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数值模拟研究了Re=4×104时小迎角下表面局部振动激励对SD8020翼型气动特性的影响,从时均化和非定常流动两个方面分析了频率和幅值两个振动激励参数对于翼型分离和转捩特性的作用。结果表明,迎角2°和3°时局部振动激励能够有效对流场施加影响,促进层流分离泡结构的转变,改善翼型的气动性能。同时研究发现,振动频率在不同迎角下对翼型气动特性和流场结构的影响规律类似,频率f=32 Hz时气动性能提升最明显;而随着振动幅值的增加,层流分离泡长度减小且整体向前缘移动。进一步非定常分析表明,迎角2°和3°时流场在同一振动激励参数下表现出相似的非定常涡演化过程,弦向位置的压力脉动频率与振动激励频率一致,此时流场的非定常流动特征由振动激励主导。  相似文献   

2.
采用Cu58MnCo钎焊连接1Cr11Ni2W2MoV,研究了工作气氛、钎焊温度和保温时间对接头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钎焊接头主要包括α''+[γ(Fe),γ(Mn)]相,α(Co)+δ相和[Cu,γ(Mn)]+α(Mn)相;钎焊温度升高或保温时间延长,α''+[γ(Fe),γ(Mn)]相和[Cu,γ(Mn)]+α(Mn)相增多,α(Co)+δ相含量减少,接头拉剪强度降低;工作气氛为70 Pa时所获接头性能优于真空度1×10-2下所得的接头性能。  相似文献   

3.
为改善横向波纹隔热屏综合冷却效果,采用三维数值模拟和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代理优化模型,在给定的单位面积冷却空气流量下对发散冷却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设计变量选取为气膜孔直径、气膜孔排布的展向间距和流向间距,以面积平均综合冷却效率作为目标函数,通过遗传算法搜索获得了设计变量区间内的优化设计点。在隔热屏单位表面积冷却空气流量Gf = 2.647 kg/(m2?s)的工况下,优化后的dPS分别为0.8、4和5 mm。研究结果表明,优化的隔热屏冷却结构应具有较小的气膜孔直径d和展向间距P,以及适中的流向间距S。相对于参考结构,优化后的发散冷却结构能够改善沿流向的气膜覆盖,缩减发散冷却起始段局部高温段,起到增强隔热屏发散冷却综合冷却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技术的发展,混合雷诺平均N-S方程(Reynolds averaged Navier-Stokes, RANS)/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 LES)类方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航空领域的大分离流动及气动噪声的仿真分析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选取M219空腔流动风洞试验模型,在Ma=0.85的情况下,进行了混合RANS/LES方法的验证,并进行了网格敏感性分析;然后针对影响空腔流动的几个关键因素进行了仿真研究,并给出了主要的研究结果;最后,针对L/D=7的大长深比空腔,研究了增加隔板形成前后两个L/D=3.5的串列空腔的流动特点。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不同热控涂层的性能,采用Fluent模拟了临近空间飞艇上小型散热器在20 km高空的热平衡状态。散热器分别使用S781白漆、S956灰漆及La1-xSrxMnO3化合物热致变材料作为热控涂层,使用UDF(User defined function)编码对热控涂层设置随涂层温度变化的发射率。经过模拟计算,得到了在太阳垂直照射与无太阳辐射两种极端情况下不同热控涂层散热器的温度分布。仿真结果得出在太阳垂直照射下,使用La1-xSrxMnO3化合物作为热控材料散热器的锂电池温度处于最佳工作温度范围,但其在太阳垂直照射与无太阳辐射情况下电源的平均温度温差为8.89 K,略大于S781白漆的温差6.57 K。模拟中,La1-xSrxMnO3热致变材料发射率变化较小,约为0.11,垂直照射时温度最高的散热区域发射率可达到0.8,无太阳辐射时温度最低的散热区域约为0.69。  相似文献   

