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鸭翼双三角翼流态及气动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给出了鸭翼对双三角翼气动特性及涡的发展和破裂过程的影响,进而分析了鸭翼位置、平面形状对全机气动特性影响的机理,并提出了合理的鸭翼双三角翼布局形式。  相似文献   

2.
3.
双三角翼的翼面压力分布与空间涡态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双三角翼翼而测压试验结果与空间涡态观察测量结果进行了定性的相关对比分析,分析表明:垂直于双三角翼翼面的典型横截面上压力系数Cp展向分布与空间涡态有明显的相对应关系,Cp分布的峰值数目反映了双三角翼的双涡态和单涡态,Cp峰值随α变化反映了涡强随a的变化,Cp峰值所在展向位置反映着涡核的展向位置,CPMTDHGAE R GU FJG RC JMDYB I的破裂。  相似文献   

4.
一种以后掠75.7°薄三角翼为主要特征的典型航空航天飞行器模型,在激波管风洞马赫数为11.9和15.4两种条件下,攻角范围20°~50°,用模型自由飞方法测量了它们的轴向力系数、法向力系数和俯仰力矩特性。相应的实验雷诺数分别为3.19×10~4和1.64×10~4,这两种流动条件均属于稀薄气流的滑流区。 实验结果表明在M_∞=11.9和15.4两种条件下,两种剖面外形模型的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均随攻角加大而递增,其变化规律有很好的一致性,且对马赫数并不敏感;但从体轴系来看,不仅两种模型的轴向力系数不同,而且因粘性干扰的缘故,同一模型A在M_∞=15.4时比M_∞=11.9时有相对较大的轴向力系数,但两者随攻角变化的规律一致,且当α>45°时接近牛顿值。此外,实验表明两种模型的压心系数随攻角均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LU-SGS方法求解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的串行程序基础上,发展了适合MPP系统类型的并行计算机的并行算法程序,并针对双三角翼大迎角绕流问题,就不同的并行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了优化并行策略,提高计算效率和计算加速比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风洞试验和水洞试验研究了75°/45°双三角翼的外翼前缘形状对大迎角分离流动的影响。试验表明,在涡破裂沿翼面向前发展的迎角迎我范围内,外翼前缘钝化对涡态的发展、压强分布和气动力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后缘喷流对三角翼绕流影响的N-S方程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用拟压缩性方法求解不可压流雷诺平均拟压缩N-S方程组,对带有后缘喷流的三角翼粘性绕流进行了数值模拟,求解中采用了Beam-Warming隐式近似因子分解格式以及MML代数湍流模型。计算结果说明,后缘喷流使涡核压强降低,使涡核速度增大,从而对三角翼前缘分离涡有稳定作用,并能增大上翼面的负压值和下翼面的正压值,从而可以增加部分升力。计算结果还说明,喷口面积或喷流下偏会使上述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风洞试验,研究改装双三角翼对飞机动性能的影响。所得结果对飞机设计,特别是改型设计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周华  韩莹 《飞机设计》1999,(3):4-6,34
通过风洞试验研究了改装钝前缘双三角翼对歼击机气动性能的影响,试验内空包括测力及油流显示两部分,集中探讨了改装后升力特性,阻力特性和纵向力矩特性三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不可压和可压缩粘性涡核运动方程及其解法;研究旋涡破裂边界,初始参数和外流参数对旋涡破裂的影响以及旋涡破裂机理;给出细长三角翼前缘分离涡破裂的理论模拟方法,初始参数对高速旋涡破裂的影响,可压缩粘性旋涡的运动特性以及压缩性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三角翼大迎角绕流数值模拟中网格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大迎角条件下的数值模拟,计算的结果往往是要受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文对三角翼大迎角的定常绕流进行一系列数值模拟,详细研究了计算网格等因素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在水洞实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通过风洞实验研究了尖顶襟翼对 70°三角翼气动特性的影响。实验迎角为 2 0°~ 50°,弯折位置为 30 %c,向下弯折角B为 0°~ 30°。实验结果表明 :尖顶襟翼向下弯折可以推后失速迎角约 5°;在失速迎角后 ,尖顶襟翼对升力系数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 ,而对阻力系数的影响不大 ;另外 ,低头的尖顶襟翼可以减弱三角翼的滚转力矩。  相似文献   

13.
通过人工压缩性方法求解了三维定常不可压Euler方程和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应用Beam-Warming近似因子分解格式及其对角化形式,采用Baldwin-Lomax代数湍流模型。计算模型为70°三角翼,分析了有粘与无粘流动旋涡特性的影响,尤其是对Euler方程模拟大迎角分离涡、涡破裂的能力及其局限性提供了数值验证,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双三角翼气动布局比三角翼飞机具有更好的大攻角空气动力特性。引入了评估教练机训练效能的作战分析法,研究了双三角机翼布局飞机空气动力特性的工程计算途径以及飞机性能指标的确定方法。以训练效能作为目标函数并选取机翼平面形状的几何参数为设计变量,采用多变量数值寻优方法,在战术技术指标及相关几何约束条件下,对某高级教练机的双三角机翼气动布局方案进行了优化选择。算例表明最优方案不仅比原准方案具有更高的训练效能,还改善了结构的受力情况,与工程实践吻合。  相似文献   

15.
进行双三角翼翼面流动显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前、后翼脱体涡的干扰机理和详细结构,进而达到控制表面涡分离的目的,并为计算流体力学建立数学模型提供依据。介绍了采用激光片光技术在风洞中进行双三角翼剖面流动显示研究的广泛和主要结果。研究表明,在较大攻角下,由于后翼涡的强度远远超过前翼涡的强度,后翼涡对前翼涡的诱导作用比前翼涡对后翼涡的诱导作用强,最终两涡将合并在一起,成为单一的旋涡。试验给出了很好的涡结构  相似文献   

16.
绕三角翼流态中的某些定常与非定常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流动显示及片光技术,对绕三角翼流动中的某些非定常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涡面剪切层中发现了两种不同的小涡结构。进而对涡破裂点脉动做了系统的观测,发现在破裂点很靠近顶点的迎角下,脉动主频突然增大。此外还对三角翼涡破裂形态做了细致的分析,提出了泡状破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螺旋破裂并给出了实验结果,提出了三种特殊的破裂形态。  相似文献   

17.
18.
19.
采用微可压缩模型(SCM)做为双三角翼低速流动控制方程,采用二阶Roe格式和LU-SGS方法离散控制方程。研究20°根弦名义攻角下,76°/40°双三角翼具有不同静态滚转角下的定姿态涡流特性。研究给出了不同滚转角下的空间涡流及表面极限流线,对滚转引起的攻角、侧滑角效应以及后掠角效应进行了分析,并对这些效应引起的流场结构、表面压力分布及气动力/力矩特性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CM能够较好地模拟低速双三角翼背风区的复杂涡流场,方法稳定性、收敛性较好 静态滚转导致双三角翼背风区涡流呈现复杂的非对称现象和涡破裂特征,并导致升力下降、横向稳定性变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基于有限体积方法的高精度迎风格式模拟了三角翼在大迎角条件下的绕流流场。选用不同几何外形的三角翼,由计算结果可以清楚的看到前缘自由剪切层的发展,涡的形成及其复杂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