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俄罗斯计划在近期进行至少一次布拉瓦弹道导弹试射,这是俄罗斯计划的新一轮5次试射实验之一。根据俄国防部声明,将由Yuri Dolgoruky潜艇进行发射。俄国防部长在声明中指出,计划试射的5枚导弹都将从白海发射到堪察加半岛库拉范围内的设定区域,某国家委员会将监督试射过程,其部分成员将在实验过程中驻留在核潜艇中。  相似文献   

2.
空间扫描     
空间扫描美航宇局2000年将用超级气球进行空间实验该气球比30层大楼还要高,宽超过90m,能把大约1350kg重的科学仪器送入35km高,在空间可停留100天。利用气球进行实验成本低廉,仅需100万美元。其实验仪器可回收并多次使用。预计气球飞行任务将...  相似文献   

3.
为确保高温材料科学实验柜科学实验系统能够成功地进行空间材料科学实验,在空间进行高温材料科学实验的时候要求其温度稳定在±0.25℃范围内。面对如此之高的温度稳定度要求,提出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在实验输入和输出数据的基础上,确定一个与高温炉控制系统内部等价的模型,为获得满足实验要求的控制参数提供依据。本文将高温炉控制系统内部看作黑箱模型,基于XGBoost方法分别对四类样品实验的高温炉内部温区2和温区3进行建模,模型精确度全部可达到99.98%以上。与传统建模方式传递函数相对比,在传统方法表现最好的情况下,模型精度仍提高了3.8%,为获得控制参数以确保空间实验温度实现高稳定度提供了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4.
半球谐振子金属化是半球谐振陀螺研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针对半球表面薄膜制备均匀性难以实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将薄膜沉积实验和光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本文采用电子束蒸发技术在半球上沉积Au薄膜,利用台阶仪测量球面上不同位点的薄膜厚度,将平面上的膜厚等效为半球曲面上的膜厚,研究球面薄膜的均匀性,得出了在半球内外表面上薄膜的膜厚分布;同时对薄膜沉积均匀性进行光学模拟,将半球探测器上辐照度等效为实验中沉积所得到的薄膜厚度,计算得出的半球探测器上辐照度分布与实验测量结果一致性较好,可为半球谐振子纳米薄膜的均匀性制备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飞碟探索》2014,(8):5-5
科学家日前表示,《星际迷航》中的远距离人员传送技术是合乎物理学原理的,他们已经在远距离传物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一项实验中,科学家成功地将一个原子传输了3米,精确度达100%。实验负责人、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罗纳德·汉森教授表示:“我们传输的是一个粒子态。如果你相信人体是由无数原子以一种特定方式聚合在一起的产物,那你就得相信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可以将人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  相似文献   

6.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完成4种光学实验,地面监测人员通过遥测参数阈值判断卫星是否进行光学实验、实验类型及实验结果.这种方法需要预先设定大量阈值,并且这些阈值需要根据在轨卫星重新设定,可扩展性较差.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光学实验判别方法,将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光学实验监测任务抽象为机器学习中的多元分类问题,构建分类模型,利用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真实历史遥测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并通过真实实验计划对训练得到的模型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在没有专家先验知识的前提下,判别准确率达到99%,可用于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光学实验的实时监测任务.提出的基于机器学习的判别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可应用于卫星在轨运行的其他监测任务.   相似文献   

7.
1神经实验室计划概要神经实验室计划是在1990年前美国总统布什确定的“脑研究10年计划”的基础上,由美航宇局(NASA)和美国全国卫生研究所(NIH)共同合作的计划。该计划将利用航天飞机/“空间实验室”进行空间环境下的脑、神经科学领域的实验。预计包括“空间实验室”在内的数次飞行实验。该计划要求世界各国在提供实验装置的同时征集实验课题,并通过国际合作予以实施。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提供实验装置,并派研究人员参与实验。NASDA认为,应继续利用日本第一次材料实验(***T)、第二次国际微…  相似文献   

8.
针对狭长型封闭舱室内非定常流动模拟的湍流模型选择问题,以飞机舱室为典型环境,使用相似准则为依据的热缩比法搭建了实验平台。将实验结果与RNG k-ε、DES、LES三种湍流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评估狭长型封闭舱室内非定常流动特征研究中合适的湍流模型。结果显示,RNG k-ε和DES模型可以定性描述流动变化趋势,但是LES模型在流场非定常性和不稳定性捕捉更为准确,其流场结构更接近实验结果。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显示,LES模型能更加真实地反映狭长型封闭舱室非定常流动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粒子物理学是一门高深莫测的科学,而且将变得更令人胆战心惊。欧洲核子研究组织于2008年9月10日启动了全世界最强大的粒子加速器,将第一束粒子流射人位于地下100米深、27千米长的一个加速轨道,从而标志着近期最雄心勃勃,同时备受争议的粒子物理实验正式开始。一些批评人士担心,这项实验有可能会引发黑洞,从而吞噬整个地球。  相似文献   

