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浪 《航天员》2009,(5):62-63
这是一种神奇古怪的天体,它在一般光学观测中只是一个光点,看似恒星,却又不是恒星;它的光谱似行星状星云,但又不是星云;它发出的射电信号类似星系,却又不是星系,基于这些特点,天文学家称它为“类星射电源”,又叫“类星体”。  相似文献   

2.
<正>太阳系中的绝大多数岩石天体都满是以往遭撞击的伤痕,但科学家却很少能实时看到撞击发生时的情景。日本"隼鸟"2探测器2019年4月5日利用其自带的"小型搭载撞击器"(SCI)对龙宫小行星实施了一次撞击,让科学家们有了这样的机会。这一撞击行动旨在把地下原始形态的岩石暴露出来,以由探测器采集并送回地球,从而帮助科学家更好地认识小  相似文献   

3.
地球已经被证实不是存在水的唯一太阳系天体,伴随着诸多探测器的发射成功,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在其他近地星球上,比如,太阳系最大行星木星的卫星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等上面,甚至"到处"都有水存在的可能,虽然大多数是以冰的形式存在着。  相似文献   

4.
<正>北京时间2015年3月6日20点39分,"黎明号"探测器经过近8年、49亿千米的飞行,抵达矮行星谷神星。继2011年探测岩石质灶神星后,"黎明号"将对冰质谷神星进行为期14个月的科学探测,以增进人类对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的了解。"黎明号"探测器是第一个环绕主小行星带天体的探测器和第一个在一次任务中先后环绕两个地外天体的探测器,也是第一个矮行星探测器。该任务是NASA第一次采用离子推进作为动  相似文献   

5.
<正>欧空局"罗塞塔"彗星探测器上携带的"菲莱"着陆器2014年11月12日成功地在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表面上实现软着陆,成为在彗星表面上登陆的首个人造探测器。此次着陆使67P彗星成为人造探测器登陆造访的第7个天体。另6个天体分别是金星、月球、火星、土卫六以及爱神星和丝川小行星。欧空局局长多尔丹称,继成为首个进入绕彗星运行轨道的人造探测器之后,"罗塞塔"彗星探测计划现在又再次被载入  相似文献   

6.
<正>2019年1月,欧空局(ESA)为"赫拉"(Hera)小行星任务选定了将要携带的2颗立方星,这2颗6U立方星将被送到戴迪莫斯双小行星系统附近进行科学探测并最终在小行星表面着陆。这是美欧合作开展小行星防御任务的一个重要进展。近地天体威胁是一种"可能性极低但后果严重"的灾害,  相似文献   

7.
日前,几家世界级的航天类公司计划展开合作,在地球和月球之间比较特殊的一个位置,建立类似空间站一样的太空常驻"基地",并且利用这一位置的特殊性所带来的有利条件,作为日后深空探测的跳板,为人类未来的太空探索事业出力。这一特殊位置,就是"L2"。L2即Lagrange second point,译作"拉格朗日第二点"。"拉格朗日点"简称"朗日点",是以著名的法国数学家和力学家"拉格朗日"命名的宇宙空间中的点,也被称为太空中的天平点。"朗日点"存在于两个大的天体之间,由于受到两个天体的重力影响,位于这一点上的小型天体可以相对保持平衡,不需要动力推进来抵挡引力的作用。在每两个大型的天体,  相似文献   

8.
地外天体上航天器起飞瞬时羽流对主发动机干扰效应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地面运载/导弹发射相比,地外天体起飞航天器的主发动机在受限空间内点火瞬时,将短时处于非自由流态的工作环境条件下;羽流激波进入喷管内部且可能产生"激波贴壁",对发动机喷管造成力、热综合效应,影响发动机工作的安全可靠性。文章从地外天体受限条件下羽流对发动机的影响要素出发,完成地外天体受限条件下的羽流建模和仿真分析,给出激波在喷管内的分布形态和变化规律并进行试验验证。所得结论可对地外天体起飞航天器的构型布局设计、导流设计和主发动机工作安全性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一、NASA深空技术研发概况1.深空探测的基本概念深空探测主要指围绕行星科学领域开展太阳系内地外天体探测活动,即通过飞越、撞击、环绕、着陆、巡视、采样返回、载人等方式对月球及以远的天体进行探测,可根据是否有宇航员参与分为"无人科学探测"和"载人探测"两类。由于深空探测具有任务实施难度大、技术要求高  相似文献   

