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国先 《上海航天》2002,19(5):39-41,56
介绍了浪涌的成因及武器系统产生浪涌的主要原因。指出在导弹阵地采用防雷系统措施的同时 ,武器系统要利用接地网系统消减雷电产生的地电压反击 ,在电源系统中接入 3× 1+1防雷器 ,选用适当的保护空气开关防止雷电浪涌侵入 ,在通信网络中增加浪涌抑制二极管防止线路上的尖峰脉冲。最后确定了选择雷电浪涌防护器的依据和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2.
为满足航天系统的全天候发射任务需求,加强航天系统对于雷电环境的适应性,对航天系统雷电防护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综述。首先分析雷电环境对于航天系统产生的破坏效应,追踪了世界航天史上典型的雷击案例,系统梳理了国内外航天系统雷电防护标准规范。针对运载火箭雷电效应数值仿真技术、雷电防护设计技术和试验验证技术,雷电气象监测预警技术,地面雷电防护技术和接地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追踪。在此基础上,从我国航天工程雷电防护的实际需求出发,对未来我国航天系统雷电防护技术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杨波  陈阳  刘晋  严治国 《航天电子对抗》2008,24(4):12-13,24
讨论了航天靶场应用的软件延时技术、通道软件抗干扰技术、程序运行中的软件抗干扰技术、数据采集误差的软件抗干扰技术等常用的软件抗干扰技术,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提高航天靶场的抗干扰性.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雷电对火箭发射的影响及编制GJB1804—93《运载火箭雷电防护》的意义,介绍了标准编制背景,阐述并分析了标准编制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即工程防雷、系统防雷和气象防雷以及雷电对火箭或发射场坪的破坏作用,同时对标准中的几个问题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5.
6.
张森 《遥测遥控》2011,(6):68-71
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CORS)是集GNSS卫星导航定位、计算机、数据通信和互联网等技术于一体,在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根据需求按一定方案建立的常年运行的由若干个固定GNSS基准站组成的网络系统,为用户提供测量等多项相关技术服务。提出在靶场建立区域CORS,构建一个网络时代的靶场测量系统的方案设想,为实现靶场信息化提供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前对于射频信号电路的暂态过电压保护问题已取得较大进展,解决了不少问题。但目前元器件本身存在一定问题。如:压敏电阻、雪崩二极管的寄生电容会影响信号传输时的阻抗匹配。放电管虽然寄生电容小,但箝位电压相对较高,放电分散性和动作响应时间均比较大,对射频电路的电子器件难以提  相似文献   

8.
随着火箭发射频次的提高,全天候发射的需求日益增长。为研究火箭动力系统电子设备在雷雨天气下的适应性,首先对火箭动力系统常见的电子设备进行了插脚注入试验。结果表明,与集成电路或精密仪器相关的接口对雷电敏感,需要采用雷电防护措施。继而详细介绍了浮地电路和接壳电路的雷电防护电路设计方法,并提出了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TVS)的选型参数计算方法。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所设计的雷电防护电路的有效性,该电路能够将雷电间接效应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该研究为掌握火箭的综合雷电防护技术,提高火箭全天候发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9.
主要介绍美国军用卫星测控网的先进技术计划及其关键技术领域 ,并就其对我国卫星测控网的建设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雷电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对飞行器的安全构成威胁,大量复合材料的使用使飞行器内部电磁环境更加复杂。文章首先总结了雷电对金属材料、不导电复合材料和导电复合材料的直接效应和对应的防护方法,简要介绍了磁力效应,构件搭接处起弧的防护方法。其次,简要分析了雷电间接效应,并针对不同的耦合方式采用不同的防护方法,对于辐射耦合采用屏蔽措施,对于传导耦合采用端口部件防护。最后,总结雷电间接效应防护的几个原则,为飞行器雷电防护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软件缺陷管理是提高软件质量和软件开发效率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基于地面测控系统中软件缺陷的基本概念,详细介绍地面测控软件缺陷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给出软件缺陷管理体系结构的分析和设计,并对软件缺陷管理在地面测控系统软件中应用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指出软件缺陷管理系统应用的不足与需要解决的问题。实践中,软件缺陷管理系统对于提高团队开发效率和软件产品质量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雷电灾害的原因及目前高校采用的主要防雷措施,详细分析了雷电防护的主要技术,最后以中国石油管道学院为例,探讨了高校综合防雷方案,把防雷技术理论应用到了实际工程中。  相似文献   

