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达半主动制导中程空对空导弹,是现代战斗飞机的标准武器。典型的发射攻击方式是迎头拦射,用以截击低空或超低空入侵的敌机目标。本文讨论了拦射攻击的基本火控算法,以及导弹发射包络计算、信息显示和导弹装定参数计算等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导弹动态可攻击区实时在线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对空导弹在真实空战环境中射后动态攻击区实时在线计算的需要,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算法的导弹射后动态可攻击区的实时在线高精度拟合方法。该神经网络可用于对空导弹各种飞行总体状态下的射后动态可攻击区实时在线高精度拟合。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所求得的拟合导弹射后动态可攻击区与实际计算结果误差很小,在实际的导弹攻防对抗、群体导弹拦截一体化等工程应用中,能够实时在线地计算导弹射后动态可攻击区,对现代国防技术有较大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袁慧馨 《飞行力学》2005,23(4):71-73
针对空空拦射导弹火控系统的飞行试验方案建模与仿真,提出了合理的建模假设,建立了一系列关于载机、目标机及导弹在导弹发射前、发射后整个靶试过程中的运动诸元解算模型,分析了飞机运动方程与火控系统攻击需求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了仿真计算,并将仿真计算结果与实际工程试飞应用结果进行了对比,取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针对攻击超声速大机动目标的超声速拦射导弹的中制导律设计问题,基于变结构控制理论并结合预测导引的思想提出一种预测变结构中制导律。该制导律能够零化导弹速度前置角,交班时过载较小,从而很好地满足中末交班要求。通过调节预测步长,在目标作大机动的情况下,既能保证中末交班时几乎为零的导弹速度前置角,又能有效地减小交班时导弹法向过载。最后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对攻击超声速蛇形机动目标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了所设计的制导律的正确性和攻击超声速大机动目标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未来空战特点可概括为一超二化三多三全。一超是超视距进行空战;二化是空战自动化和快速化;三多是能使用多种武器、采用多种攻击方式、对付多种目标;三全是全天候、全方向、全高度。在海湾战争中,中距拦射导弹击落飞机数目首次超过近距格斗导弹,反映了现代空战的发展趋势,预示超视距空战将在未来空战中将起重要作用。装备超现距空空导弹的战斗机,可适应未来空战“一超二化三多三全”的要求,可承担空域控制、攻击、护航、舰队防空、滩头防空等任务。超视距空空导弹武器系统,是在超视距条件下任意高度上对单个或多个空中目标进行捕获…  相似文献   

6.
超视距空战一般指在飞行员目视距离外发射导弹攻击目标,因此采用中程导弹和远程导弹都属于超视距范畴。其优点是在速度比选择恰当时能对目标实施360°的全向攻击,明显地扩大了攻击区;由于可以从目标前半球超视距攻击,从而将拦截线外推,提高了保卫目标的安全性;在机载武器、火控较先进的条件下或通信指挥等信息保障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具有先敌发现先敌发射的优点,从而提高了进攻飞机的空战优势。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进行多目标攻击对导弹"同时"发射的要求,考虑多枚红外导弹连续发射的影响因素,建立了红外寻的制导空-空导弹红外辐射模型,并以此计算了导弹发动机喷管的红外辐射、尾喷焰辐射、蒙皮辐射和反射的环境辐射,将结果与目标飞机红外辐射进行对比,研究使用红外导弹进行多目标攻击的可行性问题,并给出了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8.
第四代战斗机的研制是以对未来空战的设想为基础来进行的。目前设想的未来空战可分为两个阶段:(1)超视距空战。这时战斗机可通过预警机、地面雷达站或战斗机所载雷达来发现敌机,然后用发射后不管的中远程导弹拦截目标。导弹发射前并不要求战斗机做急剧机动,但却要求飞机在第一次攻击后迅速退出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舰空导弹发射时间窗的概念和舰空导弹杀伤区、发射区的形状和参数,在舰空导弹发射区解算的基础上,对时间窗的解算进行了数学建模,其目的是将结果作为目标威胁评估的一个指标和确定舰空导弹的发射时机。为了使时间窗解算具有实时性和合理性,在解算中考虑了来袭目标机动的影响,采用MATLAB对所建模型进行了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所得数据可作为舰空导弹对来袭目标的威胁评估和目标分配的依据,指导防空作战指挥决策。  相似文献   

10.
红外被动式制导近距格斗空对空导弹,是当今先进歼击机的标准武器,具有离轴发射,全向攻击,特别是迎头攻击能力,广泛使用在夺取制空权的近距空战格斗中。本文重点讨论红外导引头捕获目标(瞄准)和导弹发射的多种不同方式,以及导弹离轴发射的火控算法。  相似文献   

