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卫星产品可靠性设计原理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星产品 (诸如星载相机、返回式卫星的着陆回收系统、整个卫星 )的可靠性设计 ,是贯穿于卫星产品整个设计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该项工作 ,不仅是卫星产品可靠性设计师的主要任务 ,也是卫星产品全体设计师的共同责职。对卫星产品设计师来讲 ,掌握卫星产品可靠性设计的基本原理很有必要。为此 ,文章对卫星产品可靠性设计的基本原理作一概述。1 卫星产品可靠性设计的性质和特点卫星产品是一类特殊的工程产品 ,其可靠性设计既具有普通工程产品可靠性设计的一般性质和特点 ,又具有不同于普通工程产品可靠性设计的特殊的个性。掌握这些共性和个…  相似文献   

2.
无线基站可靠性工作重点:降低产品设计成本和现场返修率,提高产品工作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提高产品性能指标;综合电路、结构、工艺、装配等方面的设计,有效提高可靠性设计的效一费比。无线基站研发中的可靠性工作包括于产品设计的多方面,贯穿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且产品开发周期相对较长。项目研发中可靠性工作的管理,对可靠性设计工作的全面有效开展,设计方案的具体落实.减少设计返工.缩短开发周期.加快产品上市时间.确保设计目标的实现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国内卫星可靠性保证的现状,与NASA、ESA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GJB 450A要求,研究了基于产品保证下卫星可靠性保证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并探讨了可靠性保证对卫星稳定运行和可靠性增长的内在作用。研究表明,产品保证下的可靠性保证是卫星可靠性的必然趋势,基于全寿命周期的使用和耐用开展可靠性的设计、分析、试验和管理工作是卫星可靠性保证的重点,必须加强卫星可靠性发展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4.
针对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多载荷、高难度、高复杂度的特点,如何确保卫星在轨的安全并可靠完成在轨科学探测任务,是卫星研制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文章在梳理卫星可靠性、安全性保证工作重点的基础上,从卫星平台继承性产品的可靠性保证、面向复杂多载荷探测目标实现的可靠性安全性设计保证,以及整星贮存可靠性保证等三个方面,介绍了HXMT卫星可靠性安全性设计与保证的各项措施,可为后续相似卫星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航天器有效载荷部件的可靠性设计是确保部件产品可靠性的关键环节。为保证可靠性设计的完整性、准确性,对其设计进行审查十分必要。本文列出了可靠性设计审查的项目、审查内容,并要求以划“√”为方式填写审查结果。本文规定的审查单可以作为设计师自查、设计评审时评委对设计的专项审查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保卫星及其产品不带问题出厂、不带隐患上天,进行系统、全面的卫星可靠性安全性设计专项审查,从卫星总体层面去把握卫星各系统和单机的安全性、可靠性,找出影响卫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造,对于卫星研制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手段。文章基于如何立足卫星总体层面进行可靠性、安全性设计审查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航天产品的特殊性,结合目前卫星电子产品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深入研究综合设计数据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卫星电子产品可靠性综合设计流程。  相似文献   

8.
卫星型号研制过程中的可靠性设计、分析工作是实现卫星高可靠、长寿命的重要保证,传统的工作模式导致各项可靠性工作的数据得不到共享,存在一定的弊端。本文在介绍本单位卫星可靠性工作集成平台的基础上,对平台的构建方案和实施途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对快速响应卫星可靠性保证技术进行了研究。根据快速响应卫星的产品长期贮存、冗余备份减少、力学环境恶劣等特点,分析了单机和卫星贮存可靠性,识别了影响整星可靠性的薄弱环节,提出了结构本体改进、单机设计加强和光学组件减振等抗力学环境设计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高分多模卫星敏捷成像任务难、中型敏捷遥感卫星公用平台首飞风险高、设计寿命长可靠性要求高、发射场质量确认模式新等特点;总结了主要产品保证工作措施,如狠抓技术风险识别与控制,严格过程管控与专项试验验证,以及压实发射场质量确认责任。上述措施有效保证了卫星产品质量,可为后续卫星研制开展相关产品保证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并行工程是对产品及其制造的辅助过程实行并行、一体化设计,促进开发者始终考虑从概念形成直到用后处理的产品整个寿命周期内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的一种系统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并行工程的概念,以及工行工程在卫星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总结了卫星研制生产中采用并行工程的优点,提倡在卫星研制生产中实施并行工程。  相似文献   

