子对转桨扇设计技术和CFD分析的相关研究。本文在现有压气机设计技术的基础上,改进CFD设计分析方法,探索设计出开式转子发动机的对转桨扇,并进行了三维定常流场分析。通过与国外文献研究结果的分析对比,初步验证了本文设计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