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在今年第6期和第8期介绍了把小行星作为武器的威力,本文介绍了美国小行星任务的三个阶段以及每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关键技术。重点分析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中美国航宇局(NASA)没有公开说明的部分,即第二阶段的月球远程逆行轨道和第三阶段中航天员的作用和任务。作者认为:月球远程逆行轨道与小行星重定向没有明显关系,该轨道主要是用来部署小行星太空武器,它是小行星武器的理想轨道;在第三阶段中用自动化装置或机器人即可完成在小行星上采集样品,完全不需要航天员,航天员到上面的真正目的是完成小行星的武器化改装,即将自然小行星改装成真正的太空武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6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式宣布取消原计划从一颗小行星表面采集一块巨石拖回月球附近轨道并安排航天员到访的"小行星重定向任务"(ARM)。奥巴马总统任内提出的这一"创新"的载人小行星探索方案,在新总统特朗普上任初始便惨遭"扼杀"。12月,特朗普签发总统令,指示NASA实施载人重返月球。随着总统换届,美国探索太空的计划一直在调整。本文对该项目的背景、意义、进展及随之而来的争议进行了回顾、总结  相似文献   

3.
正NASA估计太空探索公司花在"红龙"火星着陆器任务上的费用约为3亿美元,而这只是该公司为其远期载人火星探测任务支付的"首付"。这次不载人火星登陆任务最早可在2018年5月发射。NASA估计其自己将在4年里为此花费3200万美元,主要是为太空探索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人员费用,其中本财年将花约600万美元。作为回报,NASA将取得着陆过程中采集到的数据的使用权。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12月1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太空政策一号令",要求美国宇航局(NASA)重启登月计划,为载人登火星奠定基础,从而彻底改变了前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以小行星为跳板进行载人登火星的载人深空发展战略。其实,早在2017年3月,特朗普政府就终止了奥巴马当政时NASA实施的"小行星重定向任务"(ARM)。那么,什么是"小行星重定向任务"呢?奥巴马当选总统后,于2010年4  相似文献   

5.
近地小行星交会、绕飞、着陆与采样返回技术经过数10年的发展日趋成熟。美国的OSIRIS-Rex对C类小行星进行特征分析与采样,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隼鸟-2号”任务目的是小行星深层采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欧洲空间局(ESA)的小行星探测任务开始转向行星防御领域。NASA的ARM(Asteroid Redirect Mission)计划是开展小行星抓捕与轨道重定向,ESA联合NASA提出了小行星撞击与偏转评估计划,拟对双星系统开展撞击实验,为行星防御提供技术积累。此外,行星资源公司和深空工业公司分别规划了小行星商业采矿的蓝图,并已开展相关的在轨技术验证。对近地小行星的探测历程进行了回顾,重点介绍了OSIRIS-Rex、“隼鸟-2号”、NASA和ESA的行星防御计划及小行星采矿公司的商业采矿战略规划,总结了未来开展行星防御与采矿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2006年12月4-6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在休斯顿召开了第2届太空探索大会,公布了全球性太空探索战略和美国月球体系结构,这是美国载人重返月球新设想中的两个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载人探测近地小行星的工程规模和技术难度介于载人探月和载人火星探测之间,是人类开展载人火星探测和飞向更遥远深空的跳板,对于航天技术的发展和科学问题的探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调研国外载人小行星探测方案设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航天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载人小行星探测的总体方案设想,并梳理了载人小行星探测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可以作为我国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论证和设计的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继2018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NASA战略规划2018》后,9月NASA发布《国际太空探索战略报告》,其中包括了2019年至2024年未来6年的深空发射任务表。报告列举的11次任务清单中,与月球相关的任务为8次,占72.7%。这些任务的实施,将建成月球轨道空间站(LOP-G),支撑美国航天员2030年前重返月球、飞向火星乃至太阳系更深远的空间,为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航天强国抢  相似文献   

9.
1 探索近地小行星的意义 仔细阅读这个路线图,不难发现NASA已将近地小行星作为美国载人航天的近期目的地.探索近地小行星,不仅可以揭示太阳系的形成和地球生命起源等科学问题,而且可以预测和应对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胁.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恐慌和灾难的太空天体威胁,当属自然天体与地球可能发生的碰撞.事实上,这离人类并不遥远,例如科学家最近预测,在2032年前后可能有小行星撞上地球;又如,2013年2月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发生的陨石坠落事件.虽然一些报道有夸大危险之嫌,但对此绝不能轻视.通常,这种较大规模的碰撞发生频率较低,一般几十年才有一次,但它对人类社会可能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10.
2015年10月8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公开发布了《火星之旅:开拓太空探索新篇章》报告(以下简称《火星之旅》报告),全文35页,概要介绍了美国分3个阶段实施载人火星探索系列任务的规划,重申将在21世纪30年代实现载人登陆火星的终极目标。NASA规划载人火星探索活动已有数十年时间,此番报告的发布是最新举措,意在向公众和国际社会“传达其探索策略并分享进展”。  相似文献   

11.
正2007年9月27日,NASA黎明号(Dawn)航天器成功发射,开启了探索火星与木星之间小行星带中的两颗最大天体——小行星灶神星(Vesta)和矮行星谷神星(Ceres)的旅程。Dawn的主要科学目标是揭示太阳系行星形成线索。NASA综述了Dawn任务成功实施10周年取得的亮点科学和技术成就。Dawn是唯一环绕太阳系两颗地外天体飞行的  相似文献   

