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冰  高仍清 《飞行力学》1995,13(2):51-57,62
采用六自由度全量运动方程和三通道飞行控制系统模型,使用时域动态响应的方法,研究了F-16飞机在大迎角下飞行的深失速特性和尾旋特性,并对尾旋进入和改出的机理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研究可午出结论:F-16飞机具有深失速特性,若进入深失速后,可用先拉杆后推杜操纵方法改出;F-16飞机进入尾旋的主要原因是航向自转和偏航、滚转气动交感;在改出尾旋过程中,方向舵操纵力矩、航向静不稳定力矩、偏航惯性交感力矩对制止  相似文献   

2.
“T”型尾翼飞机的深失速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贤芬  刘昶 《飞行力学》1996,14(3):39-43
应用时间历程法讨论了“T”型尾翼飞机的深失速开环特性,分析了气动力矩特性和升降舵操纵规律对深失速改出特性的影响。建立了深失速闭环特性计算数学模型,分析了驾驶员数学模型参数变化对深失速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气动力矩特性,升降舵操纵规律和驾驶员模型参数的变化对“T”型尾翼飞机的深失速改出特性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翼型动态失速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用不可压缩流动的求解算法,结合WilcoxDC提出的k-ω模式和k-ωSST湍流模式,对翼型的动态失速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典型的振荡翼型轻失速和深失速算例的计算结果分析可以看出:(1)绕动态失速翼型的流场结构十分复杂,轻失速和深失速在流动特性上有很大区别。计算结果显示:轻失速主要是由于后缘分离引起,分离涡的影响范围主要是在后缘附近。而深失速则首先形成很大的前缘分离涡,该分离涡在翼型表面上运动,并诱发出二次分离涡,引起翼型升、阻力系数的显著变化。(2)对于动态失速的翼型绕流,k-ωSST湍流模式是较为有效的,计算出的气动力系数迟带曲线变化趋势与实验结果符合得比较好。  相似文献   

4.
ARJ21飞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典型T尾布局特点的先进支线飞机。失速和失速特性试飞是ARJ21飞机适航取证试飞最重要的试飞项目之一。高平尾(T尾)布局飞机可能存在深失速运动模态,给飞机的失速特性试飞带来安全风险。本文首先分析了高平尾(T尾)布局飞机的空气动力学特点,剖析了"深失速"现象的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以ARJ21飞机为算例,结合具体的风洞实验数据库,应用工程估算的方法对动导数进行了补充完善,其次建立了适合预测飞机失速和深失速运动方程的空气动力学模型,并对飞机的运动特性特别是深失速特性进行了仿真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际试飞结果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性;最后选择深失速状态作为失速改出伞设计的临界状态,建立失速改出伞的数学模型,对失速改出伞改出深失速的动态过程进行了仿真计算,验证了失速改出伞改出深失速的设计参数,为失速改出伞的研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飞机深失速改出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建华  凌茂芙 《飞行力学》1993,11(2):44-49,63
用相轨迹法、时间历程法、分支突变理论(BACTM)法研究了深失速的改出过程和一些改出特性,并进一步分析了深失速的两种改出方法:静态改出法和动态改出法。最后又简要地分析了影响深失速及其改出特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周欲晓  刘昶 《飞行力学》1996,14(4):19-24
参考F-15战斗机数学模型和原始数据,通过分支分析和突变理论方法以及数值积分时间历程法的应用,估算出F-16飞机的分支图。分析并参考飞机分支图特性,研究飞机深失速进入特性及其改出特性。  相似文献   

7.
以非结构混合网格上的雷诺平均N-S方程(RANS)求解方法为基础,对采用T型尾翼的某民机外形在大迎角深失速情况下的粘性绕流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该机在巡航和降落外形在深失速情况下的气动特性变化规律.通过对T型尾翼深失速情况下的流动特点进行分析,解释了T型尾翼布局飞机在深失速情况下俯仰力矩系数会随迎角出现不利于纵向稳定性的变化趋势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李中华 《飞行力学》1996,14(4):65-72
在系统地进行了MИГ--21型飞机失速/尾旋理论培训和试验飞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飞行中的机载测试记录和体会,详细介绍了失速/尾旋试飞的准备、试飞驾驶技术和失速尾旋特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高平尾布局飞机的气动特性。使用失速改出伞是飞机改出深失速的重要途径,但如何确定失速改出伞的关键参数(阻力面积等)却没有现成的方法。以ARJ21-700飞机为例,分别使用公式分析法、类比法综合估算出失速改出伞的关键参数,通过模型自由飞和模拟仿真分析验证其具有足够效能将飞机改出深失速状态。形成了一套新机失速改出伞的设计方法和关键数据图表,可供其他型号飞机失速改出伞的设计研制使用。  相似文献   

