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前提出的地球观测系统(EOS)由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极地轨道平台)和低倾角轨道卫星(地球探测器)组成。地球观测系统将大大丰富我们关于地球系统的科学知识。静止轨道观测台(GEO)则是另一类重要的地球观测系统,有着近地轨道观测卫星所没有的特点,它也将成为“行星地球使命”计划的组成部分。静止轨道观测卫星定点于地球静止轨道上的某一点。利用多颗静止轨道卫星组成观测网可实现近全球、24小时连续覆盖,与“行星地球使命”的其他观测卫星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2.
佚名 《飞碟探索》2007,(10):20-20
观测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需要一个足够好的天气条件,然后你装备上望远镜或者双筒镜,可以看到一些卫星群聚在地球静止轨道环上(就是所谓的克拉克轨道,阿瑟·查尔斯·克拉克博士最先提出的)。严格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轨道倾角是0°,零偏心率,平均每天转0.002701圈  相似文献   

3.
江南 《国际太空》2012,(11):32-34
随着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市场的不断发展,小型通信卫星市场也随之扩大。据预测,市场需求在2012年后进入高峰,其市场规模为每年大约7颗卫星。为此,欧洲航天局(ESA)制定了先进通信系统研究-11(ARTES-11)计划,用于研发欧洲的小型静止轨道(SGEO)卫星公用平台—LUXOR卫星平台。该卫星平台由德国OHB公司领军研制,参与者包括瑞典空间公司、瑞士Oerlikon空间公司、卢森堡空间公司等。  相似文献   

4.
retro-GEO是指逆行(retrograde)地球静止轨道(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GEO),该轨道与GEO轨道高度相同或相近,但倾角为180°,安装在retro-GEO卫星上的巡视器可每12 h对GEO带空间资产附近碎片环境安全预警.直接西向发射retro-GEO卫星存在地面测控和发射...  相似文献   

5.
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以其独特的轨道特性,在民用和军用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类卫星的损坏和失效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极大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第12、13颗北斗卫星成功入轨,北斗卫星首次"落户"中圆轨道(MEO轨道),我国的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日趋成型。在此次双星发射之前,太空中已有5颗地球静止轨道(GEO轨道)北斗卫星和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轨道)北斗卫星,按照"5+5+4"的组网计划,会有4颗MEO轨道卫星上天。而此次发射  相似文献   

7.
星载GNSS确定GEO卫星轨道的积分滤波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星载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确定地球静止轨道(GEO),以解决目前应用星载全球定位系统(GPS)时导航卫星可见性差的问题。以风云卫星为例,分析了未来的GNSS相对于GEO卫星的可见性,针对GEO轨道上导航接收机采样间隔较长的问题,综合轨道积分和卡尔曼滤波方法的优点,提出了确定GEO卫星轨道的积分滤波方法。并利用STK软件仿真产生所需数据,用MATLAB对提出的算法编程并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性能优越,定轨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正新闻:2019年12月16日15时22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五十二、五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至此,所有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全部发射完毕,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解读:北斗三号卫星星座是我国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系统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3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和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组成。  相似文献   

9.
第8颗北斗卫星的成功发射入轨后,与在轨的多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和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组成基本系统,已经具备在星座覆盖范围内提供连续的、稳定的、全天候的基本服务能力。那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定位精度和未来发展如何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谢军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相似文献   

10.
2010年4月8日,世界上最大的固定卫星服务供应商——国际通信卫星有限公司(INTELSAT)与其银河-15(Galaxy-15)卫星失去了联系,该卫星开始从其地球静止轨道(GEO)位置向东漂移,而它的转发器仍在工作。因此该卫星被媒体称作“僵尸卫星”(Zombiesat)。这意味着银河-15卫星将对地球静止轨道区域内其他卫星的运行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今后,地球环境与防污染斗争是德国OHB系统公司活动的两个新领域。德国在承担防污染研究中成立了PME分公司,以利用空间技术来研究环境和防污染问题。1992年9月1日德国OHB环境技术公司开始工作。 OHB系统公司比任何时候都有兴趣利用空间技术来研究和保护环境。该公司将使用德国布莱梅公司造的两颗基础中继卫星,来执行研究地球环境任务。这两颗小卫星是在布莱梅卫星(Bremsat)基础上研制  相似文献   

