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服务中国民航,成就中国机长”为教育目标,培养民航人“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的职业素养是飞行性能课程思政的主要元素,如何恰到好处地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和线上平台,是飞行性能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问题。本文分析了在飞行性能课程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及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了课程思政的探索,实现了将传播知识、培养能力、引导思想和塑造价值观有机融合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教育部课程思政要求,以研究学生学习特点与思想现状为切入点,调查研究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通过在专业课中讲好思政故事,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了思政观点;通过在实践课中加强道德教育,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品质和工作作风;通过在技术课中植入政治教育,提升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怀;通过在班级建设中开展学习扶贫,提高了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上述课程思政理念和举措的鲜活实践,提高了飞机维修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提供了第一手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以下简称“中飞院”)坚持“显性”与“隐性”相融通的原则,以“三位一体”的建设思路,积极开展“六大工程”,构建了具有民航特色的“一体两翼”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课程思政建设应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健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进一步凝练打造民航特色课程思政案例库精品。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是国家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大学教师在教授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就可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飞行技术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课为例,浅析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及途径,并给出实际教学范例,希望对大学英语思政教学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理工类专业课堂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能够有效弥补思政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的不足.本文首先介绍课程思政建设背景及意义,分析思政教育现状,以"能源与动力装置基础"为例,探讨课程思政建设方法,提出构建和落实课程思政,要从课程本身出发,深挖思政元素,通过顶层设计和育人理念融合,依托知识的传授来落实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实现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指出了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在课程思政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学生动机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顶层设计、践行"人才+人文"创新培养模式,以及重视和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作用等理论措施.结合课程改革,建立了疫情...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飞行签派理论教员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路径,梳理了“立德”与“树人”的逻辑关系,研究了课程思政的职责和时代内涵,并分析了飞行签派理论教员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活动中呈现的不足之处,明确了飞行签派员理论教员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活动的任务,探索了提升飞行签派理论教员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活动能力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大思政"政策指导下,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英语专业于2017年开始在《中国文化传播》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系统建设并有机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英文资料库",通过充分利用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英语专业的小数据做好相关专业文化类课程的微改革,以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指引下,新文科专业课程推行团队任务导向的翻转式课堂教学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可操作性。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为例,可以认识到团队任务导向的翻转式课堂教学可以达成课程与思政相融合的品行目标、基础与前沿相融合的知识目标,以及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实施前对翻转式教学理念的设定、内容重构和资源建设等准备工作,探索团队任务导向的新文科翻转式课堂“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过程安排,提出翻转式课堂应分为教师精讲和团队活动两个阶段的观点。同时,设计了过程性评价、成果文本评价和团队协作度评价相结合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以及师生共评与同行评价相结合的教学实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是新时代青年工作的战略性抓手;提升“大思政课”三重境界,是深入落实“双用”新要求的重要着力点。破解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想理论教育同向发力难题,有必要优化顶层设计、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课程育人、深化红色资源运用实践育人、拓展网络思政空间网络育人、嫁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文化育人、健全体制机制强化组织育人,提升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的思想方法整合力、理论教学感召力、实践教学穿透力、线上教学协同力、文化浸润粘合力、物质载体保障力。  相似文献   

11.
行业院校研究生培养关乎到本行业创新与发展,就目前而言,培养过程普遍重视知识的传授以及科研能力的提升,往往忽视了最为重要的思想教育工作。在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育理念下,大力开展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提升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本行业的快速发展。本文通过使用SWOT的分析方法,对行业院校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社会机遇与挑战进行详细分析,得出路径矩阵,最终得到了在基础保障之下的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这为行业院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是在"立德树人"大格局下,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回归教育本质与初心的重要教学改革理念与工程。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具有独特优势与重要意义,任课教师需要提高自身道德与理论素养,紧跟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示范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分析外国文学文化现象。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当下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规划教学内容重难点,构建"立德"与"求知"相统一的课程。并应用"雨课堂"等为代表的网络教学工具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育人环节,以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落实课程思政任务。  相似文献   

13.
商务英语教学不只是进行英语语言教学,还需要对商务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以重视。目前,新时期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材与工作岗位联系不紧密、专业课程结构不完善、实践教学不合理等。本文就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加以分析,结合当前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提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有效对策,以便相关人士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校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质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教育部提倡高校开展双语教学以来,许多高校都将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作为其教学发展的方向.事实上,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并不能全面体现高校"育人为本"的理念,高校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存在诸多值得商榷之处.本文从观念、方式、评价及实施过程等角度对双语教学提出了几点质疑,认为高校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应结合实际情况而定,不宜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15.
做好新时期高职退伍复学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从军报国,有利于助推退伍生成长成才,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退伍生思政教育面临诸如"边缘化"、缺乏针对性、缺乏联动性等困境,通过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发挥学工人员的主导作用、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发挥课程思政的辅助作用、发挥文化育人的隐性作用,不断提升退伍复学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交通运输专业空中交通管制课程为例,针对交通运输专业特有课程教学的现有问题,提出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思路,介绍特有专业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进程及立体化教学的实践情况。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定位于应用型、创新型、实用型的本科院校海口经济学院交通运输(民航运输)专业为例,分析了民航运输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行业对民航运输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及交通运输(民航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基于人才培养的基本环节是课程,本文聚焦分析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交通运输(民航运输)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并剖析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从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角度入手,对基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高职院校工学六合的教学模式,针对高职院校工科类课程教学特点,提出了“赏-析-演-练-评”五步教学法,并对其教学实施进行了较全面的改革探索,对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新媒体下飞行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思想特点,寻找到了思政教师新媒体素养不足、思政教育手段单一、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新媒体管理发展机制这四个问题。结合思政教育最重要的三要素:施教者、受教者和环境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对策,期望能提升新媒体下飞行学生思政教育的质量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是基于学生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需求、为了培养高思想素质人才而进行的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活动。民航院校的研究生肩负着实现"民航强国"重大历史任务,其政治思想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突出,因而探索民航院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建设内容和实现路径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民航院校人才培养特点,阐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并以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为例,站在研究生角度考虑,从学院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导师建设、研究生管理、课程体系建设与科研实践建设这四方面出发,对课程思政的融入进行探索,建立起课程思政体系,由此来达到全方位全过程"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标,为民航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