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在上世纪70年代,一颗美国卫星拍摄到在里海海面上高速飞行着一种物体,这种物体似飞机又不像飞机,似舰船又不像舰船,美国军方惊恐地称之为"里海怪物",这个怪物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骆昌芹 《飞碟探索》2010,(10):62-63
在美国的西弗吉尼亚州的许多地方有不少人亲眼看到过一种外形似人的飞行怪物。  相似文献   

3.
目击传真     
营口上空的“异形”1999年4月15日10时左右,笔者因公务经过营口立交桥下面,偶尔抬头,发现立交桥上空不知何时出现了一个状似蚂蚱的怪物。该物长约两米,通体呈黄褐色,边沿模糊,有一层淡淡的白光,看不出腿和翅。更令人惊奇的是,该物不断缓慢地变幻着形状,先有点像蛇,然后慢慢缩成一团,周边辐射出无数须状物,并慢慢地蠕动。这种形状保持了大约半分钟,就变成了一个呈“大”字形的人体。人体的头部很大,像一个没有角的正三角形,四肢细长,腹部略鼓,极似有关资料中描述的外星人体。这之后,又相继变幻出龙和其他动物的形…  相似文献   

4.
36年前当“墨丘利”把首批美国宇航员送入轨道时,如果有谁提出宇航员中应有一名老人,准会被讥为是一个荒诞无稽的念头。航天业经历了一个荆棘丛生的漫长过程。今天,一位77岁的老人确实被送入太空,他就是第一个太空飞行的美国人格伦。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美国天文学家意外发现一种极具攻击性的神秘天体。它正以光速运动着,所到之处贪婪地“吞食”着恒星和行星,甚至部分星系。天文学家的最新观测结果表明.目前这个“宇宙怪物”距地球只有几万光年远,并正朝我们的太阳系方向运动。预计再过几年时间,它便会莅临我们地球,大有吞没整个太阳系之势。  相似文献   

6.
我(即斯坦·乔顿先生)1970年加入了总部位于美国格林斯波哥市的西摩兰德州UFO研究小组。1973年在美国全国爆发了一场UFO研究浪潮。当时报道说在全美国主要州郡发现了好几百起目击事件,紧接着又报道说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东部和西部地区又发现了“大脚怪物”,所有这些报道都被热闹地在全美国报道了好几个月,然后才逐渐降温。UFO报道被认真对待对于这些大量的UFO报道,许多的新闻媒体和治安人员都非常重视,而我们的UFO热线电话也确实如洪水般涌来了各种有关UFO的报告和咨询。我在我的家中设立了一个通讯中心,一…  相似文献   

7.
熊掌与鱼翅兼得的设想 有一则寓言,讲的是百鸟和众兽比武,蝙蝠飞到树上,想加入鸟的行列,鸟们说它是兽,蝙蝠落到地上,兽们又说它是鸟,结果连蝙蝠自己也搞不清自己到底是鸟是兽。这使人想起复合翼航空器,它到底是直升机,还是固定翼飞机,也很难说清楚。而复合翼航空器那收放自如、纵横捭阖、恣意翱翔的高超本领更使人想起国外大片中神奇的蝙蝠侠。  相似文献   

8.
人马座     
《飞碟探索》2012,(6):59-59
将人马座东面的6颗亮星连接起来,形状很像北斗星,所以又称“南斗六星”。希腊神话中有一些上半身为人、下半身为马。介于神与人之间的怪物,称为“马人”。其中有一个叫喀戎的文雅、善良又聪明,是位精通音乐、医术、狩猎等多种学问和技艺的学者。他居住在山洞里,  相似文献   

9.
“斯巴达”(Spartan)过去属于多余军用装置。为了使军用品转为民用,并为空间科学研究作出贡献,目前已利用它作为探测恒星和太阳的一种特殊飞行器。最早用在探空火箭上,短暂地观察大气和进行天文学研究,用来研究高能天体物理学、太阳物理学、紫外天文学,这样斯巴达又象一颗天文学卫星,只不过飞行时间比卫星短,但灵活性大,能回收,可多次使用。“斯巴达”将是一个长久性空间科学研究平台。美国航宇局想用“斯巴达”飞行器进行国际空间合作,以色列准备在“斯巴达”平台上置放一台观测太阳仪器。美国期望中国能参加进来,以示两国空间合作的开端。“斯巴达”飞行器目前已改用航天飞机发射和回收。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费用低,效用高。美宇航局已改设计成功三种不同的“斯巴达”空间探测器:第一种是高能天体物理学“斯巴达”飞行器,有一个平台,置放光学观测仪器,适用于各种矩形阵探测器,使之定向恒星天体;第二种是太阳物理学“斯巴远”飞行器,装备有一架43厘米直径望远远。它能精确地定向观测太阳面上选定的点;第三种为紫外天文学“斯巴达”飞行器,采用了前两种“斯巴达”的设计概念和装置。它将携带一架55厘米直径的望远镜,观测恒星,其外形似第二种“斯巴达”的望远镜,也用了一个类似第一种“斯巴达”的精确定向系统。下面介绍一下“斯巴达”探测器发展经过及未来探空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冰天雪地的1月,美国东北部的缅因州平常连只猴子的踪迹都难见到。所以,当一个美国家庭在网络上宣称他们在徒步穿越白雪覆盖的树林时,发现了像猿的神秘怪物静静地蹲在树上,并拍下了一段视频时,立即在网上引发种种猜测,甚至有网友认为神秘怪物应该是大脚怪。  相似文献   