10.
今年4月24日,欧洲天文学家宣布首次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Gliese 581c",这颗行星围绕的恒星"Gliese 581"就是一颗红矮星。"Gliese 581c"是迄今为止太阳系外被发现的两百多颗行星中最像地球的。报道还提到这颗新行星距离地球有20.5光年,虽然哈佛天体物理中心的一个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就这颗行星的距离,我们是完全有能力达到的。话虽这么说,但是到达这个天体,至少在短期内是不现实的。若把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设为一个天文单位,用AU(1个天文单位约等于1.496亿千米)表示。人类的航天器到目前为止飞的最远距离是100个AU左右,而且还是用的核电源。人类的航天器现在知道的最快的是去年1月份发射的冥王星探测器"新视野"号(New Horizons,又译作"新地平线"号),它的速度在木星引离助推以前是每秒21千米,木星引离助推以后是每秒25千米,所以它是属于人造航天器飞得最快的一颗。以这个速度,它到月球九个小时就到了,而阿波罗飞船需要三天多时间,因为这个飞船飞到冥王星大概是9年半的时间,冥王星在30个AU左右。短期实现不了并不等于说我们没有办法对这个星球进行了解,因为我们可以发射一些探测器在太空对这些天体进行探测。如今世界性的外太空寻水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目标对准了木星和月球,对准了小行星和彗星,对准了金星和火星……在这方面,美国、俄罗斯以及欧洲共同体已经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日本也上去了,我们国家的‘嫦娥’一号也奔了月。问题就在这里,人类不可能对太阳系内外的行星逐个逐个去探测,了解是否有水,有生命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打算在2012-2013年间,实施德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探月项目"月球探索轨道器"。这个探月项目其实是由两个探测器组成:一个探测器借助微波和钻地雷达,"看透"月球表面以下2~100m,了解月球的内部构造;第二个探测器能测绘月球表面微弱引力和磁场的三维彩图。由于该计划会持续4年时间,所以它还有可能捕捉到月球表面因天体撞击新形成的环形山。  相似文献   

12.
<正>备份是"嫦娥"四号原本的使命,奔向月球背面则是它新的担当。此刻,风尘仆仆奔向月球的"嫦娥"四号绝不是"嫦娥"三号的复制品,它所承担的任务,也肯定不是重复它的前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首飞"。为了成功实现人类前往月球背面首航的科学和工程目标,来自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研制人员根据任务的需要,对"嫦娥"四号重新进行"梳妆打扮",可以说,"嫦娥"四号的"五脏六腑"都已"脱胎换骨",是一个全新的航天器。归纳起来,"嫦娥"四号与"嫦娥"三号相比主要有5个不同。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12月,一个美德研究小组提出了开发一种用于小行星原位特征探测的小型低成本表面着陆器。这个小型航天器被称为"微型自主近地小行星原位特征仪"(PANIC)。这可能成为科学界的一个突破,为小行星探索任务提供简便和廉价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简讯     
简讯阿里安5推迟发射阿里安5火箭第二次试飞可能将推迟到11月份。鉴于首次试飞失败,所以这次飞行被认为是欧洲航天计划史上最为关键的一次发射。火箭已成功进行了倒计时演练,但为了对其“动态特征”进行分析,欧空局还是决定放弃9月底的发射日期。近来的试验表明,...  相似文献   

15.
阳光 《中国航天》2010,(3):21-24
<正>三、欧洲欧洲阿里安5火箭2009年进行了7次发射,包括1次一箭四星、4次一箭双星和2次单星发射。7次发射创下了该火箭单日历年度发射次数纪录。2次单星发射中,一次发射的是美私营公司的"地星"1移动通信卫星,另一次发射的是法国"太阳神"2B侦察卫星。  相似文献   

16.
李琳 《航天员》2014,(6):14-18
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除了金星以外,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行星,也是自然环境与地球最为相似的一颗行星,所以火星一度被认为是地球之外最适合生命存在的星体。但是,火星毕竟是人类尚未十分熟悉的星体。目前为止,人类探测器进行了超过50次的火星探测尝试,却也只有约三分之二的探测器成功抵达火星。  相似文献   

17.
采样返回任务是目前地外天体探测中重点发展的航天技术领域,针对样品容器密封失效导致样品被污染的问题,文章总结了20世纪以来国内外地外天体样品封装技术的研究进展和成果。重点从密封和封装机构两项封装核心技术对地外天体样品封装进行了综述,并对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橡胶圈密封、金属挤压密封、爆炸焊接和钎焊焊接等密封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我国地外天体样品封装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罗山珍 《航天员》2009,(3):22-25
屈指一数,哈勃空间望远镜漂泊太空已19年有余。在漫长而短暂的19年里,“哈勃”完成了88万多次宇宙观测,并对29万个宇宙天体拍摄了57万多张照片。这些被“哈勃”捕捉到的天体现象或宇宙奇观,不仅震撼眼球,而且震撼心灵——原来在那遥远得有些不敢想象的太空中,竟然存在着如此多数不胜数的壮丽景象。本刊特从“哈勃”拍摄的众多照片中,精选出极少数的经典作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郭亚光 《航天员》2010,(1):49-52
<正>当今时代的"太空竞赛"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浓厚的政治与军事背景,但从客观上却大大地促进了人类的科技进步,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就像核武器的发明被转化为核电技术一样,由此得到的高新技术和产品迅速转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古代,月球又被称为太阴、玄兔、婵娟、玉盘,美丽的名字寄托着人们对月球的无限向往。从古至今,九天揽月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好梦想。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任务是探月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是我国复杂程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返回器于2020年12月17日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地区安全着陆,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