6.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波瓣喷管-大形状比出口弯曲混合管引射系统进行了流动分析,重点研究导流片数目(n)和出口角(β)对引射性能的影响。与常规无导流片情形相比,出口导流片改善了混合气流在排气出口附近的均匀性,降低了喷管出口截面二次流流通的静压;引射系数随导流片数的增加呈现单调增大的趋势,在导流片数达到8以后继续增加导流片数量,引射系数变化微弱,相对于无导流片情形引射系数的增幅最大可达20%左右;引射系数随导流片出口角的增加而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存在一个相对较优的导流片出口角范围,在出口角度为78°左右时可以获得高的引射系数和总压恢复系数。  相似文献   

7.
多孔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孔隙结构,可用于声学降噪以及流动控制领域。首先,采用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方法,开展了亚临界雷诺数条件下有、无覆盖多孔介质的圆柱绕流数值计算;其次,对比了两种不同工况的升、阻力系数大小,分析多孔介质的减阻控制效果;最后,结合气动力以及流场结构变化,揭示出多孔介质的减阻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雷诺数为5.6×104,圆柱表面后缘处铺设位置角为270°的多孔介质时,减阻效果可达到8.53%。由于多孔介质表面具有渗透性,一方面可提高多孔-流体交界面处的滑移速度,稳定圆柱表面的分离剪切层,降低涡脱落频率;另一方面,流体穿过多孔介质可产生类似微射流的作用效果,增强分离区圆柱表面的压力,降低圆柱上下游的压力差,从而显著减小圆柱表面的总阻力。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CAAA)FD-07风洞为对象,进行了马赫数5~6时两级超声速引射器气动性能试验研究。通过二级引射器单级调试、两级引射器联调、主-次流混合调试,获得了引射器运行时的相关数据。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在FD-07风洞引射器马赫数5~6试验中,一级引射器运行压力0.8MPa、二级引射器运行压力1.0MPa时,引射器运行效率较高,中压气源消耗较少;(2)超声速引射器用于维持风洞运行压比,而风洞驻室低压环境(即试验模拟高度能力)主要由主气流状态决定,与引射器关系不大;(3)一级超声速引射器能对主气流干扰、二级超声速引射气流干扰起到很好的隔离作用。进一步明确了FD-07风洞引射器的运行状态,优化了引射器运行压力方案。  相似文献   

9.
共轭羰基化合物以其高理论比容量与多电子参与等优势成为当前最具研究吸引力的有机电极材料之一。本文以苝四甲酸二酐(PTCDA)与尿素进行缩聚反应制备含有共轭多羰基单元的聚酰亚胺(PI),采用傅里叶转换红外线光谱分析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e,FT-IR)、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等测试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将所制备的材料用作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了其在NaClO4/EC∶DMC和NaClO4/EC∶PC两种电解液体系中的嵌钠性质。结果表明:在NaClO4/EC∶PC中,PI的初始比容量最高,循环稳定性最好;在电流密度为0.3 C(1 C=118mA·g-1)时,循环100次后放电容量可达124 mAh·g-1。优异的电化学性质主要归因于NaClO4/EC∶PC高的离子电导率,因而PI在其中具有较好的动力学性能,进而表现出更优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0.
高效离子电热水器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一种由AT89C2051单片机控制的高效离子电热水器,该热水器使用安全,即开即热,转换效率高。  相似文献   

11.
超高速机械动密封需满足CZ-5运载火箭伺服系统中涡轮泵可靠性及寿命指标要求。离子注入作为重要的金属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对有效改善机械密封副旋转环表面摩擦磨损特性至关重要。在对密封动环表面离子注入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其密封副配对摩擦磨损特性进行综合验证的试验方案。通过选取常用典型石墨与旋转金属环配副进行干磨条件下的试验测试,改变线速度、端面比压,使用摩擦磨损试验机对比分析了配对摩擦副的摩擦磨损特性,系统研究了载荷和转速对密封副配对摩擦系数的影响规律,揭示其密封摩擦学特性。通过机械密封在温度应力下的工作可靠性分析以及密封副整机稳态工作性能验证,为超高速涡轮泵的寿命与可靠性试验验证提供了一个合理的、高效费比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LIPS-300离子推力器在工作过程中栅极热变形的规律与特点,设计了大气环境下离子推力器双栅极热变形实验,以一环形加热器模拟实际工作时的等离子体热源。实验研究发现:球面栅极在加热过程中急剧变形,同时屏栅变形量大于加速栅,导致栅极间距减小;在冷却过程中,双栅迅速回复变形,栅极间距同步回复。其次,研究发现栅极中心位移在加热过程中的峰值回落现象,与在冷却过程中的负位移现象,同时发现冷却速率对负位移的大小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为研究上述现象的起因,对栅极组件的径向位移进行了采集,发现栅极安装环的变形是其根本原因。在结构与温度的综合影响下,栅极安装环的变形相较球面栅极更为缓慢,而其受热膨胀会拉伸球面栅极,导致球面栅极中心拱高减小,中心位移峰值回落。  相似文献   

