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制备预浸料的JFY—1静电粉末预浸机及其制备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一种静电粉末预浸机及其制备工艺。这是一种将增强体通过树脂粉末带电的流化床,使树脂粉末沉积在纤维上而制备预浸料的新方法,该设备装有β射线仪,用微机闭环控制预浸料树脂含量,制备的碳纤维帘子布/PEEK预浸料控制精度可达±3%最大工作宽度300mm。  相似文献   

2.
文摘从树脂工艺性、预浸料结构及成型工艺等方面介绍了预浸料-真空固化复合材料工艺特点,简要总结了预浸料-真空固化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复合材料制造中的应用现状,并对预浸料-真空固化技术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PEEK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突出的韧性和高损伤容限,但因成型工艺条件较为苛刻,且铺覆性能差,影响了曲面成型能力.利用柔性混编预浸料技术则可解决这一难题,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复杂曲面结构件的制备.分别带有"L"型加强筋和帽型材的加筋口盖的制造,对此进行了充分的验证.  相似文献   

4.
超薄碳纤维预浸料复合材料是近年来复合材料研究的新趋势,国内超薄碳纤维预浸料复合材料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方向单一,系统地总结归纳有助于未来研究方向的调整与研究目的的明确.本文综述了2000年至今国内外大部分超薄碳纤维预浸料与常规碳纤维预浸料复合材料的对比试验,包括无损拉伸试验、开孔拉伸试验、无损压缩试验、机械连接试验、冲击试验、疲劳试验以及环境影响等,通过对比分析认为:薄层化后的预浸料复合材料在抗裂纹萌发和裂纹扩展方面具有显著的性能优势,从而影响了碳纤维预浸料复合材料成品的各项性能参数,表明超薄碳纤维预浸料复合材料优异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新型碳纤维预浸料在工装制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造复合材料零件要有与之配套的工装,本文介绍了西飞公司用新型碳纤维预浸料制造复合材料工装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彭啸  舒展  都涛  徐强 《航空学报》2018,39(12):422246-422246
为系统建立可表征刚度与黏性的预浸料剥离模型,构建探针、拉伸与剥离相结合的试验验证系统。首先,设计用于预浸料的移动悬臂剥离装置,完成各工艺参数下预浸料黏性和动态刚度的90°剥离试验测定,并建立剥离仿真模型;然后,通过探针试验获取黏性参数,采用内聚力模型定量表征黏性参数;接着,通过拉伸、压缩试验测定预浸料的正交各向异性力学参数,连同探针试验获得的黏性参数一同输入到剥离模型中,在各个工艺参数下黏性和刚度的仿真结果与试验值吻合程度良好;由于仿真与试验揭示剥离脱辊现象会影响剥离力测定值,因此研究脱辊现象及其机理,发现将导辊半径设计在3~7 mm内,可减弱脱辊程度、提高剥离试验的准确性。为系统测定并表征预浸料黏性及刚度、预浸料建模、开展自动铺放仿真等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3232树脂预浸料的贮存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超 《航空材料学报》2003,23(Z1):167-170
针对3232中温固化环氧树脂树脂预浸料,观察了室温和低温(-18℃)贮存时间对其物理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与树脂固化相关的预浸料物理性能均发生了变化,并对复合材料的成形工艺产生影响.与室温贮存相比,低温贮存时对各项性能的影响明显减缓.  相似文献   

8.
推导了热压罐法复合材料在固化或预吸胶时吸胶系统的计算公式,分析了叠层块厚度与吸胶系统吸树脂量偏差对复合材料制件树脂含量的影响,并就预浸料树脂含量的选择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考察了高韧性预浸料用环氧树脂体系黏度对预浸料加工工艺的影响,探讨了涂膜和预浸复合工艺参数对预浸料质量的影响,采用热熔法工艺成功制备了高柔性低面密度预浸料。评价了预浸料的质量参数,单层厚度达到(25±5)μm,具有优良的粘结性和铺覆性。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厚度预浸料,高柔性低面密度预浸料复合材料的层间断裂韧性、层剪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提高了19%、27.7%和15.3%。微观形貌观察表明高柔性低面密度预浸料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界面结合强度。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预浸料铺放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控制自动铺带成型工艺参数,针对自动铺带成型工艺过程,分析了自动铺带成型过程中温度对预浸料铺放效果的影响.在一定的压力和速度作用下,根据温度对自动铺带过程中预浸料基体流动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热弹性理论来计算预浸料形变的方法.针对预浸料的铺覆性和形变进行自动铺放试验,验证了在自动铺带过程中温度对预浸料黏附性和带...  相似文献   

