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者园地     
今天,《太空探索》杂志更名已整整一年了,在此我们要衷心感谢那些热心的新老读者,正是由于你们的关心与支持,《太空探索》杂志才能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宣传中国航天、普及航天知识、探索宇宙奥秘”是我们的办刊宗旨,“视点”带给你国际航天的最新动态;“太空新航线”告诉你航天界的奇闻轶事;“中国航天”让你了解中国航天的历史与现状;“宇航博士”教你掌握更多的航天知识;“探索时空”带你进入浩瀚的宇宙;“星空夜话”与你分享星空的美丽与神奇……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的载人航天"路线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载人航天“路线图”是:载人飞船一航天飞机一空间站(美国的“路线图”),或者载人飞船一空间站一航天飞机(苏联/俄罗斯的“路线图”)。而21世纪的载人航天“路线图”是:载人飞船一月球基地一载人火星探测。载人航天前后两个“路线图”的转折点就是美国总统布什在2004年1月14日宣布的新太空设想。  相似文献   

3.
1999年初冬,中国的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升空,在太空邀游了将近一天之后,成功返回地面,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序幕。 载人航天是一项浩大而宏伟的航天工程,航天员是其中的核心。航天员不仅要安全往返于地面和空间,而且要在太空完成各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科学实验.探索地球以外的大自然奥秘;而这些太空新知识的获得,又将极大地提高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美国航天员诺曼·萨加德今年3月14日乘俄罗斯“联盟TM21”号飞船进入“和平”号空间站,7月7日乘“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返回地面。在这次美俄联合航天活动中萨加德是公众瞩目的对象,更是新闻界的焦点。他在太空度过52岁生日,创造了在太空连续飞行115天的美国航天新纪录,打破保持了21年之久的美国航天员84天持续太空飞行的纪录。虽然这115天还不及俄罗斯航天员波利亚科夫在太空连续飞行439天超长纪录的1/3,但  相似文献   

5.
张唯诚 《飞碟探索》2012,(11):32-34
虽然它们是航天器的新成员,但看上去只是一个金属盒子,大小相当于一条普通的面包或者一只装鞋的盒子,一端有一个相机镜头。它们可以单独遨游在太空,也可以和其他“模块”组合升级,或者为完成更大的太空任务而形成一个“编队”。也许人们会把它们派到火星上,或许会穿越壮观的土星环,只不过操控它们的主人不一定是美国航空航天局这种声名显赫的“航天巨头”,而可能是非常普通的团体,例如一个大学的研究机构,甚至是酷爱航天的个人。没有人知道它们的登场会给未来航天业带来什么.但人们都能感到它们难以抵御的无穷魅力。它们就是方兴未艾的航天新秀,航天业异军突起的“轻骑兵”——“立方体卫星”。  相似文献   

6.
乘“太空出租飞船”到太空旅游 什么是“太空出租飞船”?载人航天发展至今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太空出租飞船”。这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是哪一国发明的?为什么要发展“太空出租飞船”?当一听到“太空出租飞船”这个名词时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和问题。其实所谓“太空出租飞船”是一种形象的比喻,主要是用来说明未来的载人飞船不是由国家或政府出资建造的,而是由民营企业或公司建造的。当有人因公或因私要到太空去,即可租用这种飞船。  相似文献   

7.
2016年8月18日,世界上最大的重型运载火箭—在研的“航天发射系统”(SLS)成功进行了RS-25芯级发动机热点火试车。美国以举国之力研制这枚超级火箭的目的是将航天员送往更远的太空,进入到月球附近,并成为人类深空探测的基石。“航天发射系统”将于2018年实现首飞,届时,它将把载有航天员的“猎户座”(Orion)飞船送入太空,最终目的地是火星。  相似文献   

8.
就在各路体育健儿厉兵秣马备战北京奥运会之时,一支航天科技领域的液体动力“国家队”应运而生。这支“国家队”的目标是在当今的太空经济时代飞得更高、更快、更强。近日,在航天液体动力专业重组之际,记者走访了这支“国家队”的队长——重组后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院长谭永华。  相似文献   

9.
4月16日,全国“少年二级宇航技师”小论文答辩会在北京16中培训中心如期举行。担任此次答辩会的评委有:航天科普专家李龙臣;太空探索杂志社田如森社长;北京161中培训中心王德清主任刘世昌老师和田纪众老师。参加答辩会的40名学生来自全市30余所小学,他们的论文选题与去年相比丰富了许多——“火星环境大改造设想”、“改造航天服”“用月球资源的钥匙打开新的航天大门”、“太空农场”、“寻找太阳系外的新家园”、“建设黑洞城市”、“我去火星的幻想”、“谁去太空扫垃圾?”、“空间技术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经过太空洗礼的人类食物新…  相似文献   

