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75年11月,中国成功发射和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使国防科技取得了新的突破。40年过去了,今天中国已有数十颗遥感卫星在太空中遨游,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谱写了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史上的辉煌史诗。回顾中国返回式航天器发展史,就不能不提到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这一高尖技术何以能在基础差且动荡时期一举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航天器回收技术的国家。中国发展返回式卫星的历史性决策,是政治家在科学家的参与和支持下做出的,由科学导向需求而牵引了航天能  相似文献   

2.
宗河 《国际太空》2014,(11):1-10
2014年10月24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3C改二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又称嫦娥-5飞行试验器,简称试验器)以及卢森堡-4M小卫星,把试验器准确送入近地点209km、远地点413000km的地月转移轨道。该试验器的主要用途是突破和掌握探月航天器再入返回的关键技术,为嫦娥-5任务提供技术支持。卢森堡-4M小卫星主要用于验证卫星长效电池工作情况。11月1日,试验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它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三期首次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航天器第一次在绕月飞行后再入返回地球,使我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成功回收探月航天器的第三个国家,表明我国已全面突破和掌握了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再入返回关键技术,为确保嫦娥-5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无论从那个角度说,印度的飞船计划都有点激进。但站在印度人的角度,或许对此有更加乐观的看法,特别是在返回技术方面。早在2007年,印度就成功实现了航天器回收。这就是SRE-1。550千克的全返回卫星SRE-1是"空间实验返回实验一号"的简写,是ISRO专门用来突破航天器返回技术的一项工程。它的起飞质量只有550千克,但是采用了很独特  相似文献   

4.
短消息     
正我国成功发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9月4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利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型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器。试验航天器在轨飞行2天后,于9月6日成功返回国内预定着陆场。这次试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可重复使用航天器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后续可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价的往返方式。  相似文献   

5.
“嫦娥3号”月球软着陆工程中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3年12月14日,"嫦娥3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降落在月球北纬44.12°、西经19.51°的虹湾着陆区,巡视器与着陆器成功分离、转移并完成互拍,首次实现了中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与巡视勘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在简述"嫦娥3号"月球软着陆工程研制历程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工程研制中突破的主要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航天器环境工程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回顾了 2 0世纪航天器环境工程发展的三个主要方面 :在航天器研制中 ,环境工程和环境试验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验证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环境效应、环境模拟试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则是环境工程的基础 ;而计算机和数字技术大大促进了整个环境工程和试验技术的发展。在新的世纪 ,环境工程的发展在继续努力降低环境试验的费用和时间的同时 ,提高环境试验的效果 ,使整个环境工程对保证航天器可靠性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文章提出了中国在 2 1世纪发展航天器环境工程需要努力的若干方面。  相似文献   

7.
博引 《国际太空》2011,(10):22-29
两个航天器在太空进行交会对接是一项相当复杂的技术,这也是苏联/俄罗斯、美国和中国把它放在航天员太空出舱活动之后,再通过多次发射来攻克它的重要原因。苏联/俄罗斯的航天器从20世纪60年代就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但在2010年还是出现了空间交会对接故障。所以,我国对突破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很重视,将在2011年、2012年陆续发射神舟-8、9、10飞船分别与天宫-1目标飞行器进行交会对接试验,从而掌握这一技术。  相似文献   

8.
武宣 《太空探索》2011,(12):32-33
随着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的升空,中国载人航天二期工程第一阶段交会对接任务拉开的序幕。中国载人航天二期工程战略任务中国载人航天第二步的发展战略是实施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突破和掌握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建设短期有人照料,长期自主运行的空间实验  相似文献   

9.
航天器构型重构技术是航天器在轨服务等重大空间任务必须突破的关键技术之一,将对新一代航天器系统的设计与研发产生深远影响。首先,给出了航天器构型重构的内涵及分类;其次基于主结构变构型等多种典型技术,对构型重构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探讨;随后基于标准化模块设计等方法,给出了航天器构型重构技术体系;接着从支持航天器故障排除等方面出发,对构型重构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归纳;最后,总结了构型重构技术的总体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正>日前,于去年年底发射的遥感卫星二十四号顺利通过在轨测试。在该星研制过程中,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8所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合作,首次采用钛合金3D打印技术完成了次镜支撑结构的优化设计和一体化成型。据了解,3D打印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在国内航天器中尚属首次,在国际空间光学遥感器研制中也是首创。508所与北航紧密合作,成功突破了基于  相似文献   

