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是公元420年到589年。南朝有宋、齐、梁、陈四朝,其中的梁武帝被叛将侯景围困在南京台城,梁武帝想利用风筝求救,失败了。这是一个有名的风筝故事。 北朝分为北魏、东魏、北齐……等很多国家或朝代。北魏是少数民族拓跋氏当权。传到孝文帝(471—500)拓跋宏羡慕汉族文化,把原姓拓跋改为汉人的姓“元”,拓跋宏就改为元宏。所有北魏和东魏的姓拓跋的人都改姓元了。  相似文献   

2.
1 引言 风筝在中国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中世纪时传到了西方。后来,西方国家利用风筝飞行的原理发明了滑翔机。1903年12月17日,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了“飞行者”1号实验飞行器——飞机。风筝、滑翔机和飞机都是重于空气的飞行器,必须借助于空气的相对运动才能升空。风筝靠拉线产生的风力飞上天,飞机则必须靠强大的动力装置的牵引才能飞行。动力装置或发动机对于飞机实在太重要了。正如在世界上颇负盛名的前苏联空气动力学家弗·谢·佩什诺夫所说:“飞机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新成就首先是由新型发动机决定的,发动机是飞行必不可少的动力源。”世界百年航空史证明,正是动力装置的发展才促进了飞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孕育出辉煌灿烂的政治文化。研究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的传统政治文化,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厘清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同时对我国当前的政治发展也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从主要内容、特点和内在逻辑、当代价值三个方面来梳理我国的传统政治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挖掘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两大主题,即民主与法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断线风筝     
放风筝的时候,风筝被风吹着,受到向上和向前的空气动力,可以分解为升力和阻力,在风筝线上,有向下和向后的拉力,合起来就是风筝线上的拉力。风筝本身又受到地心吸力——向下的重力。这几个力相互平衡了,风筝就能平稳地飞在空中。(如图1)。 放风筝的人手拿着线向前走,风筝在空中也向前走。风向前吹时,人向前走快了,风筝感受的风力就要减小,风筝的升力减小抵不过风筝的重力时,风筝就要往下坠。如果人向前快跑,其速度等于吹风筝的风速,风筝就不感觉有风吹,升力、阻力都等于零,风筝就像风中落叶一样,从空中掉下来。这时候,风筝线上的拉力,自然也等于零。  相似文献   

5.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历经数千年的沿革,中国的传统建筑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质,包含了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建筑的"中国味"就表现在其文化气质上.  相似文献   

6.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疆域之大超过任何一个朝代。可在中国各个朝代中元朝无论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不突出,但在发展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等却别开生面,由此进入比汉唐更为繁荣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极盛时代。论述了元朝对外关系在开放意识、文化交流、对外贸易等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以及对我们今天如何处理对外关系方面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纸鸢和木鸢     
风筝是全国流行的儿童玩具,不但儿童爱玩,不少成年人也很喜欢.风筝在江南名鹞子或纸鹞,在古时名风鸢,在用纸糊风筝之后名纸鸢.鸢和鹞都是老鹰一类的猛禽,都是鸟类.这是说最早的风筝,常有鸟的形状,或是风筝上的彩绘常画成鸟形.风筝或风鸢都有‘风”字,这说明放风筝时必须有风,空气如静止,一点也没有风,就放不起风筝.纸鹞或纸鸢都有“纸”字,这说明风筝常是用纸糊成.在发明纸以前,风筝大概是用麻布或丝绸糊成的,所以比较贵.早期的风筝是军用的,唐朝以后流行于富豪之家,南宋起才流行于普通百姓,而成为儿童的宠物.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不断深化,如何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尽管我国是一个有影响的文化大国,但与国外相比,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构还存在着缺乏学科支撑、文化建设不够,对外传播力不足等问题.应采取切实措施在构建主流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对外传播力、开展海外汉语推广等方面着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展现我国的国际形象和魅力.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在原有的“三个自信”基础上首次提出。总书记还特别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能够在精神层面影响人的思想行为。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推动着国家的发展和行业的壮大。一直以来,  相似文献   

10.
评说风筝     
(一)风筝的筝 风筝又名纸鸢或纸鹞,那是因为风筝都是用纸糊的,它的形状或绘画的图样,多半是鸢或鹞的鸟类。那么为什么又名风筝呢?这是因依靠风力,才能飞起来,飞到空中之后,能发出筝的声音。什么是筝?筝的声音又是怎样的呢? 筝是弹拨式乐器,如琵琶和七弦琴,不过筝有十几至二十多根弦。风筝的筝不可能有太多的弦,也不可能用手弹拨,而是靠风力发声的。 发声的弦不是一般的丝线绳,而是用丝织成宽约四、五毫米的扁带子,名为绦子,在旧时是用来做衣服的沿边用的,在卖针、线的小贩手中可以买到。绦子必须用弓张紧,如图1,弓可以用竹子或藤子。一只弓可以张紧一、两根或三根绦子做的弦,如图2。把弓绑在风筝背后,上天后,风吹着张紧的绦子,就可作筝呜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