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蔡芸 《空载雷达》2007,(1):64-64
韩国国防部研究所在2004年11月23日宣布,他们已经研发出了一种能在任何气象条件下得到敌方的地形地物图像的雷达。韩国国防研发机构(ADD)说他们的这种小型合成孔径雷达(KOMSAR)可以探测到15km以内、隐藏在山背后的敌方设施,并且还可以得到高分辨率的图像。而韩国军方目前使用的地面观测雷达在夜间、阴雨或雾天还不能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2.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9,18(1):66-66
2008年11月23日,韩国国土运输与海洋事务部称,韩国计划于2009年6月从法属圭亚那发射场发射一颗通信、海洋、气象卫星-1(COMS-1)。卫星由韩国宇航研究院(KARI)与法国阿斯特留姆公司(Astrium)联合研制,将进入韩国半岛上空的静止轨道,可覆盖韩国东海岸浦项西2500km。的面积,执行多种任务。COMS-1重2.5t,设计寿命7年,是中大型级的多功能卫星,也是韩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卫星,卫星成本为2.36亿美元。  相似文献   

3.
太空新航线     
《航天》2014,(10):10-13
韩首位航天员辞职惹争议 8月12日,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称,韩国首位航天员李素妍已因个人原因从该院辞职。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称,李素妍向该院发了辞职信,该院同意了她的要求。李素妍现年36岁。她2008年在耗资260亿韩元(2540万美元)的韩国航天员培养计划下同两名俄罗斯航天员一起乘飞船进入太空,成为韩太空第一人。在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完成两年的义务服务期后,她2012年突然提出休假并前往美国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2013年8月,她与一位韩裔美国人结婚,之后取得美国绿卡。李素妍的辞职让韩首项航天员计划终结,引发政府浪费纳税人钱财的批评。  相似文献   

4.
2021年2月,雷声技术公司宣布,已向美海军研究办公室交付了"柔性分布式阵列雷达"(FlexDAR)试验样机,并已安装在NASA的瓦勒普斯飞行设施中进行测试。FlexDAR是相控阵雷达发展历程上的一个新的巅峰,是下一代雷达的雏形,它是在美海军"电磁机动战指挥与控制"(EMC2)项目下开发的,同时也是"综合桅杆"(InTop)项目的组成部分,目的是展示将数字技术迁移到传感器前端附近所带来的好处(数字阵列+雷达通信电子战一体化+网络化分布式)。该雷达将能改善军事通信,实现对多任务雷达的愿景。  相似文献   

5.
宗合 《中国航天》2013,(1):11-12
朝中社2012年12月12日报道说,朝鲜发射的"光明星"3号二期卫星已成功进入预定轨道。最早报道这次发射的是韩国媒体。据韩联社报道,朝鲜于当日上午9时51分在平安北道铁山郡东仓里的火箭发射场发射了远程火箭,部署在西海上的韩国宙斯盾舰雷达探测到了朝鲜火箭。韩国军方初步判  相似文献   

6.
《中国航天》2014,(9):57-57
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8月12日称,韩国首位宇航员李素妍已因个人原因从该院辞职。李素妍的辞职让韩首项宇航员计划终结,引发政府浪费纳税人钱财的批评。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称,李素妍向该院发了辞职信,该院同意了她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杨雯 《中国航天》2012,(7):53-54
2012年6月,在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25所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为天宫与神九精准导引,圆满完成了"首先捕获、稳定跟踪、精确测量"的神圣使命。这是继2011年11月我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后,微波雷达不负众望,再让"太空之吻"画面完美定格。25所自主研发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是实施此次交会对接任务的关键单机,为交会对接提供距离、速度、角度、角速度等信息。在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中,微波雷达在神舟九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相距224公里时,迅速发现并锁定目标,直至两航天器成功实现对接,始终工作正常,性能稳定、状态良好,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完成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5月21日,由中国航天科工信息技术研究院主办,该院旗下的北京航天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航天泰坦.空间信息应用论坛"会议在北京召开。航天泰坦公司作为中国航天科工信息技术研究院在遥感应用领域的发展平台,坚持空间信息处理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在此次论坛上发布了自主研发完善的新一代大数据智能化处理系统——泰坦超算平台(TITAN SCP)。  相似文献   

9.
雷达辐射源指纹识别设备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雷达辐射源的增加和扩散,辐射源识别已经成为电子侦察的一个难题,识别和跟踪辐射源越来越困难.辐射源"指纹"分析识别技术提供了一种识别或确认辐射源的途径和方法.该类技术已经在国外一些电子侦察装备中使用.雷达辐射源指纹识别设备的设计与实现需要采用"高保真数字接收 信号处理 专家系统识别"的技术体制,该设备可从整体上提升对雷达辐射源目标的辨识能力和跟踪能力.  相似文献   

