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外在轨服务系统最新发展(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近年各国持续推进在轨服务系统的项目研究,主要涉及辅助变轨、碎片移除、在轨燃料加注与延寿、在轨装配和在轨维修与升级几个方面。其中,美国重点关注在轨装配、在轨燃料加注任务与相关技术,欧洲重点关注低地球轨道(LEO)碎片移除任务与相关技术,日本、德国等依托自身先进的机械臂技术开展在轨服务项目。从现有发展规划来看,目前在轨服务系统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各系统将在2020年前后实现在轨演示试验。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将会实现更多多功能业务型的在轨服务,航天资产也将向在轨可建造、在  相似文献   

2.
正(上接本刊2017年第10期)近年各国持续推进在轨服务系统的项目研究,主要涉及辅助变轨、碎片移除、在轨燃料加注与延寿、在轨装配和在轨维修与升级几个方面。其中,美国重点关注在轨装配、在轨燃料加注任务与相关技术,欧洲重点关注低地球轨道(LEO)碎片移除任务与相关技术,日本、德国等依托自身先进的机械臂技术开展在轨服务项目。从现有发展规划来看,目前在轨服务系统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各系统将在2020年前后实现在轨演示试验。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将会实现更多多功能业务型的在轨服务,航天资产也将向在轨可建造、在  相似文献   

3.
2021年12月14日,天链二号02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我国第二代中继卫星系统的首颗装备星,将为载人航天器、卫星、运载火箭以及非航天器用户提供数据中继、测控、传输等服务.我国发射中继卫星数量增加至7颗,两代中继卫星相互兼容、在轨协同组网工作,天基中继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灵活性及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将为我...  相似文献   

4.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步入空间站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8年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圆满完成2年在轨飞行和各项试验任务。为进一步发挥空间应用效益,9月20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运营管理委员会会议研究决定,天宫二号在轨飞行至2019年7月,之后将受控离轨。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就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工程实施20多年来,先后将11名航天员14人次送入太空,全面突破和掌握了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和空间交会对接等载人航天基本技术,验证了货物运输和推进剂在轨补加、航天员中期驻留等关键技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步入空间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世界主要航天国家稳步推进现役军用通信卫星升级补充,同时以在轨弹性、防护能力牵引下一代体系化变革;高通量卫星系统性能不断增强、应用深度拓展,并逐步显现出载荷灵活性的新特征和新需求;新兴低轨通信星座在资本支持下从概念构想迅速转向实质建设,驱动全球卫星产业链格局和发展模式的整体趋势性演变;欧美卫星制造商积极引入虚拟现实、3D打印等智能制造工具与技术,推动卫星研制效率、载荷性能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6.
发展具备全自主操作能力的在轨服务航天器是未来航天领域的重要方向,而赋予航天器自主学习能力是实现自主化操作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对近年来国外在轨服务操作的重要研究计划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并系统论述了基于学习的机器人操作技术的主要理论和方法.然后,结合未来在轨服务的需求,对我们在此领域的初步研究成果“基于学习的在轨燃料补加控制系统”进行了介绍.最后,结合航天领域的特点,分析了基于学习的空间机器人在轨服务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保证在轨和在研航天器能在复杂空间环境中长时间稳定运行,已成为空间技术发展的重要目标。20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提出了“在轨服务”的概念,由此开创了空间在轨服务技术这一新的领域。空间在轨服务(OOS)是指在太空中通过人、机器人(或类机器人航天器)或两者协同来完成涉及延长航天器、平台、空间站附属舱和空间运载器寿命及能力的空间装配、维护、维修等空间操作。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在轨服务再次成为航天技术的热门话题,退役多年的航天飞机也得到更多的审视。公允地说,航天飞机虽然没能实现革命性降低发射成本的目标,但作为一个大型航天器,其在轨服务能力是空前的。军事航天的倍增器航天飞机是美国宇航局(NASA)和美国空军联合研制的可重复使用航天  相似文献   

9.
2010年度,全球卫星发射和在轨运行故障频出,各主要航天国家都发生了比较严重的航天事故:印度2次发射失败,1星在轨故障;俄罗斯1次发射失败(“一箭三星”),2星在轨失效;韩国1次发射失败;日本成像侦察卫星在轨失效;欧洲、美国也均有在轨卫星重大故障发生。  相似文献   

10.
载人航天是人类在20世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成就之一。但是这一时期的载人航天活动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因为除了美国进行了几次“阿波罗”载人登月飞行以外,其他载人航天活动主要是在近地空间。21世纪人类将深入到太阳系,对太阳系的其它行星和天体进行探测、开发和利用,使空间造福于人类。载人航天活动也将从初级阶段进入成熟阶段。21世纪的载人航天活动将会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其中5项内容最有意义,这就是用无人探测器对太阳系的其它行星和天体进行先驱探测,为以后的载人探测奠定基础;完成国际空间站的在轨组装,然后正式使用;对月球、…  相似文献   