10.
航天技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把卫星送入太空已经不在话下,载人航天乃至“嫦娥奔月”也早已成行,但要论经济性和便捷性,航天运载器与大规模地开发利用空间宝贵资源、或实现人类上天日常观光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人们期待着能够在地球与太空之间快速往返飞行、经济上更为便宜的航天运载器。  相似文献   

11.
2006年元旦的钟声敲响,《太空探索》翻开了新的一页。在中国宇航学会的主办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主管下,在广大读者的爱护和支持下,伴随我国航天事业的壮大发展《,太空探索》走过了25年的历程。1980年,当我国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航天事业在“两弹一星”成功研制的基础上,开始实施“三抓”(全程发射洲际导弹、潜艇水下发射固体导弹和发射试验通信卫星)任务,世界航天科技日新月异发展之际,由国防科技工作的开创者聂荣臻元帅题写刊名的《航天》杂志问世了。在《航天》创刊以及20世纪初改名《太空探索》的25年来,本刊跟踪世界航天科技前…  相似文献   

12.
在浩瀚的太空中,现又增加了一颗名叫“航天清华一号”的微小卫星。  相似文献   

13.
随着载人航天的不断发展,航天员太空停留时间也从加加林最初的1h48min增加到如今“国际空间站”常规驻留6个月,而由美国航天员斯科特·凯利和俄罗斯航天员米哈伊尔·科尔年柯共同执行的“国际空间站”1年期驻留任务也于2016年3月2日顺利结束。回顾世界载人航天走过的历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每一次载人航天任务的顺利完成,都与乘员良好的食品与营养保障密不可分,尤其是随着太空驻留时间的延长,航天食品与营养对乘员生理和心理的健康以及工作绩效方面的影响将愈加重要。为此,对航天营养与食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满足长期载人航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正>2023年是各式各样的新火箭集中上天的一年,这些新火箭将为世界航天注入新活力。若我们细心留意,几款新火箭,诸如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星舰”、“联合发射联盟”的火神火箭、“相对论航天”的人族-1火箭,或者是已经首飞过的中国民营企业“蓝箭航天”的朱雀2号火箭,  相似文献   

15.
在频频见诸报端和荧屏的航天新闻中,航天员几乎清一色的是美、俄等发达国家的公民,第三世界与载人航天无缘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其实,第三世界国家的航天员曾搭便车遨游了太空。这些幸运儿主要得益于前苏联的“国际宇宙”计划  相似文献   

16.
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大出风头的中国蚕宝宝与太空继续结缘,明年将随中国返回式卫星继续试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近日透露,中国学生的太空科学实验项目——“蚕在太空中吐丝结茧”,有望在明年或后年发射的国产返回式卫星上搭载。由我国北京景山学校小学生设计的“蚕在太空中吐丝结茧”项目,今年年初随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  相似文献   

17.
海底的"太空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丹 《太空探索》2003,(9):24-25
航天员“上天”不足为奇,航天员“下海”却不多见,而且还要在海底过“太空生活”!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跟我一起去看看美国航宇局设置的特殊培训科目——海底航天试验。  相似文献   

18.
1995年6月29日至7月4日,世界航天领域发生了一件激动人心的大事:美俄两国载人航天器在太空实现对接并共同飞行。美俄新闻媒体称赞这一太空对接是冷战结束后国际航天合作新时代的开始。 在冷战年代,美俄(前苏联)都将自己的核弹头瞄向对方。为谋求外空优势,美国投资1万亿美元搞“星球大战”计划,而苏联则倾1.2万名优秀科学家研制太空激光武器相对抗。今天,在和平、发展的世界大潮流下,美俄两个航天大国如能在空间领域认真合作,人类航天事业将有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北京时间2006年11月23日上午8时57分,国际空间站的飞行工程师、俄罗斯航天员秋林从空间站上成功地将一个高尔夫球击入地球轨道。此次太空高尔夫表演吸引了世界众多航天迷和高尔夫球迷的目光。本次太空行走是2006年9月第14宇航组进驻国际空间站以来的首次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秋林及其搭档洛佩斯·阿莱格里亚来说,这分别是他们的第4和第6次太空“漫步”。太空挥杆23日这天上午,秋林及其同伴美国航天员洛佩斯·阿莱格里亚身着130千克的俄制“海鹰”航天服从空间站“走”了出来,在失重状态下,他们的动作显得有些迟缓。空间站外部的摄像机记录下了…  相似文献   

20.
<正>2023年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新晋“太空教师”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梦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全新实验展现空间科学魅力本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活动适逢载人航天工程立项31周年之际,是空间站全面建成,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课程。相较前三次授课,本次“太空教师”的活动范围更大,相应在直播当中利用的摄像机机位和保障设备也变得更多。在约48min的授课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