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体     
《飞碟探索》2007,(1):5-5
雀喙之谜;李政道先生为本刊题写刊名;真的是暗物质吗?;消失的亚特兰蒂斯  相似文献   

2.
宇宙中为什么没有暗物质星球? 现代科学认为,宇宙中的绝大部分物质是暗物质,那么,在宇宙中,由暗物质凝聚成的星球应该比普通物质组成的星球更多。既然如此,我们应该能观测到普通恒星被不明物体掩食,也就是被银河系中的暗物质星球掩食。但天文观测从未发现这种现象。难道暗物质不能凝聚成星球,只能以稀薄气体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3.
正当今学术界的主流观念认为宇宙的主要物质是不为人眼所见的暗物质,组成宇宙的暗物质颗粒不和辐射发生相互作用,使用任何望远镜都看不到它们。暗物质是如此强大的一个概念,而且大多报道认为它的存在已是事实。但是最近人们对暗物质的存在产生了一丝怀疑。2013年7月,在南达科他州进行的寻找暗物质的LUX实验一无所获——这是人类几十年来在浩瀚宇宙中苦苦寻找暗物质的又一次失败。更有一些调查认为宇宙中根本没有暗  相似文献   

4.
怎么解释“我们所看到的宇宙必须有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和暗能量是观测误差吗?目前已观测到的宇宙现象,必须要通过暗物质和暗能量才能解释吗?这个观点是否已经被科学家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5.
据科学2家的研究,地球诞生已经46亿年了,人类的起源也可以追溯到300万年以前,而人类的现代文明只有几百年的时间。几百年与46亿年相比较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假设地球刚刚只有1岁,也就是说将46亿年压缩为365天,那么我们来看看地球上在几月几日有哪些变化吧。1月1日零时,地球诞生;2月24日13时,地球上出现了原始的海洋;4月5日5时,海洋中出现了最原始的生命;9月18日20时,有细胞核的真核生物出现了;11月13日9时,海洋中出现藻类;11月21日8时,海洋中出现三叶虫;11月30日6时,身长2米…  相似文献   

6.
众眼看宇宙     
幽游 《太空探索》2007,(7):58-59
天文学家使用哈勃空间望远镜发现一个朦胧的暗物质环,这团暗物质是很久以前由两个大质量星系团猛烈撞击而形成。这个环状结构的发现为暗物质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作为将星系团凝聚在一起的额外引力源,天文学家们长时间以来一直在怀疑这种不可见物质的存在。但如果星系团仅仅是依靠他们可见成员星的引力来维持,早就崩溃瓦解了。尽管天文学家不知道暗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但他们假设那是一种遍布宇宙的基本粒子。  相似文献   

7.
张慧 《飞碟探索》2012,(5):46-46
在2012年3月,天文学家通过分析哈勃望远镜观测到的数据发现,在大质量星系团碰撞后的残骸中留有暗物质团。这一观测结果挑战了现存有关暗物质的预测理论:即在星系团碰撞过程中,星系与暗物质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8.
大量的天文观测证据表明,暗物质不但存在,而且主导宇宙的物质分布。但是目前人类对于暗物质粒子的性质还几乎一无所知,关键就在于还没有探测到暗物质粒子,这是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重大缺憾之一。现代物理学理论的有些模型预言了种类繁多的候选暗物质粒子,但是无法明确说明哪种粒子就是暗物质粒子,所以最终探测到并且测量暗物质粒子的性质将能够对于基础物理学理论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丹 《太空探索》2006,(9):58-63
十、银河系的旋转速度 看不见的物质——“暗物质”如何分布? 我们由银河系中看得见的恒星分布情形类推,求出银河系的旋转速度可以发现内恻的旋转速度比外侧快,但是经由观测却发现,银河系内侧与外侧的旋转速度大致相同。要解释银河系内侧与外侧旋转速度大致相同,我们必须考虑:银河系中除了恒星气体等看得见的物质以外,还有质量高达这些物质全体质量10倍以上的看不见物质——“暗物质”这些看不见物质的原形是什么呢?它们在银河系中如何分布?  相似文献   

10.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这是先秦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其诗篇饫问》开篇时提出的问题。从古到今,人类始终渴望能够更好地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探究宇宙的命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相信,决定我们这个宇宙命运的,是一种神秘的暗物质。可是,  相似文献   

