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声学风洞的设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介绍声学风洞设计理论,重点阐述流场和声场以及声学测量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包括;声学风洞的定义;低速声学风洞和高速声学风洞的特点,关于设计方法;全新声学风洞的设计和常规风洞改造成声学风洞,设计遇到的声折射、声散射、流动振荡,消声大厅的回流,频率范围以及风扇叶片的失速问题;试验段的霍尔数以及提高霍尔数的方法;风洞消声器及降低风洞背景噪声的方法。本文还以NH-2风洞为例,简单讨论了常规风洞改造成声学风  相似文献   

2.
2.4m风洞是世界上最大的引射式风洞之一,该风洞控制系统多、所能实现的吹风方式也多,因而,其系统复杂。风洞被控对象上有:非线性、时变、滞后和耦合特性,而风洞试验又要求系统有较高的控制精度和较快的稳定收敛速度。为了解决这种控制系统复杂的风洞控制问题,在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上分别采用了先进的集散型控制系统硬件和智能控制策略,使风洞P0和M数控制精度分别优于0.3%和0.002。笔者对风洞控制核心系统和控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介绍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NH-1跨超音速风洞数据采集、处理和控制系统以及迎角控制和M数控制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神经网络的稳M数非线性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风洞稳M数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控制,包括预测模型,动态优化和反馈校正原理,以实现速度快,精度高,低耗油的优化控制目标,试验表明,该系统不仅稳M数控制精度高,响应速度快,而且鲁棒性好,节省燃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在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炮风洞M数为6、7、8的气流中进行具有高温喷流的模型底部热流和压力测量试验的有关试验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底部对流热流和压力测量值随外流M数增大而减小,他们都大于无外流时的测值。辐射热流不受外流影响。  相似文献   

6.
电弧风洞真空氩气起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传统金属丝熔融法起动电弧风洞准备时间长、可靠性差、熔渣影响设备安全和参数测试等问题,研究分析了电弧风洞采用真空氩气起弧技术起动的可行性。通过试验对比分析了起弧间距、进气方式以及控制时序等参数对电弧风洞起动特性的影响,利用一级触发、逐级拉弧的方式实现数米长电弧加热器的安全起动。结果表明,真空氩气起弧技术可以稳定、可靠、快速起动电弧风洞;起弧间距为25mm时,起动时间短,平均电流低,设备烧损小,起动最可靠;采用阴极尾部通氩气的进气方式,起动稳定、操作方便、维护简单;该起弧技术具有最佳的控制时序,确保了起动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用低超声速喷管代替声速喷管,解决了大迎角大堵塞度跨声速实验时的风洞壅塞问题。低超声速喷管可以在大堵塞的实验条件下,形成稳定的低超声速流场,消除风洞在大堵塞度实验时的马赫数空白区,从而使风洞的允许实验迎角和堵塞度范围增加一倍,并且能确保流场达到使用指标。模型实验结果和同一尺寸的模型在口径大一倍风洞中实验结果基本重合。  相似文献   

8.
高超声速风洞是研究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关键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是常规高超声速风洞建设和运行成本偏高,不利于深入开展高超声速飞行器部分空气动力学基础问题研究。本文以低成本研究型高超声速风洞设计为目标,基于Ludwieg管设计原理,开展了Φ0.5 m口径马赫数6高超声速Ludwieg管的气动设计。首先采用数值手段对储气段、快开阀以及Laval喷管设计进行了分析,重点关注了采用弯曲储气段的Ludwieg管风洞非定常启动过程,之后使用皮托耙和皮托管等对风洞实验段的自由来流进行了初步校测。结果表明,采用快开阀主控的Ludwieg管高超声速风洞可以获得良好的流动品质,弯曲储气段虽然会影响膨胀波系的传播强度,但对其传播速度以及风洞的流场品质影响不大;风洞初步校测的数据显示,该风洞的来流马赫数分布品质优良,且来流压力脉动幅值低于德国与美国同类管风洞。该研究为设计低成本、大口径、研究型高超声速风洞提供了参考,可服务于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关键气动问题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对1.2m跨、超声速风洞栅指M数控制系统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包括硬件系统的设计、硬件配置、功能选择和软件设计,以及本系统与风洞总压控制系统的连接和通讯,最后给出了1.2m跨、超声速风栅指M数控制系统的调试结果。  相似文献   

