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基于文献[1]-[4]对大型喷气飞机穿越严重风切变-微下冲气流的大量的优化轨迹的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提出了一种简单、近似的飞机安全穿越微下冲气流的性能指标,并基于能量守恒定律推导出一种近似的计算飞机抗拒风切变能力的解析公式。通过对波音-727飞机在起飞、着陆阶段的抗拒风切变能力的计算,表明该公式之计算结果与通过时间历程进行动态分析计算所得结果一致。从而为飞机风切变的警告,抗风切变控制系统的设计等等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柏兆贵 《航空学报》1992,13(2):65-69
本文用线性控制系统的最佳理论求解飞机在着陆拉平过程中的最佳控制规律(包括升降舵操纵杆和油门杆角位移控制),使飞机安全着陆且纵向偏离和下沉率偏离最小。计算中考虑了水平向对数型风切变和下降气流的影响;并可以分别采用纵向空速u_(as)、高度h,下沉率h和姿态角θ等不同的跟踪方法减小风切变对飞行的影响。本文用此法对某飞机在着陆拉平过程中的特性进行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风切变对超低空无人驾驶飞机近地平飞纵向运动特性的影响,给出了带和不带自动驾驶仪时考虑风切变的飞机纵向扰动运动方程,计算出不同参数变化时特征根轨迹和扰动运动过渡过程曲线,揭示出有关风切变参数、飞机速度静稳定性参数和自动驾驶仪参数对飞机纵向动态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洪 《飞行力学》1991,(3):59-66,83
本文对大型喷气飞机穿越严重风切变——微下冲气流提出了一种简单、近似的飞机安全穿越微下冲气流的性能指标,并基于能量守恒定律,推导出一种近似的计算飞机抗拒风切变能力的解析式。通过对波音-727飞机在起飞、着陆阶段的抗风切变能力的计算,表明该式之结果与通过时间历程进行动态计算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从而为飞机风切变的告警以及抗风切变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一个参考的准则。  相似文献   

5.
大型飞机在风切变环境中飞行安全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低空风切变对飞行安全的影响,对大型飞机在风切变环境中的飞行安全尺度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从风切变能量水平和飞行安全尺度进行比较,从而可以评估风切变的危险程度,而风切变的危险程度主要从风切变危险尺度和速度危险尺度来衡量.风切变危险程度如果达到飞机飞行安全尺度边界,飞机则会发出告警提示.飞行员根据告警提示采用相应的操纵方法避免危险的发生,从而提高飞机的飞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一架农业飞机为算例,系统地研究了纵向近地风切变对农业飞机飞行的影响.计算分析了考虑地面效应情况下,不同飞行状态飞机的纵向近地风切变动态品质和飞机的起飞上升.着陆下滑特性,并分析讨论了飞机飞行高度、飞行速度、飞机质量、切变强度及其方向对动态特性和起飞着陆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动态系统的计算机辅助直接优化方法的原理及其在低空风切变改出飞行中的应用,利用较真实的风切变工程化模型,选择适当的控制函数模型,性能准则及其约束条件,通过计算机直接地,系统地和迭代地探寻最优条件,对飞机改出低空风切变控制进行了优化,获得了最佳改出性能飞行参数曲线,并与没有优化的改出引导策略结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通过优化,飞机改出低空风切变的性能获得了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风切变中飞行能量高度分析及反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潮 《飞行力学》1991,(2):11-18
本文采用模态集结法,导出了能量高度响应的近似公式并分析了高度模态与能量高度的对应关系,由此给出了采用能量高度反馈的设计方法。计算表明近似公式反映了飞机在穿越低空风切变时的响应特性,模拟结果表明本文中的反馈设计明显提高了飞机穿越低空风切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水平向风速沿高度线性变化的风切变模型对某大型喷气客机在低层风切变中的动态特性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计及了飞行状态和航程的影响,也考虑了上升和下降气流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仅有水平向风切变的情况下,对于不同航程和飞行状态,飞机承受正梯度水平向风切变的能力非常相近(σ_u~(*)=1)。当u_W~′>0时,随|u_w~′|的增加,飞机扰动运动趋于非周期不稳定运动。当u_w~′<0时,随|u_w~′|增加飞机扰动运动趋于振荡不稳定运动。在存有正梯度垂直向风切变情况下,对于不同的航程和飞行状态,飞机承受总的风切变的能力非常相近(σ_T~(*)=1);在存有负梯度垂直向风切变的情况下(W_w~′<0),对于不同的航程和飞行状态,无论对于正或负梯度水平向风切变,其承受负梯度垂直向风切变的能力(W_w~′(*))非常相近。无论对起飞或着陆状态,正梯度水平向风切变属危险情况。  相似文献   

10.
张洪 《飞行力学》1992,10(4):1-6
本文利用风切变场中飞机的近似的能量高度传递函数和激发飞机长周期振荡的最严重的风切变模型,研究并确定了适用于机载风切变系统的风切变危险通报(caution)的阀值.为机载风切变探测告警系统的研制提供了风切变的危险性评估准则.  相似文献   