11.
2000年 10月 25日上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了成立 20周年纪念大会.出席大会的来宾和各方面代表共 180余人. 学会副理事长张厚英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词,理事长萧佐做了题为“发展的历程希望的未来──纪念中国空间科学学会成立 20周年”的报告;常志海韦记代表中国科协向学会成立 20周年表示热烈地祝贺并讲话.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先生,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学会名誉理事长吕保维先生分别为学会成立 20周年题词.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装…  相似文献   

12.
我们缺乏足以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证明UFO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我们似乎更缺乏令人信服的理论来否定UFO的存在,但我们毕竟遭遇了太多的不可思议的现象。假如,UFO果真像许多人耳闻目睹的那样神奇、可怕———能随心所欲地劫持人类做种种研究等等———那么每一位对未知事物充满兴趣的人都会产生这样的疑虑:UFO本领高强,为何没有攻占地球?征服人类?笔者认为,分析这类问题至少得从UFO有没有能力和有没有必要以及攻占地球的标志是什么等方面去考虑。为此,我提出以下八种假说,仅供UFO爱好者参考。第一,UFO与地球文明不在同一类空…  相似文献   

13.
在辽阔的夜空中,人类肉所能看到的最亮的天体就是月球。月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月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月球上有没有生命在活动?月球开发对人类有哪些益处……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观察和研究着月球。中国流传已久的“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表达了人类对月球的美好向往。  相似文献   

14.
宇宙在自转     
在物理学中有一个基本原理,叫做宇称宇宙。这个理论认为,一个物理过程与其镜像是无法区分的,或者说,你在右手坐标中做的物理实验,翻到左手坐标中去做,二者是相同的。 但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事情有了变化,两位年轻的学者——李政道和杨振宁——宣称宇称守恒可被打破。不久,物理学家在做钴60的放射性β衰变实验中,果然看到了宇称不守恒。李政道和杨振宁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15.
正莫德采·米尔格若姆先生是一个修正牛顿引力理论的人。他的理论修正了牛顿物理学。在牛顿物理学中,暗物质和暗能量是被假设存在的,并且根据标准物理定律来计算引力的话,暗物质和暗能量占据了宇宙总能量的95.1%。当我拜访他在魏茨曼研究所的办公室时,这位70岁的物理学家在以色列炎热的夏天里穿着短裤,兴奋激动的时候也会不知不  相似文献   

16.
亦水 《飞碟探索》2011,(7):42-43
1977年,在巴西的偏远小岛上,神秘的光束不断追踪、攻击人类,有二人因此死亡。这是不是外星生物在用人类做实验?20年后,当年的事件调查负责人在家中神秘死亡,他是自杀,还是被谋杀?  相似文献   

17.
有这样一种生命:它们看我们人类的活动就像人类看蚂蚁一样。蚂蚁在想些什么?换句话说,蚂蚁的思维如何,人类怎么能理解呢?你能知道鸟儿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吗?你能知道牛儿们在聊什么吗?你不知道,你也不可能理解!就像人类不理解蚂蚁,蚂蚁也不理解人类一样。蚂蚁们惊叹:人类力大无比,他们竟能搬掉它们头上上百斤重的石头,竟能随手抓起硕大的一只茶杯。总之,蚂蚁会认为人类了不起,能任意移动一个它们根本无法想像的大物体。那么,我们人类有没有类似蚂蚁的惊叹呢?比如说,堪称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5000年前的古埃及金字塔,…  相似文献   

18.
文德 《飞碟探索》2003,(1):39-40
美国《科学》杂志评选1998年世界十大科学进展,其中一项是中微子有质量的发现。这一发现有可能推翻某些物理学定律,其结果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是否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粒子理论?中微子是否是形成宇宙大部分质量的“暗物质”的一部分?在烦恼着宇宙论学者的众多难题中,最令他们苦恼的问题就是:宇宙的最终命运会怎样?是一直膨胀上去最后稳定下来呢,还是收缩成一个灾难性的火球而告终?答案取决于宇宙中物质的总量,也就是引力的大小。如果引力不够大,宇宙会无限制地膨胀下去;反之,如果引力过大,宇宙会以一种天体物理学家称为“大坍…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历程中,如果说暗物质曾经是难以捕捉的疑云,那么,暗能量应是宇宙中最新最大的幽灵了。发现暗能量被称为2003年最大的科学突破,它解决了宇宙年龄、组成成分和膨胀速度等重大问题。捕捉暗能量,有如一部曲折的侦探故事。  相似文献   

20.
嫦娥-1、2绕月探测器相继发射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探测成果。2013年12月,嫦娥-3落月探测器升空。那么,它的使命有什么不同?本次探月活动的特色又是什么?就此,《科学世界》杂志记者、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欧阳自远院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