10.
航天简讯     
航天简讯日本将在筑波建一座综合性太空环绕实验大楼,其主要设施是一个模拟太阳系空间环境的人造“宇宙空间”。该“宇宙空间”直径13米,深16米,总体积1350立方米。它将被抽成真空。在地下14米处,用19盏30千瓦的氛灯模拟太阳放射出的光芒。此外,为使它...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技术试验卫星-7(ETS-7)拟于1997年夏天发射至轨道。该卫星将具有交会对接(RVD)试验和机器人(RBT)试验这些新的技术试验的特点。两项试验均需在地面进行,但因用于试验的仪器是按照空间微重力环境下动作而设计的,所以到地面1G环境下使仪器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为做好这两项地面试验,在筑波空间中心,专门研制了“RVD实验系统开发试验设备”和“RBT实验系统开发试验设备”,以便通过运动模拟器完成地面试验。其试验概况如下:1.RVD实验系统开发试验在RVD实验时,使追踪卫星与靶卫星分离,…  相似文献   

12.
李容 《飞碟探索》2005,(3):41-41
美国太空穿梭机“哥伦比亚”号上的太空人,最近在穿梭机上进行了有史以来的最复杂的解剖实验,这也是首次将穿梭任务完全集中于研究人类的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13.
自由软件运动的兴起,带给导航系统一个全新的设计模式,即根据所设计的导航系统定制实时内核,将应用层的设计和内核层的设计融合在一起。文章将自由软件应用到导航系统设计中,提出了基于自由软件的导航系统设计方法,并给出了基于自由软件uC/OS的GPS/INS组合导航系统的实现,经实验验证,本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开发月球     
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提出了开发建设月球的设想,利用月球上的资源和特殊的自然环境,把他建设成进行天文观测,物理化学实验和生命科学实验的基地,一旦让月球形成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它将成为人类的另一个故乡开发月球  相似文献   

15.
《太空探索》2005,(10):30-31
2005年5月12日,在妩媚的春光下,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举行隆重的仪式,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五十周年,并通过将这位“中国火箭之父”塑像请进学校和命名“钱学森班”来激励全校师生百折不挠、教书育人、求真务实、永远进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日本通产省已经同联邦德国研究与技术部达成一项协议,日本将参加联邦德国的空间实验计划,以促进空间工业的应用。联邦德国政府计划在一九九一年前利用“空间实验室”进行了三次实验,而在一九八八年进行其中的第二次实验时,日本将租用“空间实验室”的部分空间进行自己的实验。实验的详细内容将由半导体界和生物工艺学界的公司确定,一九八八年日本第一名有效载荷专家还将在美国“空间实验室”上  相似文献   

17.
01电车难题 这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想象实验之一,内容是这样的:一个疯子将5个无辜的人捆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去控制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马上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这辆电车开到另外一条轨道上。  相似文献   

18.
大型强子对撞机于2008年9月10日开始运转,并产生了第一批图片。整个对撞机运行正常,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这是2008年度科学界最引人瞩目的事件,这是有史以来人为的最高能量粒子对撞,它将揭示宇宙起源之谜。用霍金的话来说,这项实验将宣布“物理学上一个新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19.
日本除按预定计划研制几种类型的运载火箭外,还在研制各种新型卫星。在载人飞行方面,它也不甘落后。现将日本有关未来空间载人计划与日本空间研究所月球探测计划作一概述。空间载人和不载人计划日本正继续发展准备载人和不载人的未来空间技术。准备载人的技术包括日本航天员在美国航天飞机上和在国际空间站的日本实验舱(JEM)上将进行日本的各种空间实验。正在进行的空间计划还包括研制不载人的地球空间周游系统(ESRT)。这项计划将由H-2运载火箭和空间自动遥控装置及交会与对接(RVD)技术予以保证。这些基础实验将在第7…  相似文献   

20.
60年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启动秘密研究计划,希望能找出操纵大脑的方法,最终却宣告失败。如今,科学家将电极植入脑中。大脑联机、扩充感官等实验成果纷纷出炉,科技手段总有一天能控制我们的所思所想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