10.
环境一号C雷达卫星是"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中的雷达成像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系统"工程由卫星系统、运载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地面系统和应用系统六大系统组成。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研制,中国科学院参加了有效载荷的研制任务。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负责星箭发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负责测控  相似文献   

11.
雷音电子     
北京雷音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以研发、生产军用和民用电子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要产品有对空警戒雷达、多普勒天气雷达、舰载环境信息处理系统及其他雷达衍生产品。  相似文献   

12.
据美国Space News网站2016年7月6日报道,韩国SI成像服务公司(SIIS)宣布,该公司已经开始"韩国多用途卫星"-3A(Kompsat-3A)光学卫星图像的商业销售,使韩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公开销售0.5m分辨率卫片的国家。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2015年3月发射的Kompsat-3A卫星可提供优于0.5m分辨率的卫片,这也是美国数字全球公司之外分辨率最高的商业卫片。  相似文献   

13.
南京空管中心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保障安全生产,提高工作效率和保障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在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环境氛围和机制实现上全力予以保证。通过不断地探询课题、摸索研究、集体攻关,接连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年3月由华东管理局科教处关英儒处长主持的《语音雷达信号数字记录仪》鉴定会在南京空管中心举行,该记录仪由技术保障部雷达导航室攻关研发,  相似文献   

14.
1 韩国的KITSAT系列 韩国涉足对地观测卫星是在90年代初期,由韩国高等科学技术研究院(Korean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KAIST)派出人员,与英国萨利大学一起,完成了韩国第一个小卫星KITSAT-1的研制任务。这个小卫星于1992年8月10日发射成功。 1993年9月25日,阿里安一箭七星发射成功,其中便有韩国的第二个小卫星KITSAT  相似文献   

15.
<正>由航天标准化与产品保证研究院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QI重点专项"遥感卫星地面系统运行标准出口转化应用"顺利通过中国标准化院组织的2018年年度验收审查。本项目属于中国标准化院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我国五大领域装备与工程标准海外转化应用研究"子课题,项目研究周期为2016年至2019年。本次审查包括技术审查和财务审查。项目组通过学习与总结课题年度审  相似文献   

16.
《中国航天》2010,(8):27-29
<正>韩国于当地时间6月10日17时01分(北京时间16时01分)在罗老宇宙中心进行了"韩国航天运载器"(KSLV)1的第二次发射,但火箭于起飞137秒后即与地面控制部门失去了联系。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随即表示,火箭失去联系前已在起飞55秒时突破了音障,故障原因正在调查。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空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民航局空管局组织研发了"雷达飞行航迹拟合分析系统"。该系统以融合后的雷达数据为基础,对空域运行情况进行真实复现,为空域规划、运行管理和安全评估提供了精确、便捷的自动化手段和量化依据,是实施空域科学管理的有效工具。以下就该系统相关情况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8.
高岩 《航天》2011,(2):57-59
2010年11月23日,朝鲜与韩国在三八线附近西海岸争议海区发生了激烈炮战。朝鲜海岸炮兵对韩国占据的延坪岛进行了猛烈炮击。驻守延坪岛的韩军炮兵在13分钟后发动反击,在炮兵侦察校射雷达的引导下,韩军使用数门K-9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轰击了朝鲜军队的数个炮兵阵地。韩国军方消息说,朝鲜方面发射了170多发炮弹,韩国军方随即进行回击,韩国方面回击了80多发炮弹。  相似文献   

19.
<正>上海玻璃钢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上玻院,英文缩写SHFRP)是中国华信旗下全资子公司,以打造军工装备投资平台和生产研发中心为发展战略,主要从事生产研发各类玻璃钢/复合材料中高端军用、民用产品及新材料的性能、结构与工艺研究,产品包括石英陶瓷军品配件、玻璃钢雷达天线罩、风力发电叶片、耐烧蚀制品等,涵盖我国星、弹、箭、船、器五大领域和新能源产业。公司创建于1960年,前身为上海玻璃钢研究所,总部位于上海市奉贤  相似文献   

20.
<正>2019年9月9日到11日,由中国航天标准化与产品保证研究院(简称航天标准化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航天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标准化论坛"在无锡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标准助推航天数字化转型,标准引领航天智能化升级"为主题,聚焦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在复杂产品研制中的实际应用,交流分享在航天数字化制造模式与体系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