10.
NF-6增压连续式高速风洞压缩机喘振边界的确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NF-6风洞是我国第一座增压连续式跨声速风洞,轴流压缩机是影响风洞安全运行和流场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国内首座增压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压缩机喘振边界的确定进行试验研究。简要论述了喘振发生的机理及其危害以及确定喘振边界的重要性,讨论了压缩机逼喘过程及其原理以及风洞增压对喘振点(喘振边界)的影响;给出了控制风洞运行的压缩机喘振边界线、喘振预警线、安全保护线、防喘调节线及防喘振措施,为该座增压连续式风洞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的2.4m风洞现已投入使用,该风洞控制系统与国内现有风洞相比,控制执行系统多而复杂。该风洞成功地采用了所有试验工况M数与稳定段总压同时控制的运行方式。针对被控对象的杂性,分别对神经网络控制、模型随自适应控制、自校正控制、智能控制及智能学习控制在该风洞上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撮后给出一种智能控制策略,调试结果说明该风洞采用的这种控制策略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2.
简要地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液晶膜流动显示技术,并且较全面地介绍了在低紊流度风洞,低速风洞和高速风洞中,进行应用试验研究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风洞实验红外热成像测技术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在西北工作大学速翼型风洞和低湍流度风洞应用红外热像仪诊翼型边界层转捩与CFD和热线风速仪测量结果的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美国冰风洞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风洞是从事飞行器研制和空气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地面模拟设备,若是考虑飞行器在冰云条件下飞行,还必须建造冰风洞来模拟空中的冰云飞行条件,以便对飞行器(如飞机翼面、发动机入口、直升机旋翼以及各种暴露在大气中的传感器等)的积冰、防冰和破冰性能进行深入研究。美国作为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拥有多座这样的设备。我国冰风洞的建造刚刚起步,现对美国的冰风洞状况进行一些初步分析,以便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汕头大学大气边界层风洞和其配制的测控系统及流场校测结果,汕大风洞主要做建筑物的抗风实验和风环境实验,为模拟大气边界层,实验段较长,实验模型放在实验段后部,为减小曲轴向静压梯度顶板同度分段可调,风速比航空风洞低,配置了建筑物测压和测力实验后所需的电子压力扫描测量系统和高频底座天平。流场校测表明,该风洞的气动性能已达合同规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简述西北工业大学自适应壁风洞研究课题组在“八五”期间开展跨声速柔壁自适应壁风洞试验技术研究的主要研究工作成果,简介该校的高速柔壁自适应壁风洞的设计及主要参数,以及在该风洞中开展的低超声速消除波反射的研究、近声速的自适应壁风洞试验技术和跨声速自适应壁试验段优化设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风洞流场的多维性、复杂性以及马赫数的不可直接测量、马赫数控制一直是风洞控制的难点和重点。笔者在研究FL26Y风洞流场特性的基础上,应用神经网络技术,研究马赫数在线辨识问题,为高精度风洞流场马赫数控制提供技术支持。首先介绍神经网络马赫数辨识原理,然后介绍神经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并构造神经网络的马赫数辨识模型(NNI)。最后通过软件实现及仿真研究动态数据优化、软件滤波以及动量系数对网络学习性能的影响,进一步验证神经网络辨识器在实时性、自适应性、以及辨识精度等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结合风洞实验的过程控制,概述了过程方法的内涵、风洞实验过程的三个阶段、风洞实验过程控制的要点以及提出了实施规范化管理和落实岗位责任制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SM-2100瞬态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是从日本引进的大型成套设备。文简述了该系统的内部结构、分析功能和外部设备,并指出了它们的应用特点,着重介绍了在信号分析、炮风洞和激波管的参数测量、建筑物的振动分析及讲师标定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并有实际例证,尤其在炮风洞和激波管参数测量方面的应用,反应了该系统在快速、瞬态信号测量方面的应用价值,从而为进一步开发该系统的广泛应用领域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也在引进,消化,吸  相似文献   

20.
开展了跨声速风洞可压流场扰动模态与湍流度精细测量研究,以满足高速飞行器的低湍流试验需求。基于变热线过热比测量方法,在理论上推导了跨声速流场扰动的一般模态和3种特殊模态特征方程(涡模态、熵模态和声模态),以及扰动模态对应的特征曲线,以此为基础,通过试验获得了流场一般模态、涡模态、声模态扰动图和较高精度的湍流度值,通过扰动图频域分析了马赫数1.50的流场声模态扰动机理,建立了一种跨声速可压流场扰动模态分析与低湍流度测量方法。在新型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完成马赫数0.20~1.50流场测量试验,测得湍流度为0.037%~0.197%,数据非线性拟合优度为0.943~0.995,蒙特卡洛模拟不确定度为0.000 2%~0.004 1%。研究结果证明了所建立的可压流场扰动模态与低湍流度测量方法的有效性,对高性能跨声速风洞的流场评估、优化和飞行器低湍流试验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