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标准弹道确定的虚拟目标点位置在弹道小扰动的情况下能够确保闭路制导的精度,但是在弹道大扰动时,虚拟目标点位置修正误差变大,能否保证闭路制导的精度值得探讨。通过给弹道一个大扰动进行了弹道仿真,结果表明,弹道大扰动会引起闭路制导的方法误差变大。  相似文献   

2.
凹半球降落伞模型在加速和定常流中的流场观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北京航空学院水槽中,用氢泡法对绕凹半球模型流动进行了研究。模型前后流速分布是用氢泡时间线测量的,它与在起动开始时由无旋流理论估算值接近,但当起动旋涡变大以后,在尾流中流速差别变大。在模型后部诱导出较大的反流速席。所以由无旋估计的虚质量只在开始时是可用的,并且在起动涡变大时,虚质量应更大。 在定常流中,在模型前有时形成一个大旋涡,这个旋涡是非定常的并且可能引起侧向力和伞的非定常运动。模型上适当开孔可减小甚至消除此旋涡。  相似文献   

3.
范铭轩  刘景源 《推进技术》2022,43(9):107-121
为了研究分流叶片前缘掠角对微小型离心叶轮流场及气动性能的影响,应用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对一带有分流叶片的离心叶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流叶片前缘后掠增强离心叶轮气动性能的机制,一方面为分流叶片对主叶片泄漏涡的分流效应,以及分流叶片攻角增大致使其吸力面高速低压气流对主叶片泄漏涡的引射效应;另一方面,随分流叶片前掠角度增大,其肩部的膨胀及压缩效应增强,对主叶片压力面气动干扰增强,使主叶片压力面负荷降低,当分流叶片后掠角度增大时,气流相对分流叶片前缘攻角变大使分流叶片气动负荷变大,另外,攻角变大导致分流叶片吸力面气流加速、流线弯曲变大,气动负荷增大。在进行分流叶片设计时,权衡结构重量、气动性能等因素,建议分流叶片前缘后掠角取值在8°~16°。  相似文献   

4.
变工况下超高负荷低压涡轮叶片边界层被动控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波  李伟  卢新根  朱俊强 《航空动力学报》2012,27(12):2805-2813
以某超高负荷低压涡轮叶型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通过改变来流雷诺数、自由来流湍流强度和攻角等工况,研究了其对叶片边界层特性的影响,并通过在叶片吸力面加凹槽、矩形拌线、圆形拌线等被动控制方式来改善叶型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雷诺数的增大叶型损失逐渐降低;随着自由来流湍流强度的增加叶型损失先减小后增大;随着攻角向负攻角方向变大叶型损失先减小后增大,向正攻角方向变大时叶型损失迅速增大;在雷诺数和湍流强度变化时表面凹槽的控制方式较好,而攻角变化时加矩形拌线和圆形拌线的控制方式较好.3种被动控制方式促发转捩提前发生抑制分离泡,但都会引起湍流湿面积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采用超精密车削精密导电滑环导电环的方法,保证了精密导电滑环绝缘环与导电环的同轴度、环间距,使绝缘微槽变形量低于0.10 mm。建立了精密导电滑环的切槽模型,利用仿真分析讨论了主轴转速、进给速率、刀具前角和切削深度对微槽变形量的影响,并对模型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滑环微槽侧面变形量随主轴转速的增大而变大,当转速达到700 r/min时,变形量达到了0.10 mm,超出了滑环的精度要求;滑环微槽变形量随机床进给速率的增大而变大,当进给速率达到1.5 mm/min时,变形量超出了滑环的精度要求;滑环微槽变形量随着前角的增大而减小;滑环微槽变形量随切削深度的增大而变大,切削深度低于0.2 mm时,滑环变形量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6.
蒸发式稳定器低压高温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健  张力  苏祥荣 《推进技术》2006,27(3):208-210
1引言从化学动力学方面分析,低压不利于燃料与空气的化学反应,当压力降低至一个大气压以下,两态混气紊流燃烧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发生很大变化,压力下降造成稳定器回流区缩小、回流量减少,紊流强度和雷诺应力减少,紊流尺度变大,燃烧室的压力降低也会造成燃油的雾化质量下降,燃油雾  相似文献   

