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发动机叶片实体建模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关节臂激光扫描仪进行了装配模式下发动机叶片的逆向扫描,运用Geomagic Qualify软件实现了叶片型面三维误差比较以及叶片截面指标计算分析,为发动机叶片的数字化设计验证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风扇叶片动应力测量试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给风扇叶片设计验证和改进提供依据,针对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风扇叶片的结构特点和振动强度设计要求,获取了飞行中发动机风扇叶片的振动特性,对风扇叶片振动强度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应用于测试方案设计,对飞机和发动机本体进行了改装,建立了飞行试验方法。基于充分的技术准备,完成了国内首次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风扇叶片动应力测量试飞,填补了国内试飞领域的技术空白,掌握了发动机风扇叶片动应力测量试飞技术,为中国开展航空发动机转子叶片动应力测量的研制试飞和适航审定试飞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发动机叶片振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分析了发动机转子叶片的振动特性,并运用ANSYS软件平台对含裂纹叶片与无裂纹叶片的振动特性进行了比较,结论表明,可以通过监测叶片振动来判断发动机叶片的结构完整性。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修复的关键技术 ;分析了动力涡轮工作叶片的故障影响以及发动机叶片维修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航空发动机高温涡轮冷却叶片热防护系统流体动力与冷效特性计算方法。计算方法考虑了叶片隔热涂层对发动机气冷叶片冷却效果的影响,在发动机过渡态工作过程中考虑了叶片和隔热涂层的瞬态热传导,建立了瞬态带隔热涂层复合涡轮冷却叶片流体动力与冷效特性计算的计算模型,并完成了相应的程序编制。  相似文献   

6.
针对现有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内冷结构的快速改进,在对叶片冷却设计方法集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类冷却叶片的优化模型,并成功将该优化模型应用在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设计中。结果表明,在相同冷却空气用量下,叶片表面最高温度降低了72.4℃,叶片温差减小了110.4℃,优化效果明显。同时,将近似技术成功应用到叶片优化设计中,提高了任务分析效率,为现有发动机涡轮叶片快速改进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中国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用材料力学性能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玉怀  苏彬 《航空发动机》2005,31(2):51-54,58
简述了国内外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用材料的发展,对中国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用材料中的变形高温合金和铸造高温合金的拉伸、持久、疲劳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了目前中国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用材料性能数据十分缺乏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最近,罗·罗公司的遄达发动机顺利完成了风扇叶片包容试验,而且一次试验成功。这标志着遄达发动机在发动机取证道路上又迈过了一个决定性的里程碑。遄达700型发动机装有3英尺长的钛合金宽弦风扇叶片。叶片包容试  相似文献   

9.
基于高压涡轮叶片寿命损耗的航空发动机功率控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刘葆华  黄金泉 《航空动力学报》2013,28(12):2836-2841
提出了基于高压涡轮(HPT)叶片寿命损耗计算的功率控制策略.通过飞机和发动机模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飞行任务仿真,得到推力需求及HPT叶片温度等参数,采用逆向工程方法进行HPT叶片寿命损耗计算.结果表明:在满足推力需求的同时,采用降低HPT叶片温度的控制策略能明显减少在不同环境条件下HPT叶片寿命损耗.通过不断调整发动机高压涡轮环境温度使之工作在推力需求基线附近,达到了有效延长发动机寿命的目的,验证了高压涡轮叶片寿命损耗计算方法简单可行.表明基于HPT叶片寿命损耗的发动机功率控制降低发动机寿命周期成本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晶粒度对发动机涡轮叶片性能的影响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发动机涡轮精铸叶片晶粒度对叶片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晶粒度问题的方法,对今后处理发动机精铸涡轮叶片的晶粒度问题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一种新的混合法——光弹性实验与权函数解法相结合求解了孔壁受均匀内压作用偏置圆孔边径向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该方法具有简单、经济、精度高等优点,对分析复杂应力场中圆孔边穿透裂纹问题,该方法同样适用,且优点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paper, the attitude stabilization problem of a rigid spacecraft described by Rodrigues parameters is investigated via a composite control strategy, which combines a feedback control law designed by a finite time control technique with a feedforward compensator based on a linear disturbance observer (DOB) method. By choosing a suitable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the spacecraft dynamic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cond-order subsystems. Each subsystem includes a certain part and an uncertain part. By using the finite time control technique, a continuous finite time controller is designed for the certain part. The uncertain part is considered to be a lumped disturbance, which is estimated by a DOB, and a corresponding feedforward design is then implemented to compensate the disturbanc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employed to confirm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相似文献   