11.
对制备短纤维模压预浸料的工艺及设备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并对如何控制预浸料工艺参数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自动铺放过程中预浸料铺贴适宜性问题,以预浸料对模具黏附性及预浸料自身黏附性为考察对象,试制了一套基于剥离实验的动态黏性测试装置,并结合本装置对剥离实验机理加以分析。采用固定其中2种参数,考察第3种参数法研究压力和温度对预浸料与模具及自身黏附性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模式下随着压力的增大,动态刚度值和黏性值均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动态刚度值降低,黏性值先增大后降低。该研究结果为后续自动铺放工艺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非热压罐成型(out of autoclave process,OoA)技术是实现结构复合材料低成本制造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复合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OoA成型复合材料国内外的研究前沿以及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现状,从材料体系和成型工艺两大方面总结了OoA成型过程中的缺陷控制方法。在OoA预浸料成型技术中,可通过尽量减少树脂体系中挥发物含量、精细调控树脂体系反应和流变特性、控制预浸料中纤维和树脂的浸润程度、优化成型工艺等手段有效降低复合材料的孔隙率等缺陷。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与预浸料先进拉挤成型技术相适应的工艺方案,采用DSC研究了碳纤维/环氧预浸料USN12500的固化放热过程,对USN 12500的典型固化工艺进行改进,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不同压力和加压时机下的试验方案,采用实验室现有设备模拟先进拉挤过程制备了试样,以制品的孔隙率作为考察指标优选了的拉挤成型固化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制品在110℃下处理20 min,热压阶段130℃下处理15 min同时保持0.4MPa的工艺压力,后固化150℃下处理1.5h为工艺试验的优化方案,并且能够制得孔隙率<1.1%的制品.  相似文献   

15.
单向带预浸料工艺对结构中纤维取向的制约作用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单向带预浸料工艺对结构中纤维取向的制约作用模型,在对CATIA的二次开发基础上,编制程序模拟单向带预浸料工艺对结构中纤维取向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6.
航空用热压罐外固化预浸料复合材料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适合航空结构件的热压罐外固化预浸料用树脂体系只限于中温使用的环氧树脂体系。ACG公司正在开发高温使用环氧树脂体系和双马树脂体系EF5710,且已具备OoA体系的理想黏度和反应活性。可以预见的是,今后10年对于热压罐外预浸料将会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期,环氧、双马和苯并恶嗪等耐高温树脂体系都将得到开发。另外,作为复合材料低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热压罐外固化预浸料的自动铺放技术将在未来得到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7.
舒展  彭啸  李发飞  徐强 《航空学报》2018,39(2):421416-421416
以预浸料黏性为研究对象,通过探针试验,研究了预浸料铺放过程中预浸料与模具之间的脱粘失效行为及其随铺放工艺参数的变化规律。试验中发现铺放速率、压力和温度对预浸料黏性行为影响显著,且存在界面失效(低温)和内聚失效(高温)两种失效模式。针对这一现象,采用指数内聚力模型(CZM)表征了预浸料的黏性行为,利用该模型描述了不同铺放温度下粘结层应力快速上升、损伤扩展和最终失效的脱粘过程,定量地给出了黏性CZM参数与铺放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预浸料粘结强度和特征位移均随铺放速率增加而近似线性减小,均随铺放压力增加而近似线性增大。随铺放温度的增加,黏性CZM参数先增大后减小,近似呈二次关系。为制定特定铺放条件下的铺放工艺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航空预浸料—热压罐工艺复合材料技术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近年来各种各样的低成本制造技术层出不穷,也在航空飞行器复合材料结构制造当中得到较大的应用,但预浸料-热压罐工艺仍以其优异的产品质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且随着自动化、数字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其一直让人诟病的成本高、周期长的缺点也逐渐得到了改善,并被相关领域的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复合材料预浸料工艺性缺少可量化表征方法的现状,研究了4种C/E预浸料的黏性及其环氧树脂体系的物理特性。发现预浸料黏性可以通过环氧树脂体系动态复数黏度η*和T_g两个物理量表征,环氧树脂的η*=35 kPa·s附近,T_g=0℃附近预浸料黏性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20.
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对环氧预浸布的树脂含量和挥发份含量进行了快速无损检测。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校正模型,通过选择不同的光谱预处理方法和光谱范围对模型进行优化,所建立的树脂含量和挥发份含量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97.16和95.48,校正均方差RMSEC为0.564%和0.202%,预测均方差为0.617%和0.274%。预测集的t检验结果表明近红外的测定结果和标准方法的测定结果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此方法可以满足环氧预浸布的质量检测要求,为其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