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高度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出发,强调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战略布局。目前,世界上已有29个国家颁布了航天领域的国内法律或法规,而我国是航天大国中唯一没有航天法的国家。加快立法进程,建设法治航天是贯彻党和国家领导人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实现航天强国梦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1引言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我国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目标,将建设航天强国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目前已推进至深入发展阶段。商业航天是我国航天强国的必经阶段。我国商业航天涵盖卫星制造、运载火箭发射、卫星运营及服务、地面设备制造等环节。运载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工作时,将"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列为过去五年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报告中所列举的六项重大成果中,航天科技占了一半。这足以体现航天科技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的重要地位,足以令全体航天人自豪。十九大报告的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进一步强调"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航天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目前正力争将航天大国建设成航天强国。但是,国家层面重视程度不够,对私营企业限制过多,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制约着我国航天商业化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航天商业化现状,比较美国和欧洲航天商业化的发展,为我国航天商业化之路和相关法律政策提出相应的对策,助力实现"航天强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正外层空间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航天活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影响进一步增强,航天科技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航天强国",既是对我们航天人的鼓励,更是殷切期望。本文着眼技术发展趋势,关注社会、经济、军事发展需求,立足原始创新,回应重大关切,展望空间系统与技术未来发展,推动航天事业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促进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以期"塑造未来"、"创造未来"、"引领未来",找寻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强国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正航天测控已诞生逾半个多世纪,并在航天工程的牵引和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获得长足的发展。中国航天测控系统建设开始于1967年,在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以各类卫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重大航天工程任务为牵引,我国航天测控实现多次技术跨越,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多功能现代化综合测控网,为我国航天事业和国民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航天对人民大众是很保密、很神秘的。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社会公众渐渐地对航天有了一些了解。但是我认为,我们在科普工作、航天科普工作方面还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加大力度。要使我们的人民大众、各级干部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要发展航天事业,发展航天事业到底对国家科学技术事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好处。过去我们做了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就全球航天发展阶段而言,已经进入广泛的商业化应用阶段,太空经济已经到来。在此之时,我国已经明确将军民融合(国外译为军民一体化)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意志。对我国迅速发展的航天事业来说,大力发展军民融合尤为重要。大力发展航天军民融合,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既是推动国家军民融合战略深度发展的点题之要和应有之义,也是我国航天未来依托全社会资源优势开展颠覆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  相似文献   

9.
□□航天技术是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的技术,载人航天则是人亲自进入外空,进行开发和利用空间的活动。载人航天能有力地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国发展载人航天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为人类造福,为本国的国民经济、科技教育、社会福利和国家安全服务。1载人航天任务的提出中国是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很早就拥有大推力的运载火箭。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力量显著增强,为进一步发展航天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86年国家制订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把航天技…  相似文献   

10.
<正>航天发射是人类探索浩瀚宇宙的第一道关口,关乎国家太空安全,关乎世界大国形象,关乎太空体系建设基础和长远发展,同时也是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性能力之一。近年来,以可重复使用火箭等为代表的航天发射运输装备与技术蓬勃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变革式、跨越式的发展态势。本文对世界航天发射运输装备与技术发展态势进行多维度综合分析,给出我国后续发展的方向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1 前言□□航天侦察是高效能的和不受领土限制的现代化侦察手段 ,它具有目标发现、识别和技术分析的能力 ,具有空间上的全球覆盖能力 ,时间上的实时侦察和全年覆盖能力。发展航天侦察对于实现军事情报的现代化 ,维护国家安全 ,确保局部战争的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航天侦察是战略武器装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美国和前苏联十分重视侦察卫星的发展 ,并发射大量的照相侦察卫星为其全球战略服务。航天侦察相机可分为胶片型和传输型两大类。美苏侦察卫星首先从研制胶片型侦察相机起步 ,发展了返回型侦察卫星。随着CCD器件的问世 ,又研制了…  相似文献   

12.
夏丹 《太空探索》2014,(7):50-53
<正>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各方面的建设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标志着在中国在科技和工业领域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回顾中国载人航天发展史,对了解我国几十年来的建设有重要意义,为此,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原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庄祥昌,听他讲讲当年的故事。载人航天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我国什么时候开始载人航天  相似文献   

13.
1996年,我国第一颗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小卫星实践-5启动研制,并于1999年5月10日成功发射。2001年,以实践-5成功发射奠定的技术、管理和人才为基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及其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共同出资组建了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简称公司),专门推动我国现代化小卫星发展。时光荏苒,小卫星走过了飞速发展的20年,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已成为宇航领域的重要分支。在这15年里,公司始终以创新发展小卫星为己任,矢志不移,埋头苦干,从而成为我国军用航天装备体系建设和民用卫星业务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东方红”发展了小卫星,小卫星成就了“东方红”。  相似文献   

14.
一、主办单位:航天杂志社、香港航天科技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二、竞赛目的:为庆祝中国航天科技工业创建40周年,宣传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和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普及航天知识,为国家的四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5.
据悉,校本教材<航天>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它是由本社提供资料、安阳实验中学组织编写的,全书图文并茂,共分5章23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航天基础知识及当今世界航天发展的最新动态,目的是让学生们学习航天知识,了解世界航天科技的发展及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认识航天科技对于推动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防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主办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部承办单位:中国宇航学会太空探索杂志社二、竞赛目的:庆祝我国载人航天首次飞行成功,宣传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普及航天科技知识,得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王景泉 《国际太空》2009,(10):23-28
日本2008年新制定的航天基本法明确表述,今后将国家安全作为航天发展的前沿和重心,正式允许日本政府将航天用于国家安全目的,这就为其军事航天的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该基本法还阐述了直到2014年中期日本航天应用和发展的计划,对2020年的发展也进行了构想。最近由内阁总理大臣官房长官办公室的航天政策战略总部(SHSP)发布了根据日本航天政策制定的航天基本计划,  相似文献   

18.
《太空探索》2003,(2):19-19
1我国发展载人航天为何从载人飞船起步? 航天飞机的研制投入巨大,研制周期长,风险大,我国成功地发射了返回式卫星,已解决了卫星返回和防热关键技术,除美国和俄罗斯之外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为载人飞船研制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因此我国首先从载人飞船搞起,把发展载人飞船作为发展载人航天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述了软科学的由来和发展,论述了软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以及开展软科学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10月5日在京召开庆祝中国航天事业创建40周年大会 今年10月8日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40周年纪念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向大会发了贺信。贺信说,在中国航天事业40年的发展历程中,航天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精神,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我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到会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