13.
应用虚拟基准站(VRS)技术提高测控系统精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虚拟基准站 VRS( Virtual Reference Stations)技术是国外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 GPS差分技术 ,它综合利用多个基准站的测量信息 ,经过精确的误差修正 ,产生一随用户运动的基准站。始终与用户构成短基线差分 ,该技术有效提高了 GPS差分定位的精度 ,并具有获得高精度解的可靠性。文中分析虚拟基准站的原理与关键技术 ,提供部分试验结果 ,对测控系统利用 VRS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志坚 《宇航学报》2004,25(3):247-250
在原有卫星测控网的基础上规划设计的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系统与国际标准接轨,通过国内外的地面测控站和遍布三大洋的四艘远洋测量船保证了地面与飞船的测量控制和通信,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它不仅能满足载人航天任务的高可靠、高精度、高覆盖、高速率的需要,还能同时为30颗以上卫星提供测控通信支持,这标志着我国自主发展的航天测控通信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5.
航天测控与数传接收综合信道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 S/ X航天测控与数传接收综合信道的概念 ,对综合信道进行了设计 ,重点说明综合信道中伪码测距的实现方法。讨论设计测控系统和应用系统综合信道的三种方案 ,并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神舟号载人飞船船载测控通信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神舟号载人飞船船载测控通信分系统中统-S波段(USB)、C波段、遥测、遥控、图像、话音、超短波(VHF)、短波(HF)和天线等子系统的组成、主要功能与特点,以及跟踪测轨、话音通信、遥控、遥测和天线等的可靠性设计。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结果表明,该测控通信分系统都完成了测量任务,完全能满足载人航天工程的高要求。  相似文献   

17.
航天器火工冲击环境防护技术现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火工冲击环境是航天器经历的最恶劣的力学环境之一,尤其以航天器与运载火箭分离时最为恶劣。火工冲击环境会影响有冲击敏感元件的设备甚至航天器的正常工作,严重时可导致发射任务失败。因此,有必要研究火工冲击环境的防护措施。文章分析了火工冲击环境特点及载荷组成,阐明了火工冲击载荷来源、作用机制及防护原则,分析了航天器系统级和部件级火工冲击防护措施的现状,在调研国内外航天器火工冲击防护措施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航天器火工冲击防护技术的研究方向及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多飞行器测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一种基于DBF和DMF-CDMA技术的多飞行器测控系统。首先描述了系统的工作原理,然后对DBF给出了全面和详细的计算机仿真,包括圆面阵DBF阵因子方向图仿真和DBF对多飞行器的搜索与跟踪仿真。最后对DMF-CDMA给出了实验结果。实验的硬软件巳达到实用水平。这些说明本文提出的多飞行器测控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张芪  王永庆  刘东磊 《宇航学报》2013,34(12):1621-1627
针对航天测控通信系统中微弱信号处理的实际应用需求,研究了Turbo译码算法在星载平台上的低复杂度实现技术。基于折线近似的Log_MAP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FPGA的译码器实现方案,一方面简化了迭代译码过程中分支度量的计算存储方法,有效减少了存储容量及算法复杂度;另一方面采用半并行化及流水的数据处理方式,提高了译码处理速度。利用CCSDS标准建议的交织器和生成矩阵进行了仿真和实测,结果表明相较于其它结构,采用本文设计方案实现的Turbo译码器在Slice资源没有增加的条件下存储复杂度降低了29.6%,且在输出误码率<10 -6 时编码增益达到了9.9dB,保持了良好的译码性能。本文译码器已成功应用于某航天型号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