11.
主动雷达制导型空空导弹的火控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雷达制导型空空导弹是当今战斗飞机最重要的空战武器。一般均采用复合制导模式;具有多目标攻击能力;可以远距拦射,也可以近距格斗。主动雷达制导型空空导弹具有许多重要的特点和优点。本文讨论主动雷达制导型空空导弹的火控攻击算法,内容包括:攻击瞄准向量方程及其求解,主动末制导段起始点目标位置角验算等。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舰空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模型和舰空导弹作战随机服务模型,在来袭目标高度、速度、密度、强度和舰空导弹火力通道数量变化的情况下,对近程舰空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进行了仿真,并对两种发射方式下的舰空导弹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垂直发射方式的作战效能比倾斜发射方式要高。  相似文献   

13.
李忠应  李秋月 《航空学报》1991,12(3):119-127
 将发射瞬时所确定的平行接近弹道作为基准弹道,由于各种干拢所引起的相对于基准弹道的偏离作为偏差来处理;用最优控制理论导出空-空导弹进行全向攻击的最优制导律,此制导律包含目标加速度反馈。当目标作非机动飞行时,最优制导律是一种变比例系数的比例制导。数字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最优制导弹道需用过载、终端脱靶量均小于比例制导,特别是从目标前方攻击时,其制导精度大大优于比例制导。  相似文献   

14.
美国制造的头盔瞄准具使F-16飞行员在67度离轴角发射了一枚改进的“响尾蛇”导弹。这次试验表明,不久美国战斗机与敌机近距空战并且击落敌机的方式会有重大变化。现在美空、海军装备的普通“响尾蛇”导弹绝对没有离轴导弹进行空战那么自由。 此项技术验证工作准备进行了两年,参加的单位有洛克希德沃思堡公司、雷锡恩公司和霍尼韦尔公司,主要是为了今年初在廷德尔空军基地进行发射一枚离轴导弹的试验。联合工作组向空军显示了在实际离轴导弹空战中,霍尼韦尔公司的头盔和雷锡恩公  相似文献   

15.
空对空导弹发射控制参数的计算及其误差分析,是保证攻击有效性的重要环节。介绍了前置追踪攻击原理,给出了空空导弹发射控制参数的计算模型,建立了系统误差分析的仿真结构,提出用小扰动法来研究发射控制参数与扰动误差源的敏感关系,并进行了敏感度计算  相似文献   

16.
张滋烈  张安 《航空学报》1988,9(8):413-418
 随着航空电子系统、武器性能的不断提高,航空火控系统有了很大的发展,适应于各种武器的先进的火控系统不断涌现。例如IFFC原理、快速射击原理、导弹离轴发射原理、头盔瞄准具等。本文叙述了一种新的火力控制方法——空对空导弹的离轴发射。这一新的火控导弹发射技术和以往的发射技术相比,取消了对载机的限制,并预示导弹每个瞬时的最大离轴角,瞄准容易,提高了捕获目标的效率,增加了发射机会,在实战中很有意义。同时这种原理充分发挥了人的因素,有效地利用了导弹的攻击能力,为同时攻击多目标创造了条件,并具有全向攻击能力,使空战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先进的火控系统发展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7.
多目标超视距空战是今后空战的主要形式,多目标攻击武器系统是当今航空武器系统研究的重点和发展的标志。本文分析了多目标攻击系统的特点,并阐述了用快速模拟法对导弹允许攻击区的计算方法以及单机多目标攻击的战术决策思想。最后介绍了多目标攻击系统仿真试验。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研究大量试验数据及某型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工作方式、工作状态基础上,提出了在拦截超低空目标时,先用雷达在方位和距离上对目标进行跟踪,而俯仰上采用定角跟踪,在满足发射条件时,发射导弹并用雷达对导弹进行控制,当红外跟踪器稳跟目标后,武器系统转入红外跟踪制导对目标实施拦截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美国海军空战中心武器分部近日在加州中国湖完成了用目前世界上最小的"发射后不管"精确制导导弹攻击移动目标的试验,验证了该弹截获、跟踪和攻击移动目标的能力。试验时"长钉"导弹成功跟踪并命中了750m外以48km/h速度机动的目标。 "长钉"导弹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导弹,弹长约0.635m,弹径为56.25mm,重量仅为2.4kg,而且是唯一一种采用光学成像制导的导弹。该弹可能会装备小型无人机,但还必须对包括地面武器控制站、射频数据链、无人机载武器  相似文献   

20.
基于启发式蚁群算法的协同多目标攻击空战决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协同多目标攻击空战决策是现代战机在超视距条件下进行协同空战的关键技术之一。它是寻求一个优化分配方案,将目标分配给各友机,力求使攻击效果最优。本文在对协同多目标攻击战术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于空战决策的启发式蚁群算法,该算法通过求解友机导弹对目标的最优分配来确定空战决策方案。仿真实验表明所提出的启发式蚁群算法对最优解的搜索效率明显优于基本蚁群算法,是一种求解协同多目标攻击空战决策问题的有效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