13.
讨论了用算术编码实现波形数据的无损压缩。对波形数据进行无损压缩时 ,如果把每个可能的样本值看作一个符号 ,符号表会非常庞大 ,导致算法不可行。基于这种原因 ,本文用一个符号表示一定范围内波形数据 ,而不是单个波形数据 ,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编码方案。先是无损线性预测 ,去除了波形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并假定产生的差值序列具有白功率谱 ,幅度服从高斯分布 ,第二步是算术编码。最后给出了对雷达回波数据进行压缩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
The damp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type resonators, a half-wave, a quarter-wave, and a Helmholtz resonator are studied experimentally by adopting linear acoustic test. A quantitative acoustic property of sound absorption coefficient in a model enclosure with the resonators is measured and thereby, the acoustic-damping capacity of a resonator is characterized. For a comparative study on acoustic damping, the damping capacity of a half-wave resonator i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other resonators. A half-wave and a quarter-wave resonators have the same damping mechanism, but a quarter-wave resonator has much larger damping capacity than a half-wave resonator with the same diameter of a single resonator. It is found that shorter length of a resonator has the advantage of longer one with respect to the damping capacity. The damping capacity of a Helmholtz resonator increases with cavity volume and does as the orifice length decreases. A Helmholtz resonator has the highest damping capacity of three-type resonators and a half-wave resonator has the lowest. Besides, a Helmholtz resonator requires the smallest number of resonators for optimal damping. The design criterion of each resonator on the optimal damping is provided by the normalized parameter of open-area ratio and the similarity behavior for the optimal damping is observed for various enclosure diameters.  相似文献   

15.
当航空器结构在航线使用过程中出现疲劳裂纹损伤时,通常在裂纹尖端打止裂孔进行临时性修理。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及试验分析,研究了止裂孔尺寸对止裂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航空器结构出现疲劳裂纹损伤时,采用5.57~7.14mm直径的止裂孔进行止裂修理,止裂效果较好;当止裂孔直径为6.35mm时,止裂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大小叶片轴流级反问题设计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小贺  单鹏 《航空学报》2011,32(10):1786-1795
 在常规轴流级流线曲率法通流设计和任意中弧线叶型造型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适合于大小叶片的当量扩散因子叶型损失模型,发展了用Miller-Lewis-Hartmann(M-L-H)模型分别计算大叶片和小叶片激波损失的复合激波模型,制定了大小叶片装配方法,建立了大小叶片通流反问题设计系统。用该系统对某级增压比为2.20的单级高负荷后掠风扇进行了后掠和前掠大小叶片改型设计。经计算流体力学(CFD)检验,维持后掠造型的改型,在不提高设计点增压比的条件下,级绝热效率相当,流量和失速裕度都得到了提高;而大小叶片结合前掠的改型,当考虑单排静子的最大载荷将设计级增压比提高至2.31时,级绝热效率略微降低约0.3%,流量略减,失速裕度则显著提高。算例也表明通流反问题设计系统适合于大小叶片轴流级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液体冲压发动机控制系统半实物仿真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小偏离线性化理论和Willoh方法,建立了液体冲压发动机和弹体动态数学模型。动态数学模型在微型计算上一体化运行,形成液体冲压发动机/弹体一体化实时数字仿真器。实时数字仿真器通过输入输出接口与液体冲压发动机的实际控制系统进行联接,组成液体冲压发动机、弹性和发动机控制系统半实物仿真系统。对冲压发动机飞行马赫数和控制 系统供油量的半实物仿真结果表明,系统能满足研制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随着实时仿真复杂性的提高,单个的处理器不足以完成所有的必需仿真计算任务。希望能在不同的处理器上完成实时仿真的不同任务,对称多处理器的机制需要软件支持,以使每个处理器通过共享内存进行信息交换。利用多线程控制技术,可以在非全进程开销或不使用共享内存的条件下,使用多处理器。其理由在于线程本身就蕴涵有共享地址的概念。一个多线程的实时程序,利用其中的主线程控制其它的辅助线程,每个处理器用于完成一个辅助的实时计算线程,主线程负责实时时钟的监控,当时钟到达时,启动相应的辅助线程,辅助线程利用图形用户界面(GUI)来监控仿真的进行。  相似文献   

19.
利用二次优化实现柔性冗余度机器人关节力矩最小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边宇枢  高志慧  贠超 《航空学报》2005,26(1):111-115
对基于振动抑制的柔性冗余度机器人关节力矩的最小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影响柔性机器人弹性动力响应的因素,得出了在结构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适当调整关节运动参数来提高机器人动态性能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柔性冗余度机器人的关节运动进行研究,提出了通过自运动的适当选取从而抑制机器人柔性振动的方法。通过对满足抑振要求的自运动的选取进行分析,指出柔性冗余度机器人在实现振动抑制的基础上还具有二次优化的能力,并且利用这种二次优化的能力得出了基于振动抑制的最小化关节力矩的方法。数值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王俊超  李建波 《航空学报》2014,35(1):151-160
为了研究机翼对自转旋翼机纵向稳定性的影响,针对某复合式自转旋翼机,建立了基于状态空间法描述的非线性全量方程数学模型。该模型包含自转旋翼、机身、螺旋桨、机翼和尾翼的气动模型、动态入流模型和稳定性分析模型。运用该模型对比研究了样例自转旋翼机和样例复合式自转旋翼机的纵向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机翼的增加对于浮沉模态和短周期模态稳定性是有利的;对于旋翼转速模态稳定性是不利的,在设计复合式自转旋翼机时可以考虑增加旋翼桨尖配重来提高此模态的稳定性。机翼的纵向位置对自转旋翼机的纵向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在机翼纵向位置能满足配平约束条件下,机翼纵向位置越靠后,迎角稳定性越好,但旋翼转速稳定性越差。在设计复合式自转旋翼机时,机翼纵向位置的选择要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进行折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