7.
混粉电火花加工中粉末对极间电容和放电间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混粉电火花加工和普通电火花加工进行了对比试验。分析了工作液中粉末使极间电容减小、放电间隙变大的原因,并从这个角度解释了混粉电火花加工可以改善工件表面质量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针对固体火箭发动机的二维缩比实验器,搭建了高速摄影平台,利用示踪粒子的散射作用,采用连续片光流动显示技术,对流场中的旋涡运动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后向台阶处存在明显的流动分离,产生了旋涡。旋涡有规律地脱落,并在随主流向下游传播的过程中尺度逐渐变大;大多数脱落的旋涡撞击潜入式喷管潜入段发生破碎,其中一部分直接流出喷管,而另一部分进入潜入式喷管背区空腔内;少数脱落的旋涡由于大尺度旋涡运动的卷吸作用直接进入潜入式喷管背区空腔,而没有与潜入式喷管潜入段发生碰撞,研究结果可以提高对真实固体火箭发动机中流场的认识,并为数值计算方法提供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型涡轴发动机夏季试车时常发生加速喘振故障的问题,使用故障树初步分析引起喘振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径向扩压器叶片进行流场仿真、串装、多台发动机对比计量、试车试验等,对喘振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径向扩压器进口叶根倒角变大对发动机加速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大气条件对发动机加速性有一定影响,径扩面积越大、叶根圆角与进气边转接越顺滑,越有利于加速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超声波喷嘴应用于脉冲爆震发动机的可行性,设计了一种预膜式杆射哨超声波喷嘴,并采用激光粒度仪和高速相机对其雾化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其流量特性、液滴索太尔平均直径SMD和雾化角度。实验结果表明:在满足喷嘴流量的要求下,平均雾化粒径SMD约为20μm,液滴尺寸分布指数N大于2;SMD随油压差的变大而略有增大,随气液比ALR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测点距喷嘴出口的距离变大,SMD增大;共振腔距离喷嘴出口15mm时雾化效果最好;喷雾角度随着油压差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1.
以SnO2系为敏感材料制备气敏元件,在元件的表面涂敷一层Fe2O3,MnO2或CuO掺杂的活性氧化铝修饰膜,有效地隔离并消除乙醇、烟雾、有机蒸气等杂散气体对元件的干扰.  相似文献   

12.
在全系统、全寿命管理的思想基础上,对航空制造巨商———空客公司的用户支援的组织结构与人力分布进行了剖析;从培训服务、技术出版物、技术支援、维修工程、航材支援、供应商控制等6个方面,对用户支援方法进行了详细研究;结合中国国情,从扩充组织结构、确保航材备件、规范手册编制、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快速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发展途径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详细地介绍了电磁环境监测系统的研究设计,同时介绍了软件及计算机辅助测试设计。  相似文献   

14.
15.
基于磁悬浮助推技术概念研究方案建立了一套悬浮加速缩比试验系统.从整体缩比模型振动试验出发,主要研究悬浮质量以及悬浮刚度对整体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并在进行缩比单元动态试验结论的基础上,建立试验模型的加速试验动态采集系统,对整体模型进行运行性能试验.在试验基础上提出了提高磁悬浮推进系统运行稳定性的依据,并据此提出相应可行的解决方案设想.通过模型加速试验并采集试验数据定性分析磁浮系统的综合运动性能,以更好地评估系统稳定特性和品质,也为进一步研究磁悬浮助推发射的气动、分离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就电容式油量表零、满值调整及故障分析,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总结了油量表零、满值的调整规律及电路故障分析的基本方法,为维修人员 实际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冗余度或超冗余度移动操作臂机器人可在空间站上为宇航员提供很大的帮助.对一个超冗余度移动操作臂机器人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作了介绍,这个系统由一个8自由度的模块机器人和一个1自由度的电机驱动的导轨组成;对该系统的逆运动学解法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种基于避关节极限与位形优化的简化逆运动学控制方法;并提供了仿真和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室内定位技术中位置漂移、定位结果偏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行人航迹推算(PDR)、地标匹配修正和地图辅助的室内行人定位方法.该方法利用基于惯性传感器的PDR技术计算行人位置信息,利用行走过程中的传感器读数特征识别室内特定地标点,与地标库数据进行匹配后,修正PDR轨迹产生的累积误差.室内地图辅助主要是通过判断行人是否位于走廊等区域,限制轨迹穿墙,约束PDR定位轨迹.实验结果表明,融合定位算法得到的轨迹优于纯惯性递推算法得到的轨迹,更加接近真实的行走轨迹,定位精度提高了51.2%,平均定位误差降至1.8m,满足室内定位需求.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Windows系统钩子及其运行机制,在Delphi编程环境中利用WH_CALLWNDPROC系统钩子,给出了对特定窗体的创建和销毁消息进行截获和处理的具体实现方法,解决了在受控软件源代码未知的情况下对其实施外围监控的问题。该种方法可应用于软件运行状态监控、IE广告过滤软件助手制作等领域。  相似文献   

20.
To provide detailed insight into schemed power-augmented flow for wing-in-ground effect(WIG) craft in view of the concept of cruising with power assistance,this paper presents a numerical study.The engine installed before the wing for power-augmented flow is replaced by a simplified engine model in the simulations,and is considered to be equipped with a thrust vector nozzle.Flow features with different deflected nozzle angles are studied.Comparisons are made on aerodynamics to evaluate performance of power-augmented ram(PAR) modes in cruise.Considerable schemes of power-augmented flow in cruise are described.The air blown from the PAR engine accelerates the flow around wing and a high-speed attached flow near the trailing edge is recorded for certain deflected nozzle angles.This effect takes place and therefore the separation is prevented not only at the trailing edge but also on the whole upper side.The realization of suction varies with PAR modes.It is also found that scheme of blowing air under the wing for PAR engine is aerodynamically not efficient in cruise.The power-augmented flow is extremely complicated.The numerical results give clear depiction of the flow.Optimal scheme of power-augmented flow with respect to the craft in cruise depends on the specific engines and the flight regi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