11.
陈明岩 《航空学报》1988,10(10):499-501
 解决大攻角洞壁干扰修正的壁压法,是利用一定数量固定位置和形状的线源和线涡来模拟风洞内模型的堵塞效应和升力效应。矩形风洞实验段边界对绕模型流动的影响,可用两个方向有限层的镜像线源和线涡来代替,并利用在风洞上下壁和侧壁上测压点处测量所得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测量作用在手臂上的气动力的实验结果.。这些实验是用风洞、火箭车和空中弹射进行的。用6名男青年、橡胶假人、1/2人体木模型和1/10人体钢模型,在Ma=0.086~2.04范围内,测量了作用在手臂上的气流解脱力。用这些实验数据,计算出了气流产生的手臂解脱力系数,并推导出这些系数与Ma数之间的关系式,为进一步推导飞行员手臂对气流吹袭的耐力提供了气动力数据。  相似文献   

13.
航母甲板火灾是影响航母和舰载机安全的重要因素。风速对航母甲板火灾有很大影响。采用低速气流运动控制方程组和湍流燃烧大涡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迎面风速情况下航母甲板油料火灾的蔓延与烟气运动规律,分析得到甲板上方火灾烟气压强与热流密度随来风速度的变化情况。最后,通过缩比模型和风洞实验数据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航母甲板火灾释热率与风速大小成非单调变化关系,火焰烟羽倾斜角与风速大小成非线性增大关系。研究结果对于航母甲板灭火技术和舰载航空装备安全性分析有较大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对跨音速风洞洞壁干扰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经典的洞壁干扰理论是以考虑压缩性影响的线化亚音速理论为基础的。将此线性理论用于跨音速风洞,存在着根本缺陷。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缺乏对透气壁流体流动及粘性损失特性的足够了解,过去的干扰修正理论都只能基于半经验的均匀线化边界条件。随着计算流体力学的迅速发展,出现直接求解跨音速非线性方程确定洞壁干扰的方法,但这类方法,由于使用均匀线化边界条件,其适用性仍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5.
考虑转捩影响的风力机翼型气动特性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二维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ANS)方程,耦合eN数据库方法进行流动转捩判断,采用SA湍流模型计算了风力机专用翼型DU91-W2-250的气动特性,得到了雷诺数Re=1.0×106时,攻角在-11°~12°范围内该翼型的升力和阻力特性曲线及压力分布。通过对全湍流计算结果、耦合转捩判断的计算结果及实验数据的对比,表明考虑转捩因素后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更好,说明要准确模拟风力机翼型的绕流,必须考虑转捩影响。  相似文献   

16.
根据跨音速面积律将翼-身组合体模型转变为等效旋成体模型 ;并将风洞的矩形截面转变为等面积圆截面 ;由此通过轴对称跨音速小扰动速势方程求解圆截面风洞洞壁调节量 ;进而得到矩形截面上、下洞壁调节量。以堵塞比为 2 .64%的模型在西北工业大学高速二维柔壁自适应壁风洞中进行了翼面测压试验,并以同一模型在德国宇航院 HKG风洞中 (堵塞比为0 .35 % )做了对比试验。在近音速情况下 ( Ma∞=0 .94,0 .994和 1 .0 0 8),α=0°,2°时两者结果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7.
作战飞机的空-地攻击效能评估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黄俊  武哲 《航空学报》1999,20(1):69-71
用概率方法建立了描述单一飞机在威胁环境中攻击一个地面被动目标的数学模型,导出飞机对地攻击作战的任务成功率、目标被击毁率和飞机损失率等效能的表达式,给出用于效能评估的有关事件发生概率的计算公式,通过计算实例讨论了作战飞机空-地攻击效能的各种度量。  相似文献   

18.
在介绍汽车风洞性能的基础上,对改造航空风洞为汽车试验风洞的主要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探讨,并介绍了FD-09低速航空风洞改造情况及其功用。建造地面板和附面层吸除装置,证明该方案是很成功的。  相似文献   

19.
给出一种新的二维跨音速柔性自适应壁风洞实验迭代方案,计算方法和实验验证结果。根据实验时实验段上下壁和模型上下表面实测压强分布对风洞内、外流场进行非线性数值模拟;计算流线化壁面的形状,进行自适应实验。用该迭代方案,在堵塞比ε=8%,实验段高与翼型弦长比值H/c=1.5情况下,对NACA-0012翼型进行了高亚音速验证性实验。实验结果与国外大风洞无干扰实验结果吻合很好。实验时迭代次数仅需1~2次。实验结果展示了自适应壁风洞实验技术用于翼型跨音速实验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The heliosphere is bathed in the supersonic solar wind, which generally creates shocks at any obstacles it encounters: magnetic structures such as coronal mass ejections and planetary magnetospheres, or fast-slow stream interactions such as corotating interaction regions (CIRs) or the termination shock. Each of these shock structures has an associated energetic particle population whose spectra and composition contain clues to the acceleration process and the sources of the particles. Over the past several years, the solar wind composition has been systematically studied, and the long-standing gap between high energy (>1 MeV amu–1) and the plasma ion populations has been closed by instruments capable of measuring the suprathermal ion composition. In CIRs, where it has been possible to observe all the relevant populations, it turns out that the suprathermal ion population near 1.8–2.5 times the solar wind speed is the seed population that gets accelerated, not the bulk particles near the solar wind peak. These new results are of interest to the problem of Galactic Cosmic-Ray (GCR) Acceleration, since the injection and acceleration of GCRs to modest energies is likely to share many features with processes we can observe in detail in the heliosphe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