12.
针对全球卫星通信星座的测控问题,提出了利用静止轨道卫星作为天基测控网对低轨全球通信星座卫星进行测控的方案,在GEO轨道布置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建立GEO轨道卫星与LEO星座卫星之间的星间链路来传输测控信息,再将这些信息转发至相应的地面测控站,分析了测控链路的传输指标,评估了星间测控链路的双向传输性能,最后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采用3颗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的天基测控网能够大幅拓展单纯依靠传统陆基测控网的测控可见弧段,其24h测控弧段覆盖率是后者的8倍,总测控时间比后者提升大约10倍.  相似文献   

13.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菁 《国际太空》2013,(4):26-3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采取"三步走"的发展步骤:第一步,"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第二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区域服务;第三步,2020年左右全面建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服务能力。目前,"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星座拥有14颗卫星在轨运行,包括5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和4颗中圆地球轨  相似文献   

14.
在对以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为基础的全球覆盖通信星座的设计中,提出一种特殊的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星座,该星座中的卫星可采用与GEO卫星相同的太阳翼对日指向策略,避免了IGSO卫星为实现太阳翼对日指向采用偏航控制而引起的卫星设计复杂性和研制成本的增加。采用网格法对该星座的覆盖特性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这种IGSO星座可应用于单重覆盖或极区覆盖的任务,而3颗IGSO与3颗GEO卫星共同使用时可实现95%以上的全球通信覆盖率。  相似文献   

15.
文青 《国际太空》2006,(10):28-31
发射地球静止轨道(GEO)商业卫星数量最多的一年是1996年,卫星数量达到了30颗.但1996年以后,GEO商业卫星发射数量连续3年下降.虽然2000年发射数量出现反弹,不过2001年又大幅下降,而2002年GEO 卫星数量有一定的增加.在2003-2005年,GEO卫星发射数量相对平稳,平均每年发射约16颗.表1列出了1996-2005年发射的GEO商业卫星数量统计.  相似文献   

16.
1 国外低轨卫星总体态势 卫星轨道革命加速演进,低轨空间成为全球航天发展焦点 在商业资本、国家战略和技术演进的共同推动下,低轨星座领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近20年来,低地球轨道(LEO)卫星在年度发射航天器数量占比从57%迅速攀升至97%,年均部署数量提升了2个数量级,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占比则从30.5%下跌至1...  相似文献   

17.
1 GEO商业通信卫星订单情况 2016年,全球GEO商业通信卫星市场共有15颗卫星签约,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SS/L)4颗,波音公司(Boeing)4颗,洛马公司(LM)1颗,轨道-ATK(Orbital ATK)公司1颗;欧洲泰雷兹-阿莱尼亚航天公司(TAS)1颗;俄罗斯信息卫星系统-列舍特涅夫公司(ISS Reshetnev)2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CASC)2颗.  相似文献   

18.
闵士权 《国际太空》2010,(10):26-34
<正>1卫星与地球站发展趋向□□自1965年全球第一颗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投入商用至今,静止轨道卫星通信系统的卫星与地球站总发展趋向是大卫星小终端。  相似文献   

19.
<正>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轨道位于赤道平面内,轨道的日周期和与地球的旋转周期相一致,三个卫星就可以实现接近全球覆盖,从而成功地广泛用于通信和电视转播领域。但这种卫星的轨道高度高,路径损失大,信号有较大的时间延迟,也难于实现完全的全球覆盖。卫星星座是按一定规律布置在地球中、低轨道上的一群卫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发展,非地球静止  相似文献   

20.
国外地球静止轨道在轨服务卫星系统技术发展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球静止轨道(GEO)在轨服务技术在促进经济、国防和空间技术发展方面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国外在轨服务卫星系统技术研究进展,包括美国、欧洲及其他国家的GEO在轨服务研究计划和美国在轨服务关键技术的试验情况,从目标监视和导航测量、捕获连接、在轨服务机械臂和组合体动力学参数辨识及建模控制等方面介绍了在轨服务的关键技术进展情况。总结了在轨服务卫星系统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未来GEO在轨服务卫星系统技术的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