11.
能量波束飞行器它看上去更像一只飞碟,而不仅仅像一艘造型优美的宇宙飞船。它靠微波束提供能量,而不是轰鸣的火箭。尽管具备这些非常规的特点,正由伦塞勒综合技术研究所开发的这种航天器并非科学幻想。上个月,伦塞勒综合技术研究所的“air-spike”推进系统通...  相似文献   

12.
日月 《太空探索》2003,(7):36-37
一般的天体都是晶莹可爱的光点,但有时天上也会出现毛发悚然的“怪物”,它那淡淡的银光常常还拖着一条摇弋不定的长尾,这就是古人十分惧怕的彗星。  相似文献   

13.
目击实录     
夜光蝙蝠我是湖南东部排上镇东村桂花坡人,平时爱好观察天象。2001年10月11日晚,我到邻居家串门途中,突然发现东部天空有一发光飞行物。那时大约19时,东部天空一发光物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发光物比较朦胧,轮廓像蝙蝠,上部似圆边的两翅,跨幅近1米,下部似短促的两片尾翼,跨幅0.6米,上部两翅间还凸起一块,似头部。轮廓边缘有光晕。发光体呈鱼体外形状轨迹飞行,从鱼尾一边顶点弧状下滑,至鱼头部做椭圆形拐弯,又呈弧状上滑,近尾部时与下滑轨迹交叉,呈鱼尾状后渐行消失。那发光体大概在30米的空中,就是平时冲天烟…  相似文献   

14.
形形色色的不明生物  1995年夏,日本海洋生物学家本贺加太郎博士带领一名助手,驾驶刚刚建造的世界最先进的深海探测器下沉到太平洋小笠原海沟达 7000米时,忽然发现一长约 60米、高约 50米的怪物游来。这个像小山似的怪物伸出两个巨爪将约 6吨重的探测器抱住,张开血盆大口就咬。探测器由特殊材料制造,每平方厘米可承受 4万千克压力,有在深海自由潜行的大功率动力系统。本贺加太郎博士慌忙加大马力,但无法挣脱力大无穷的巨怪的控制,双方僵持了约 30分钟,怪物啃不动又吞不下探测器,才不得不离去。 法国动物学家伯纳·霍夫曼在 1968…  相似文献   

15.
“卡西尼”曾被定为是美国发射的最后1个大探测器.此后美国只研制和发射小型空间探测器.但最近美国又计划研制“木星冰卫环行”核动力探测器.它将是美国航宇局有史以来所建造最大的空间探测器.估计造价在约30亿-4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家在深入探索后,最近又发掘出一个新的宇宙怪物,称为Q球。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柯萨说:“它们非常重而微小,若你把它放在桌上,它将穿通桌面直入地心。”这是一种奇异物质构成的微球,它们可能漫游于空间。每个Q球,都像一个藏在坚果壳内的新宇宙。为何说新宇宙呢?因为在Q球内部,不存在我们所熟悉的三种自然力(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这种特性造成的后果是灾难性的,这意味着,每个Q球都在破坏宇宙的规律和秩序,因为它吞食普通物质,并迫使后者按Q球的规律存活下去。一个Q球能吃掉超密星(中子星)的心脏。  但迄今没有人见过…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人类对彗星越来越感兴趣,2004年1月2日,飞行已久的美国星尘号彗星探测器与怀尔德2号彗星交会。2004年3月2日欧空局发射了第1个彗星探测器“罗塞塔”。它将经过10年的长途跋涉进入楚留莫夫-格拉西门克彗星轨道,并向该彗星释放着陆器。现在美国人又把“深入撞击”彗星探测器送上太空,为的是“上演”惊心动魄的太空大撞击。那么,如此频繁的发射彗星探测器,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彗星曾被人描述为“脏雪球”。它生成于比海王星轨道还要远的、环绕太阳运行的一个由神秘天体构成的带,是由太阳系诞生初期的物质构成的。由于它自身的温度极低并处…  相似文献   

18.
巨尤 《太空探索》2001,(8):26-29
黑洞吞食包括光线在内的一切物质,如此可怕的怪物,人们避让惟恐不及,谁还敢接近它去开发和利用呢? 法国多才多艺的科学家约翰皮尔·卢米涅在《黑洞》一书中说:“黑洞是一种奇怪的死亡恒星的残骸,一旦形成,就不再是‘死’的,而是注定有一个满是‘大吵大闹’的新生命。”确实,黑洞不是一堆令人毛骨悚然的毫  相似文献   

19.
伊拉克拥有“毁灭性武器”是一个连美国总统都已经承认的弥天大谎;最近因特网又爆出一段81分钟的美国本土视频——“9·11恐怖大骗局”。揭露了至少42个铁证,证明这一起骇人听闻的事件竟然是美国利益集团一手策划的惊天阴谋!现在,美国再一次故伎重演,为了堵住美国纳税人的嘴,为了掩饰美国在月球领域寻水的失败,竞又编造出一起所谓的“月球水体”的闹剧。  相似文献   

20.
1978年的美国影片《“摩羯星1”号》,从片名上看似乎与科幻有关,其实是一部政治幻想电影。上映后不久曾被引进中国内地公开放映——那时美国电影还是很难在中国内地公开放映的,《“摩羯星1”号》获此殊荣,可能和它有助于“揭露资本主义的腐朽黑暗”有关吧。而30年之后,我重新回顾这部当年并不走红的影片,却有许多新的东西,可以让我们联想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