13.
根据直升机传动系统干运转能力的要求,用销盘试验机测定了M o离子注入量及润滑条件对齿轮钢12C r2N i4A摩擦副摩擦因数和磨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M o离子注入对摩擦因数影响很小,但可大大降低磨损率,对增强材料耐磨性有很好的作用。在FZG齿轮试验机上进行了齿轮改性前后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未改性齿轮干运转30 m in后齿面明显胶合,而改性处理后的齿轮经45 m in干运转试验,齿轮工作良好,齿面光整,仍然可以继续使用,具有很好的干运转性能。  相似文献   

14.
对在不锈钢基体上用离子束混合技术沉积的C-SiC涂层,进行了二次离子质谱(SIMS)及傅氏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I-IR)的分析。研究了不锈钢基体涂覆H+辐照前后的氢浓度分布以及H^ 辐照前后涂层的红外光谱振动吸收峰的变化,对SiC涂层阻氢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稀土钇提高离子镀TiN膜层与基体结合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稀土钇不同含量时对离子镀TiN膜层与基体结合力的影响.用扫描电镜,俄歇谱仪,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加入稀土钇的TiN膜层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加适量稀土钇后,TiN膜层与基体的结合力大大提高。其微观机制是,加稀土钇后,膜层相组成发生变化,在膜-基之间形成一过渡层,塑性相(Ti相)增加,脆性相(Ti2N)减少,从而减小了膜-基界面间的应力。此外,结果还表明,稀土钇能明显提高镀膜过程中钛料蒸发率,使成膜速率增加,在相同镀膜时间内TiN膜层加厚。  相似文献   

16.
离子注入生物诱变实验注入剂量的测量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子注入生物诱变是不同于传统辐射生物学的人工诱变新方法。在离子注入生物诱变实验中,注入剂量决定了生物样品的辐射损伤程度,是要求精确测定并控制的一个重要参量。本文介绍50keV离子注入生物诱变实验装置注入剂量的测量和控制方法,对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设计作了较详细的说明。实验结果表明:注入剂量的测量与控制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7.
对不锈钢基体上离子束混合沉积的C-SiC涂层进行了H^ 辐照模拟试验,由SIMS测量H^ 辐照前后氢的浓试分布,采用沟电子能谱(XPS)对H^ 辐照前后涂层元素C和Si进行了内层电子结合能的测量分析,研究C及Si的化学键态的变化与H的关系,探讨SiC涂层阻氢机理。  相似文献   

18.
重离子在生物组织中的阻止本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中能重离子与靶物质相互作用的特点,将参数化的阻止本领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和推广,给出了计算重离子在人体组织及生物等效介质中阻止本领的方法。作为带电离子适形放疗的基础,计算了中能碳离子在肌肉、骨胳、脂肪、水及其他生物等效介质中的阻止本领,Bragg峰、射程等参量,并对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及在临床肿瘤治疗剂量控制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参数化的计算方法能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针对金属结构服役过程中裂纹实时监测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电位法原理的裂纹监测薄膜传感器。首先,建立了该薄膜传感器的有限元模型并对传感器输出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通过分析各监测点之间的电位差变化可以判断裂纹扩展方向和长度。其次,应用离子镀技术在铝合金中心孔试件表面制备了薄膜传感器,薄膜传感器与基体表面结合良好。最后,进行了基于薄膜传感器的裂纹监测试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分析相邻两次监测数据的变化程度可以判断裂纹所处的扩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