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建  武铠  宗合 《太空探索》2005,(11):2-7
时隔近两年.中国载人航天再次书写民族辉煌。10月12日上午9时整,从地处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传出惊天动地的轰鸣声,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六号飞船及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拔地升空。火箭升空583秒后.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船箭分离的喜讯,发射获得圆精成功。这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迈出了坚实的第二步。  相似文献   

2.
《太空探索》2012,(1):14-15
2011年11月18日北京时间凌晨0时20分,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实验领域首次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中德合作生物培养箱从内蒙古四子王旗神舟飞船主着陆场平安运抵北京西郊机场。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在机场停机坪进行了载荷交接。随后,载荷被迅速运往中国科学院实验室,进行进一步处理。作为中国在空间应用领域首次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该项目不仅为推进空间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探索了新的途径,而且为中国载人航天开展更为广泛的国际间合作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3.
<正> 我国第二颗“风云一号”试验气象卫星于9月3日北京夏令时9时53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进入太阳同步轨道。“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将这颗卫星准确送入了预定轨道。之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对卫星进行了控制。  相似文献   

4.
正1引言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我国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目标,将建设航天强国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目前已推进至深入发展阶段。商业航天是我国航天强国的必经阶段。我国商业航天涵盖卫星制造、运载火箭发射、卫星运营及服务、地面设备制造等环节。运载  相似文献   

5.
长征 《国际太空》2011,(11):53-53
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承办,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协办的第24届中国空间探测技术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11月10—12日在古城西安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各院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单位的110余位参会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6.
正开发低成本航天器、开放航天基础设施、开展航天保险业务是商业航天不可或缺的三个必要条件。当前我国的低成本航天器全面开花,航天基础设施也在逐步向商业领域倾斜,航天保险却相对发展滞后。航天和保险原本是并不相干的两个领域,但基于航天器固有的高投资、高风险属性,要想吸引社会资本开展商业化运作就必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损失管控机制。目前我国正处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关键历  相似文献   

7.
<正> 1990年10月5日14时15分,我国又一颗科学探测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卫星由“长征二号”运载火箭送入预定轨道。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测量、控制下,经过8天运行,卫星于10月13日12时顺利返回地  相似文献   

8.
<正>2009年12月9日16点42分,在我国西北戈壁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披着冬日灿烂的阳光腾空而起,顺利地把遥感卫星七号送入太空。约13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消息,星箭成功分离,卫星顺利进入预定  相似文献   

9.
<正>1引言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航天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中国航天已经开启航天强国建设的新征程。航天国际化发展是贯彻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举措,加强航天国际合作研究是推进中国航天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航天多边合作是航天重大项目合作的重要模式,深入研究国际上典型航天多边合作机制,如地球观测组织(GEO)、《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CHARTER)、“国际空间站”(ISS)等的不同合作模式和机制,通过比较分析效果及其特点,能为我国航天重大工程国际合作机制设计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0.
文青 《国际太空》2005,(10):21-21
2005年8月29日上午07:38,我国自行研制的第21颗返回式卫星,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精确控制下成功返回地面。就在当天16:45,我国第22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2D运载火箭送入太空,并于9月16日11:28成功返回。截至目前,我国共成功回收了21颗返回式卫星。  相似文献   

11.
中国航天医学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航天医学是随着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特种医学学科.随着人类对太空的不断探索,从学科创建至今的短短几十年时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于20世纪90年代初启动,但航天医学发展的历史却可追溯到50年代末.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启动为航天医学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目前,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已获圆满成功,首飞航天员也已安全、健康地重返地球,航天医学专家们与航天员一同经受住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考验.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航天医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取得的进展,并展望了今后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2.
正航天国际合作正逐步成为各国加快本国和全球航天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航天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关键因素。我国在航天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如参与联合国外空事务、签署广泛的多双边协议、大力发展宇航产品进出口贸易,开展活跃的航天领域学术交流活动等,也面临诸多挑战。研究航天国际合作相关国际法规范,提出我国航天国际合作的立法需求,更好地规范和保障中国航天国际合作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面对滚滚而来的商业化潮流,如何走出符合我国航天自身特点的商业化发展道路,是每一个航天从业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与解读美国在航天商业化发展道路中采取的各项措施及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从中得出部分有益于我国商业航天市场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北京时间11月20日6时30分,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名为“神舟”号的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航天发射场,用新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进行了预定的空司科学试验,11月21日3时41分,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这是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5.
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精确控制下,我国于5月25日成功发射的第3颗北斗-1导航定位卫星,于北京时间6月3日5时零分成功定点,顺利进入地球同步轨道。 北斗-1卫星发射升空后,成功进入地球静止转移轨道,按计划运行了220h,在此期间,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采用国际先进的中心遥控模式,组织所属地面测控站对卫星进行了持续跟踪与精确控制,使卫星完成了地球捕获、太阳能帆板展开和星上发动机多次点火、调姿变轨等数十个动作,准确地进入了地球准同步轨道。之后,又经过位置保持等多项复杂测量控制,最终成功定点于地球赤道上空。 北斗-1导航卫星定点后,西安卫星…  相似文献   

16.
夏丹 《太空探索》2014,(7):50-53
<正>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各方面的建设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标志着在中国在科技和工业领域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史,对了解我国几十年来的建设有重要意义,为此,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原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庄祥昌,听他讲讲当年的故事。载人航天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我国什么时候开始载人航天  相似文献   

17.
<正>自从我国掌握航天返回技术以来,就开展了航天育种工作。把农作物种子带上天,经航天飞行后送回地面,能使种子发生奇异的变化。那么,航天育种的机理是什么?安全性如何?它是如何服务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  相似文献   

18.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始建于1970年,1987年12月搬迁到西安市内。中心由实时数据处理系统、事后数据处理系统、通信系统、监控显示系统和保障系统构成,具有多星管理能力,又具备与国外测控网联网的条件,是一个现代化的卫星测控中心。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航天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目前正力争将航天大国建设成航天强国。但是,国家层面重视程度不够,对私营企业限制过多,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制约着我国航天商业化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航天商业化现状,比较美国和欧洲航天商业化的发展,为我国航天商业化之路和相关法律政策提出相应的对策,助力实现"航天强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杨璐茜 《国际太空》2016,(11):20-26
航天60年:凝练三大成果,惟精神与人才独有 记者:2016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您作为我国航天界元老级人物,也是我国整个航天事业的亲历者,您感触最大的是什么呢? 戚院士:在中国航天60年里,我经历了其中的59年,我从1957年大学毕业就分配到咱们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直到现在.在这航天60年中,由于全国人民的支持,中央的决策,我国航天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想有三个成果我们应该看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