11.
纪实 《国际太空》1991,(2):12-13
美国航宇局(NASA)现正研究一种带翼的称为HL-20专用发射系统的小型航天器,它准备用于接送在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一次可载10人。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州农业与技术大学的师生最近研制出了HL-20航天器全尺寸工程模型,它长29.5英尺,翼展23.5英尺,它将连同一个能使之垂直放置的支架在兰利和约翰逊航天中心进行试验。休斯敦航天中心也在研究一种载人回收舱。  相似文献   

12.
航天简讯     
欧洲英托空间组织研制新型微重力实验装置欧洲英托空间(Intospace)组织开始加紧研制处理超导材料用的新型微重力实验装置。这个装置称为Suleika,其发射时间暂定在1989年下半年,使用哪一种运载系统将在1988年底前决定。英托空间组织现正考虑的发射系统有美国的航天飞机、苏联的光子回收航天器以及中国的长征运载火箭。这项任务是1988年8月成功地用中国的回收舱(长征2号火箭发射)搭载进行Cosima蛋白质晶体增长实验飞行的继续。Suleika将  相似文献   

13.
针对未来航天器的发展需求,在对照国外航天器控制系统的先进水平和国内现有技术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在航天器控制技术领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并梳理出了一些支撑未来中国航天器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星闻 《国际太空》2008,(6):13-16
2008年4月25日,中国首颗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简称中继卫星)天链-1的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首枚长征一3C火箭成功发射.这是2008年中国的首次航天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5次飞行.经过4次变轨,天链-1卫星于5月1日成功定点于77°E赤道上空,这标志着中国航天器首座天基数据"中转站"正式建成.它不仅可以使中国航天测控网覆盖率大幅提升,同时还能增强航天器测控及星地数据传输的实时性.这对未来降低航天器的运行风险、提高地面测控指挥的效率,尤其是在航天器出现异常情况下及时实施故障分析和太空抢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研究室自1958年8月21日成立至今,集研发、设计、生产、试验、测试于一体,长期致力于为各类飞行器提供回收着陆系统解决方案、优质产品和技术服务,主要包括卫星、飞船、深空探测器、火箭、武器、无人机等的再入返回、气动减速、着陆缓冲、回收标位等。圆满完成了以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任务。成功率居于世界前列,代表了国内航天器回收着陆专业最高的设计、制造、研制和应用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研究室1958年8月21日成立,集研发、设计、生产、试验、测试于一体,长期致力于为各类飞行器提供回收着陆系统解决方案、优质产品和技术服务,主要包括卫星、飞船、深空探测器、火箭、武器、无人机等的再入返回、气动减速、着陆缓冲、回收标位等。圆满完成了以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任务。成功率居于世界前列,代表了国内航天器回收着陆专业较高的设计、制造、研制和应用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研究室自1958年8月21日成立至今,集研发、设计、生产、试检、测试于一体,长期致力于为各类飞行器提供回收着陆系统解决方案、优质产品和技术服务,主要包括卫星、飞船、深空探测器、火箭、武器、无人机等的再入返回、气动减速、着陆缓冲、回收标位等。圆满完成了以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任务。成功率居于世界前列,代表了国内航天器回收着陆专业最高的设计水平、制造水平、研制水平、应用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研究室自1958年8月21日成立至今,集研发、设计、生产、试验、测试于一体,长期致力于为各类飞行器提供回收着陆系统解决方案、优质产品和技术服务,主要包括卫星、飞船、深空探测器、火箭、武器、无人机等的再入返回、气动减速、着陆缓冲、回收标位等。圆满完成了以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任务。成功率居于世界前列,代表了国内航天器回收着陆专业最高的设计水平、制造水平、研制水平、应用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相似文献   

19.
□□1998年世界各国共成功地进行了75次发射活动,把142个航天器(不包括从航天飞机释放和回收的卫星)送上了预定轨道(详见表1)。美国进行了33次发射(包括5架次航天飞机的发射),一共发射76个航天器,另外还用别国火箭发射了19颗美国卫星;俄罗斯进...  相似文献   

20.
雨水 《太空探索》2010,(3):60-61
1999年11月至2008年9月期间,中国成功执行了7次神舟飞船和6次返回式卫星的回收任务。在历次航天器返回地面期间,陆军航空兵所属的直升机部队承担了飞船、卫星返回舱的回收以及航天员搜救和人员输送等重要任务。为此,中国航天基金会等单位在这13次任务期间,结合回收任务,制发了直升机机载邮件,并由飞行部队及有关任务人员携带,销返回舱着陆地当日邮戳和相关纪念戳记,由直升机机长和飞行人员签名确认,真实记录了历次回收这一航天事件和相关的直升机飞行活动。由于数量有限,是难得的收藏品。这里介绍的是中国航天基金会的全部机载邮件,供大家欣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