12.
卫星安全性设计往往采用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方法,与可靠性设计同时开展。文章分析了卫星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FMEA方法在安全性设计应用时偏重功能故障分析的局限性,提出采用FMEA方法结合初步危险分析(PHA)和安全检查表分析(SCA)方法,开展卫星安全性设计综合分析评价的策略和安全性设计流程。以卫星在轨加注为例,采用安全性设计综合分析评价流程进行安全性设计研究,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策略和流程可以帮助卫星设计师有效开展系统安全性设计,全面考虑故障模式和其他危险源引发的安全性风险,制定最优的卫星安全性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3.
随着卫星产品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原有的FMEA实施办法已不能完全满足工程要求。本文总结了当前我国卫星产品实施FMEA存在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对进一步深入、有效地开展卫星产品FMEA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某新型卫星立项攻关上的设计实例,介绍了一种设计方法;通过80C31单片机系统对有效载荷的温度变化进行及时采集监测,并根据卫星运行规律和温度控制要求对百叶窗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在线路设计上采用了双CPU系统控制和备份通道控制三套备份设计,极大地提高了控制线路工作的可靠性,能满足卫星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任放  杜朝  陈曦  潘莉 《航天器工程》2020,29(3):18-24
传统卫星工作模式设计均由人工手动完成,主要设计依据为设计师的工程经验及工程设计约束条件,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及时间资源,且设计结果是否最优暂无验证手段。为此,文章提出一种应用简单时间网络(STN)图形表述遥感卫星工作模式的方法,对传统的定性约束条件进行定量的图形表示,进一步通过数据算法求解出STN图形表示的最优解,以得到卫星工作模式时序设计结果。结合高分七号卫星工作模式设计工作,对上述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此方法可有效解决复杂情况下的卫星工作时序设计问题,合理可行,可为遥感卫星工作模式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探月工程的先行者——嫦娥1号卫星完成了方案设计阶段工作,已经进入整星初样阶段的研制工作,这是4月30日记者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召开的嫦娥1号卫星转初样评审会上获悉的。据参加此次评审会的专家介绍,嫦娥1号卫星按方案完成初样试制后,将进入初样试验阶段。嫦娥1号卫星初样产品将对设计、工艺和方案进行实态验证,进一步完善方案,为飞行试验产品研制提供全面、准确的依据,为发射星奠定技术基础。此次评审会听取了《嫦娥1号卫星初样详细设计报告》、《嫦娥1号卫星初样可靠性、安全性分析报告》以及《嫦娥1号卫星整星测试覆盖性分析报…  相似文献   

17.
为了阐述产品保证体系的概念和思想,建立了产品保证体系的模型。为评价卫星产品保证体系对卫星产品质量保证情况,应用模糊综合评判原理建立卫星产品保证体系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运用该产品保证体系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某一具体卫星型号的产品保证情况进行了评价,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较好,证明了该模型及评价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为使顾客在产品的整个寿命的期间内对产品满意,对产品在顾客手中的行为进行预测是必要的。在产品开发时必须设计它的可靠性,它篇论文提供了一种快速测试故障发生的时间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证明产品可靠性时使用。这些被描述的方法坚持可靠性的基本原则,并在提高证明操作和耐久性的能力的同减少试验时间。  相似文献   

19.
高分七号卫星产品保证工作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高分七号(GF-7)卫星系统技术指标高、产品技术状态新、设计难度大等任务特点对产品保证工作的需求,总结了卫星依托中国航天逐渐完善的产品保证体系,在新型载荷设计、平台新产品开发、成熟产品适应性完善、外协单位设计能力差异控制、产品设计质量实现等方面开展的产品保证工作措施,为后续卫星在相关质量体系文件的执行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航天器工程》2016,(5):119-124
针对卫星维修性、测试性和保障性工作中存在的概念不清、内涵不明、工作内容不确定等问题,在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的通用定义和要求基础上,结合卫星产品特点,分析了卫星维修性、测试性和保障性的概念和内涵,探讨了有关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明确了维修性设计、测试性设计和保障性设计的主要内容。分析表明:卫星维修性设计重点是在轨维修性,兼顾地面需求;卫星测试性和测试、测试覆盖性概念不同但又有关联,卫星测试性设计重点是故障诊断策略和机内测试(BIT)设计;卫星保障性旨在保证在轨连续稳定运行,保障性设计的重点是提高产品可用时间和连续工作时间,降低对保障资源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