12.
徐菁 《国际太空》2011,(12):25-30
根据2011年7月28日的报道,天文学家研究发现一颗小行星藏在地球绕日轨道上,它已陪伴着地球渡过了至少几千年的时光。,这种小行星被称作“特洛伊小行星”,尽管其与地球距离比地月远得多,但由于轨道相近,它是最适合航天员探索的地方之一。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在未来15年内很有可能对其进行研究甚至开发。研究者还认为,如果能够发现更多的“特洛伊小行星”,航天员能在这些小行星上寻找地球匮乏的贵重矿物。这一发现也为科学家研究太阳系开启了全新的视野。 长期以来,人类对于近地小行星(NEA)及更少见的近地彗星知之甚少。了解这些天体有助于人类获得太阳系形成的科学信息,这些天体上还可能存在具有潜在价值的太空物质。因此,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将小行星探测列为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未来载人航天计划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2021年10月16日,NASA的Lucy小行星探测任务成功发射升空,将在未来12年探测一颗主带小行星和7颗特洛伊族小行星. Lucy是NASA发现计划(Discovery)的第13项独立任务,于2017年1月获批,主要目标是探测多个木星特洛伊族小行星.此类小天体是早期太阳系的遗迹,与木星共用轨道,分为位于木星轨道前方(L4)和后方(L5)的两群,围绕太阳运行.  相似文献   

14.
正小行星将是人类太空探索的新边疆,无论在军事意义层面还是从科学探索层面,都会是今后人类太空活动的一个重要发展领域。而无论是正在热议的捕获一颗500吨级的小行星到绕月轨道上然后派航天员去登陆的方案,还是到估值为95.79万亿美元的那颗小行星上去开采珍稀矿产的计划,还是捕获一颗更大的小行星到近地轨道上成为太空永备军事基地的项目,都一次又一次地让小行星成为了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5.
孝文 《太空探索》2014,(2):40-41
几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在设想一种巨型旋转空间站,能够产生人造重力。不过,这一梦想一直未能成为现实。由于零重力状态对航天员的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未来将要实施的探索火星、小行星等持续时间更长的深空探索任务,打造可产生人造重力的航天器将成为一种必然。此外,随着商业太空旅行业的快速发展,未来可能出现巨大的充气式轮形空间站,可产生人造重力,让游客享受更为舒适的太空之旅。  相似文献   

16.
《太空探索》2014,(8):28-29
<正>6月19日,美国航宇局(NASA)表示,捕捉小行星行动正在稳步推进当中,眼下初步锁定3颗小行星为捕捉候选目标,其中一颗"看着显瘦、实则虚胖"的奇特小行星是重点关注对象。NASA初步计划,用一只大爪或一个巨型充气袋捕捉这枚小行星,然后将它停泊在月球上的外太空,待日后再由航天员前来探索。或是以一个大爪,将一枚较大的小行星击碎成长度不足9米,并带至邻近月球。NASA  相似文献   

17.
正编者按:随着人类太空探索的不断深入,国际上针对小行星的研究逐渐增多,小行星探测活动日益成为热点,美国和日本先后开展了多次针对小行星的探测任务,探测形式也由飞越探测发展为就位探测、采样返回等多种形式。其中,美国开展了数量最多、形式多样的小行星探测任务;日本成功实施了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取得了小行星探测的领先地位;中国的嫦娥-2于2014年首次完成了近距离飞越近地小行星图塔蒂斯的任务。目前,加快小行星探测已经成为国内学者和专家的共识,深空探测被列入了"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  相似文献   

18.
周肃 《飞碟探索》2004,(5):17-17
NASA宣布发现了两个新的接近地球的小行星。它们对地球没有显著的威胁,撞向地球的机会非常低;但其中一颗可能在地球上方约500万千米处经过(这等于地球和月球距离的12倍),对宇宙理论来说,这相当接近地球。当小行星接近地球时,便是天文学家观察它们的好机会。他们利用天文雷达,便可以替小行星做一些立体的地图,测量它的转动情况,估计它的表面成分及指出它的轨道元素。这些资料一方面可以帮助估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机会,另外也可以研究开采行星的矿物和水,用来发展太空基地和提供太空船使用的燃料等。世界上有两个天文雷达用来观察和研究这些…  相似文献   

19.
正目前,美国航空航天局公布了DART任务的最新进展,计划发射一艘太空飞船高速碰撞具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并改变它的运行轨迹。美国航空航天局行星防御官员林德利·约翰逊说,DART是美国航空航天局证实“动能撞击器技术”的第一项太空任务,届时,太空飞船碰撞小行星的速度是5.9千米/秒,是子弹速度的9倍以上。  相似文献   

20.
<正>小行星是太阳系最早期的产物,保留了太阳系形成之初的形态,对小行星的探索有助于了解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地球的起源。近地小行星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大天体的摄动作用,运行轨道不断变化,使得小行星或者其碎片存在与地球相撞的潜在威胁,所以探索小行星也可为研究避免这种碰撞奠定基础。不少行星科学家都将小行星视为太空探索的自然跳板,它将展示今后至少20年太空探索灵活的发展方向。从某种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