11.
1 2020年全球航天活动创造"双高"纪录 2020年,全球共完成114次航天发射,实现连续三年"破百",年度发射次数与2018年次数持平,并列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以来的最高位.航天器发射数量首次"破千",创造了航天器年度发射数量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12.
王硕  徐进 《国际太空》2016,(7):53-60
2016年3月13日和24日,俄罗斯分别成功发射了资源-P3(Resurs-P3)和猎豹-M2(Bar-M2)2颗高分辨率光学对地观测卫星,这是俄罗斯实施《2013-2020年俄罗斯航天活动国家规划》、《2030年前及未来俄罗斯航天活动发展战略(草案)》等战略以来,天基对地观测能力的进一步增强,表明俄罗斯对地观测能力正处于能力恢复和提升期,显露出俄罗斯恢复航天大国实力的决心。目前,俄罗斯在轨对地观测卫星数量已增至16颗,其中高分辨率卫星数量增至9颗。然而,资源-P3卫星入轨即发生单侧太阳电池翼未充分展开等问题。同时,俄罗斯近几年发射事故和在轨故障时有发生,说明其对地观测卫星发展并不顺利。  相似文献   

13.
在轨服务软体机器人应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软体机器人以其安全性高、功能多样、易于驱动等独特的优势,近些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软体机器人应用于未来空间在轨服务任务的设想,首先从现有用于在轨服务任务的空间机器人抓捕装置入手,分析了软体机器人用于在轨服务任务的可行性与优势,然后以软体抓捕装置为例,介绍了软体机器人的发展现状,最后提出了软体机器人用于在轨服务任务的建议。最终目标是通过将软体机器人引入在轨服务任务,提升我国在轨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正>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是指能够穿越大气层进入太空,自由地往返于地球与太空之间,具有重复使用性,并能够按照需要较长时间地在空间轨道停留或机动,执行卫星发射、在轨服务等各种类型的任务,既可军用也可民用的多用途航天器。它代表着未来运载器的发展方向,拓展了航天运输系统的概念内涵,其在大幅降低进入空间成本的同时,还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和响应性等方面的优势。人类发展航天运输系统的梦想目标之一,就是研制出能像飞机那样水平起飞和降落,并可多次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器。为此,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投入经费,开展了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全国两会上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将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作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六大重大科技项目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3月8日接受新华社专访,解读2020年前后建成的中国空间站和今明两年将实施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正1973年5月至7月,两批美国航天员出舱对舱外热控和太阳电池翼进行了成功的维修,挽救了重达100吨的"天空实验室",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舱外在轨维修服务。在轨服务技术发展至今,世界各国已经进行过和正在开展多项在轨服务项目的试验验证。在轨服务是指在太空通过人、机器人或两者协同完成的空间操作,包括延长各种航天器寿命、提升执行任务能力及清除轨道垃圾等。在轨服务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6月13—14日,2016航天先进制造技术国际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航天制造能力"为主题,围绕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战略发展需求与制造能力建设展开,加强集团公司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国内外高校、研究咨询机构产学研联合优势,进一步推动集团公司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促进航天强国建设和航天梦、中国梦的实现。本次会议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办,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协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徐强致开幕辞,总工程师杨海成主持会议。徐强总经理指出,2016是中国航天发展六十周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作为中国航天工业  相似文献   

18.
正印度航天官员称,为满足国内迅猛增长的需求,印度在轨工作卫星数量可能至少需要增加一倍。印目前有42颗在轨工作卫星,用于通信、导航和科研等不同目的。印将借助私营企业的参与来提高能力和加强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将大幅降低航天项目成本,印目前每年仅发射3颗~4颗本国卫星,今后每年需发射15颗~18颗才能满足国内需求。  相似文献   

19.
空间在轨增材制造(in-space additive manufacturing,ISAM)技术是一种“空间3D”打印技术,在在轨制造和空间基地建造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首先概述了空间在轨增材制造技术的主要内涵,进而全面梳理了国际上空间在轨增材制造技术的研究进展。结合空间站、在轨航天器的需求,重点分析了空间在轨增材制造关键技术对其原材料、技术手段以及设备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梳理了空间在轨增材制造技术现阶段面临的挑战。综合表明,特殊的空间环境(微重力、高真空等)都在紧密限制着空间在轨原材料、设备以及技术的选用。最后,基于当前空间在轨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需求以及可能的实现途径,为中国空间在轨增材制造技术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杭仁 《国际太空》2012,(2):32-34
2011年,欧洲的航天活动波澜不惊,没有影响较大的新型航天器入轨,但所有发射都取得了成功。欧洲航天界唯一值得一提的是首次在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发射中心用俄罗斯联盟-2.1b(Soyuz-2.1b)火箭发射了首批2颗"伽利略-在轨验证"(Galileo-IOV)卫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