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晓昊 《中国航天》2007,(1):30-33
太阳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但这个脾气有些暴躁的火球也经常对人类的生活造成威胁。为了摸清它的脾气,了解太阳磁场中蕴藏的能量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对最剧烈的太阳活动—耀斑进——行研究,以期最终实现“空间天气”预报,2006年10月25日,美国用德尔它2火箭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对孪  相似文献   

2.
2001年11月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发射的“起源”号无人太阳探测器到达预定地点开始它太阳风的采集工作。该预定地点较为特殊,是一个名为L—1的太阳系日地拉格朗日平衡点,它位于距地球150万公里的太阳和地球连线上,在这一点上太阳与地球作用于“起源”号太阳探测器的引力将相互抵消,因此探测器的位置始终保持在日地连线上。  相似文献   

3.
《中国航天》2006,(12):45-45
日本M-5固体火箭9月23日在内之浦航天中心发射了“太阳”B(又称“日出”)卫星以及“北海道工业大学星”(HITSAT)1和“太阳帆子有效载荷卫星”(SSSat)2两颗微小卫星。“太阳”B重870公斤,由三菱电气公司制造,将用于测量太阳磁场,以更好地认识影响地球的剧烈的太阳活动。星上载有与美、英联合研制的光学、红外和紫外望远镜各一台,能对太阳磁场进行迄今最近距离的观测。它将在太阳同步轨道上运行3年,其中3/4的时间处于阳光直接照射之下。  相似文献   

4.
曹志宇 《上海航天》1998,15(5):41-43
“风云二号”自旋稳定地球同步气象卫星,以地球脉冲作为姿态控制基准,以太阳脉冲作为图像扫描基准,太阳、地球、卫星三者之间的相对关系在连续不断地运动变化。为了验证扫描成像原理和在地面测试卫星的成像质量,需对三者的相对关系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太阳、地球、卫星相关模拟源,成功地用电子信号准确模拟“风云二号”卫星在静止轨道上感受到的不断变化的太阳、地球信号,使卫星的成像测试顺利进行,同时发现了卫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美国航天局(NASA)太阳动态观测台(SDO)于2010年2月11日,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成功发射升空。SDO将在距离地球22300km的轨道上运行,它将测量太阳紫外线输出的波动,测定太阳磁场并拍摄太阳表面及太阳大气的照片。NASA称它是迄今研究太阳及其动态特性的最先进航天器,将成为科学家观测太阳的新“眼睛”。  相似文献   

6.
子力 《中国航天》2009,(5):43-43
德尔它2—7925—10L型火箭3月7日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站发射了NASA新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该探测器很有可能改变人类对宇宙的看法。它的发现还有望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它将运行在尾随地球的一条日心轨道上.绕太阳运行一圈要用371天时间。它将把“目光”投向银河系中数万颗恒星.寻找大小与地球相仿、处在可支持生命的轨道区域内的行星.所瞄准的恒星区域约相当于人伸开手臂后手掌能挡住的一片区域。  相似文献   

7.
水客 《航天员》2009,(3):56-57
双星升空,“将颠覆对宇宙的认识” 格林尼治时间2009年5月14日13时12分(北京时间14日21时12分)。欧洲“阿丽亚娜5-ECA”火箭搭载双星:赫歇尔空间天文台及普朗克巡天者,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这两颗探测卫星,将被送上距地球约150万千米,也就是比月球距离远3倍的第二“拉格朗日点”附近的深空轨道,成为围绕太阳旋转的航天器,以背对太阳和地球的姿势,对宇宙进行持续观测。  相似文献   

8.
发射消息     
《中国航天》2009,(5):48-48
德尔它2—7925—10L型火箭3月7日在卡角空军站发射了NASA“开普勒”太空望远镜。该望远镜将运行在尾随地球的一条目心轨道上.绕太阳运行一圈要用371天时间。它将寻找大小与地球相仿、处在可支持生命的轨道区域内的类地行星。它是NASA“发现”计划下的一个项目.又称“发现”10,耗资6亿美元.由鲍尔宇航与技术公司和喷气推进实验室联合建造.重1039公斤.寿命3.5年。星上载有0.95米直径的光度计。  相似文献   

9.
新华社华盛顿8月8日电在5次推迟发射之后,美国宇航局“起源”号太阳探测器8日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搭载德尔塔火箭升空,开始为期3年行程3200万公里的往返太空之旅。“起源”号此行目的是采集太阳发射的粒子。“起源”号事实上是个全球定位环境和地球科学信息系统,它将旅行160万公里,达到离太  相似文献   

10.
司马杭仁 《航天》2009,(1):51-53
高温水星有水吗 水星是太阳系中距太阳最近的行星,水星的自转周期与它围绕太阳运行的公转周期相一致,因此水星对太阳就像月球对地球一样,总是以一面朝向太阳。在这一面上,全年白昼无夜,同时由于水星上几乎没有大气,炽热的阳光直射裸露的水星表面,  相似文献   