10.
在系统地进行TИΓ—21型飞机失速/尾旋理论培训和试验飞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飞行中的机载测试记录和体会,详细介绍了失速/尾族试飞的准备、试飞驾驶技术和失速尾旋特性。给出了MИΓ-21型飞机典型的正常尾旋和倒飞尾旋的试飞结果曲线。最后针对MИΓ-21型飞机的特点,给出了失速/尾旋试飞中特别的限制说明。供同类型飞机失速/尾旋试飞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
转捩对风力机翼型和叶片失速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基于k-ωSST湍流模型的Gamma-Theta转捩模型对S809翼型和NREL Phase VI叶片进行了考虑转捩的气动力数值模拟,研究了转捩对其气动特性特别是失速特性的影响。首先对S809翼型在迎角0°~30°范围内开展了数值模拟,比较了转捩模拟和全湍流模拟获得的翼型升力系数和流场特征,发现前缘层流分离泡的存在显著影响了翼型的失速特性;然后对NREL Phase VI叶片开展了类似的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转捩对叶片失速特性和翼型失速特性产生影响的作用方式是相似的。经过对以上数值模拟结果加以分析认为,转捩对翼型和叶片失速特性的影响主要通过前缘层流分离泡的作用体现出来,前缘层流分离泡的存在使翼型和叶片更早地进入深失速。  相似文献   

12.
对几种典型的小型无人机回收方式进行了比较,针对小型电动无人机翼载荷较小的特点,深失速回收方式具有明显优势,并给出了具体的深失速回收方案.通过分析大迎角情况下无人机的动力学模型,推导了在深失速情况下无人机的状态方程,建立了无人机深失速回收仿真模型,并以某型近程电动无人机为对象,在Matlab/Simulink中对深失速模...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给出受迫谐振翼型的动失速工程估算方法。本方法基于风洞试验,综合分析翼型动、稳态特性之间的差别与动、稳态条件之间的关系,建立一套估算动、稳态特性之间差别的经验公式,修正稳态特性,得到相应的动态特性,用本方法计算了三种翼型不同动态条件(包括深失速和后掠)的动失速特,并与测量和文献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符合得相当好。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Y7-200A飞机失速度度和失速特性试飞采用的测试设备,试飞内容与试飞方示,数据处理方法,试飞结果与结果分析,动力装置空中慢车拉力的确定方法,该机无动力失速速度的确定方法与常规方法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赵学训 《飞行力学》1996,14(1):66-73
根据Y7-200B飞机失速试飞结果,从飞机的设计特点出发,与原地比分析了飞机的失速特性,结果表明,Y7-200B飞机的设计改进目前还没有达到降低失速速度,提高安全裕度的预期设计目标。主要原因在于设计和操纵系统的改进针对性不强,改进措施不协调,为此必须进行综合的分析,系统地采取有效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根据Y7-200B飞机失速试飞结果,从飞机的气动设计特点出发,与原型机对比分析了飞机的失速特性。结果表明,Y7-200B飞机的气动设计改进目前还没有达到降低失速速度,提高安全裕度的预期设计目标。主要原因在于气动设计和操纵系统的改进针对性不强,改进措施不协调,为此必须进行综合的分析,系统地采取有效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7.
某型尾吊高平尾飞机通过安装失速保护系统改善失速特性,满足了适航条例的要求。介绍了失速保护系统的设计,从保障试飞安全的失速试飞准备工作、失速保护系统研制试飞与失速特性验证试飞三个方面研究了安装失速保护系统飞机的失速试飞方法。  相似文献   

18.
进气畸变对低速轴流压气机失速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插板扰流器模拟压气机进口畸变流场,并深入分析了此畸变流场对某单级低速轴流压气机的旋转失速特性的影响.通过对压气机性能瞬时响应、失速扰动信号的发展和失速扰动信号的频谱特性的分析,探讨了进气总压畸变对压气机失速形式、失速强度、失速频率的影响.在畸变区形成的失速扰动将经历形成、发展、衰减甚至消失这一发展过程,只有当阻尼不足以阻止失速扰动的发展和周向传播时,压气机才会进入旋转失速状态,从而影响了压气机失速特性.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某教练机的失速特性及产生根源,提出了改善机翼失速特性的优化翼型和机翼平面形状的改进措施,并进行了CFD仿真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改进后全机的失速特性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20.
失速团动态演变特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一台单级低速轴流压气机进行了节流特性试验,通过周向布置动态压力传感器测得了节流过程的动态压力信号,结合时域、频域及极坐标可视化的分析方法,研究了节流过程的失速团动态演变特性.结果表明:失速先兆类型为模态波失速先兆,其传播频率约为40%转子转动频率;压气机进入失速初期349.5r时周向形成两个失速团,360r时两个失速团合并为单个失速团,压气机进入深度失速时单个失速团重新分裂并在410r时稳定为两个失速团;压气机退出失速的过程中,665r时两个失速团重新合并为单个失速团,674.5r时压气机退出失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