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于2000年10月31日凌晨零时零二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北斗导航试验卫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为满足国内卫星导航需求,中国将自行建立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北斗导航系统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这个系统建成后,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对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的首次发射成功,为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发射北斗…  相似文献   

2.
日前,全国首届北斗产业化应用研讨会在南京召开。国家工信部、总参谋部以及全国50多家北斗企业派出代表和专家参会。会上,与会代表们介绍了各自在北斗市场应用方面的经验和想法。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北斗农业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黑龙江农垦,北斗农业应用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北京、辽宁、山西、湖北、江苏、上海、浙江等省逐渐享受到北斗系统带来的农业机械自动化的便捷。起垄播种、土地深松、作物收割、秸秆还田等农业生产工序,北斗应用开始逐渐渗透,北斗无人驾驶、高精度定位导航、系统监管等一系列的新兴技术,让传统的农业生产充满了科技现代化的魅力,农民更多地腾出  相似文献   

4.
《人民日报》 2 0 0 0年 12月 2 2日消息 ,北京时间 2 0 0 0年 12月 2 1日 0时 2 0分 ,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升空 ,2 7分钟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它与 2 0 0 0年 10月 31日发射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起 ,构成了“北斗导航系统”。这标志着中国将拥有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可以满足国内卫星导航需求。这个系统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 ,建成后将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 ,对中国…  相似文献   

5.
正2019年12月27日,北斗三号系统提供全球服务一周年发布会召开。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北斗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工程卫星总师谢军,北斗三号工程卫星总师林宝军,北斗三号工程地面运控系统总师陈金平出席本次新闻发布会,介绍北斗三号系统提供全球服务一周年有关情况。北斗系统全球覆盖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向建成世界一流卫星导航系统的目标迈出坚实一步。会上,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正式发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报告(4.0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服务体系(1.0版)》等文件,这些文件的中英文版也已在北斗系统政府网站同步上线。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白皮书,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北斗系统应用及产业化,将北斗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推进。目前,我国已形成包括基础产品、应用终端、运行服务等较为完整的北斗产业体系。目前,我国国内卫星导航总产值已达1900亿元,其中北斗系统贡献率约30%;国产北斗芯片、模块、天线等关键技术已取得全面突破,掌握卫星导航芯  相似文献   

7.
<正>北斗应用在电力行业不断推进的同时,青海、陕西、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利用北斗短报文功能开发的北斗抄表设备得到广泛应用,解决了偏远地区、无通信信号覆盖区域的电力数据采集难题。北斗系统的授时功能,较早地为电力行业的时间校准服务,中国电网进入"北斗时间"曾让国人为之振奋。2016年12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北斗系统首次在配电领域应用》,引起人们对于北斗电力应用的广泛关  相似文献   

8.
正7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高大上"的北斗导航,已经不知不觉"飞入寻常百姓家"。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透露:"在中国,入网的智能手机里已经有70%以上提供北斗服务。""天上好用,地上用好",这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首任总设计师、航天科技集团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院士对北斗系统的寄语。  相似文献   

9.
在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稳步快速推进,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将于明年建成覆盖亚太地区的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中国正按照"质量、安全、应用、效益"的总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003年,建成由3颗  相似文献   

10.
中国航天     
《太空探索》2011,(9):4-5
中国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升空7月27日5点44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雨中起飞,成功将中国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的第四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本次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相似文献   

11.
正8月3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北斗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工程卫星系统总师谢军,北斗三号工程卫星系统总师林宝军,北斗三号工程运控系统总师陈金平介绍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相似文献   

12.
<正>9月10日,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第八届年会暨中国北斗应用大会在郑州开幕,大会主题为"北斗服务全球融合创新应用"。开幕式上,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张全德发布并宣读了来自北斗相关领域十余位院士和行业领袖联名发出的《"开启北斗卫星导航应用新时代"倡议书》。  相似文献   

13.
祁首冰 《国际太空》2016,(10):82-82
2016年9月28-29日,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年会暨展览会在成都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主办,以“星参北斗位联世界”为主题,以“十三五”百项重大工程及项目中的“加速北斗、遥感卫星商业化应用”为主导,促进我国自主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形成开放、自主、兼容、渐进的发展环境,推进“北斗”服务世界的进程。来自我国及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届年会暨展览会。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系统)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独立建设并运行的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其服务必将经由区域拓展到全球,目前正处在区域性推广的重要阶段。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将推动"北斗"系统通过定位导航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和气象卫星等共同构筑"天基丝路"。因此,构建"北斗"系统在一带一路应用的损害赔偿法律机制,能为"天基丝路"建设保驾护航。1"北斗"系统在一带一路应用的主要形式及致损类型主要形式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北斗"系统主要  相似文献   

15.
正北斗地图APP预计5月1日上线的消息一经报道引来多方关注,于是一条"导航就用中国北斗,告别GPS"的言论一时刷遍朋友圈。这条"好消息"其实是严重的误导,真相是——北斗地图APP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没有直接联系。下面是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北斗系统青年科学家徐颖对此的科普。首先来看北斗和百度、高德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中国航天     
《太空探索》2012,(4):4-5
中国成功发射第11颗北斗卫星2月25日0时12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11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今年发射的首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58次飞行。  相似文献   

17.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2000年,初步建成"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3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目前,中国正在稳步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截至2012年2月已成功发射了11颗"北斗"导航卫星。  相似文献   

18.
《国际太空》2012,(1):48-48
2011年12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新闻发布会。“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宣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于当天正式提供试运行服务。并公布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测试版)。  相似文献   

19.
<正>2009年4月15日零时16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COMPASS-Q2),是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建设计划中的第二颗组网卫星,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该卫星的成功发射,对于北斗导航系统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6月23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北斗三号系统的全面建成,也标志着中国导航卫星系统的"三步走"战略圆满完成。从1983年"两弹一星"元勋陈芳允院士提出双星定位通信系统方案至今,中国北斗已从有源无高程定位发展到了有源无源结合的高时空精度定位,从双星区域覆盖升级到复合型星座全球覆盖,在导航卫星领域走出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道路"。不过,北斗系统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出于摆脱对美国GPS系统依赖等考虑,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