11.
5月4日,法国“斯波特”5地球观测卫星由一枚“阿里安”4火箭从库鲁航天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开始了它在今后5年里对整个地球的观测任务。  相似文献   

12.
美国2001年10月18日发射的“快鸟”号卫星已经进入450km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开始运行。“快鸟”号卫星是一颗美国侦察级商用卫星,它可以对地球表面进行测绘,测绘分辨率黑白状态下能达到60cm,彩色状态下则能达到2.5m。“快鸟”号卫星可为绘制地图提供  相似文献   

13.
空天瞭望     
日“希望号”探测器重燃希望日本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希望号”6月19日利用地球引力改变飞行方向获得成功,使这一“濒危”探测器终于进入了飞往火星的轨道。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称,这次借力飞行是该探测器继去年12月调整之后第二次改变轨道。造价8800万美元的“希望号”是1998年7月4日发射成功的,任务是观测火星的大气和磁场。它原定于1999年10月到达火星,但1998年12月在首次飞越地球时发生故障,消耗掉了过多的燃料,因而不得不改变行程,推迟到达火星的时间。另外,去年4月的一次太阳耀斑爆发还损坏了它的加热系统,并使通信功能受损。目前来看,该…  相似文献   

14.
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不仅是太阳物理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也是空间环境探测研究的重要对象。文章提出了一种在日地L4/L5点布置一颗探测器开展太阳立体探测的技术构想,相较于目前国际上在地球轨道或日地L1点布置探测器只能沿日地连线方向获取正对地球的太阳活动信息而言,该构想具有更大的优势,能够从侧面对整个日地连线上的日冕物质传播和演化规律进行立体监测,获取单点探测无法得到的立体信息,从而大大丰富太阳磁场、太阳活动等信息。文章在国外相关任务调研的基础上,对达到L5点的轨道转移方式和代价进行了初步计算,提出了探测器总体方案设想,并对我国开展L4/L5点太阳立体探测给出了未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航天器工程》2008,17(6):148-148
2008年10月1日,一枚俄罗斯“第聂伯”火箭从俄罗斯南部的Yasny发射场升空,将泰国地球观测卫星系统(THEOS)卫星成功送入轨道,卫星最终将机动到822km的太阳同步轨道。THEOS卫星重715kg,主要为地球科学应用和灾害监视应用提供中等分辨率图像。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用航天器进行空间探测取得了惊人的成果。例如,欧空局1998年4月28日宣布,太阳与日光层观测卫星(SOHO)发现,在太阳上存在巨大的太阳旋风,宽度大致相当于地球直径,时速高达50万公里;美国也于同月中旬透露,伽利略探测器发现木卫二上存在有机物...  相似文献   

17.
荷力 《中国航天》1996,(4):27-28
欧空局的太阳与日光层观测台欧空局与美国航宇局合作的价值10亿美元的太阳与日光层观测台(SOHO)已于去年12月3日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宇宙神2AS运载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它所携带的12种仪器将对太阳这颗直径139万公里、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至...  相似文献   

18.
在STS-41发射任务中,美国科学家将用装在“发现号”航天飞机上的航天飞机太阳散射紫外线探测仪”(SSBUV)测量地球臭氧层的减少量,以及校准“诺阿”9和“诺阿” 11气象卫星上的传感器.SSBUV通过测量经地球大气球散射的太阳紫外线辐射来确定大气层上方的臭氧量.由于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因而某一地区的臭氧量就可由SSBUV读数计算出来.  相似文献   

19.
由于哈萨克斯坦突然取消对第一级火箭落在其境内的许可,泰国首颗地球资源卫星“泰国地球观测卫星”(THEOS)采用俄“第聂伯”1火箭进行的发射再次推迟。按计划,俄“第聂伯”1火箭拟于8月6日在俄东南部亚斯内发射场将该卫星送人太阳同步轨道。但俄方8月5日晚通告泰方,称哈方在落区问题上突然变卦,拒绝让火箭一级落入其领土。当时所有相关系统已就位,火箭已加注完毕。去年底,该卫星的发射就曾遭遇过类似情况。  相似文献   

20.
红罂粟 《航天员》2009,(2):56-59
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3月6日22时50分(北京时间7日11时50分),世界首个用于探测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在美国东南部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搭乘“德尔塔-2”运载火箭升空。此次卫星的发射,由来自科罗拉多大学巨石城分校大气与太空物理学实验室(LASP)的20名学生和16名专家组成的小组,在科罗拉多大学研究园的LASP太空技术大楼里操控。火箭发射65分钟后。“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开始进入预定轨道,当时它距地球大约721千米(其运行轨道和地球轨道基本重合,绕太阳飞行,一个周期约为5了2天)。它将在这一轨道试运行两个月,随后正式开始执行探索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