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旋风风能提水系统是一种新型风力提水系统,该系统由旋风塔和气压差提水装置组成。气流进入旋风塔后产生强涡,于是在其底部形成低压区域,气压差提水装置则利用此低压条件实现提水的目的。本文对这种风力提水系统进行的模型实验研究作了介绍。实验表明:旋风风能提水系统在原理上正确。在旋风式风能系统的旋风塔出口处配以扩压器和降压挡板,可以成倍地降低旋风塔底部压力系统,从而大幅度地提高风力透平功率。为说明扩压器及挡板效应,分别对一般旋风塔和配有扩压器及挡板的旋风塔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后者与前者相比,塔底中心压力系统的绝对值高出约300%,透平功率高出约70%。本文最后对于该系统的实用化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风能转换系统具有很强的非线性,为了解决风能转换系统的建模困难问题,实现额定风速以下风能捕获率的最大化,根据数据驱动控制理论,在风能转换系统中采用数据驱动的最优控制方法。利用风能转换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获取马尔可夫参数,并构造一个数据驱动的控制器状态观测器,通过差分R iccati方程的闭合解设计出最优反馈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数据驱动的最优控制方法,功率系数和叶尖速比都可以维持在最优值附近,有效地实现额定风速以下风能转换系统的最大风能捕获。 相似文献
3.
对于榴弹风能引信电机输出特性的研究,过去都是在闭口式风洞中进行实验,但经大量实验证明,闭口式风洞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利于研究榴弹风能引信电机输出性能及抗高转速的问题。笔者应用气体动力学和实验空气动力学理论,设计一种适合榴弹风能引信电机超声速射流实验装置,利用该装置进行了现有各种型号风能引信电机的超声速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把超声速风能引信电机进气通道改为拉瓦尔喷管形式。采用实验方法选择出最佳喉道面积。最后,通过实弹打靶得到了验证,同时对风能电机的输出电压和频率进行了风洞试验和打靶遥测数据比较,两者吻合较好。研究表明,拉瓦尔喷管形式的引信电机应用速度范围宽,并便于控制电机的转速。该研究解决了多年来引信电机抗高转速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双层集装箱列车通过隧道时,列车受到的空气阻力会显著增大。为了给列车牵引计算提供依据,在遂渝线上对双层集装箱列车过隧道时空气压差阻力进行了实车测量。测试结果表明:双层集装箱车辆进入隧道口时,空气压差阻力急剧上升,之后又迅速回落;测试车处于列车前部、机后第三节车时,平均空气压差阻力比明线空气阻力大80%~95%。 相似文献
5.
以空气和水为工质,在直径3.0 mm的水平圆管通道内进行压差波动信号实验研究。根据压差波动信号图及高速工业相机拍摄的流型图,结合相空间重构、Lyapunov指数判别法对压差波动信号进行混沌动力学分析,在其基础上对压差波动信号进行Volterra自适应短期预测。结果表明:混沌分析得到的吸引子图可以更准确地展现管道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动特性;Volterra自适应短期预测模型可以有效地对管道内气液两相流的压差时间序列进行短期预测,对环状流、层状流、间歇流、段塞流的压差时间序列预测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86%、0.71%、3.90%、2.49%。
相似文献6.
明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5,(1)
介绍了近10年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实验空气动力学研究方向的进展。南航已经建成了规模较大,较为完善配套的高、低速风洞试验设备,并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了大量的空气动力学的实验研究。特别是在边界层、尾流旋涡、非定常流、流动控制、航空声学,以及相应的测试技术方面,获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对Y12飞机加装剪切翼尖和翼梢帆片后,其纵向和横侧气动特性影响的风洞实验表明,该措施几乎在整个实际飞行的升力系数范围内都具有明显的减阻效果,达到了改善性能预定的减阻指标。 相似文献
8.
旋射流气波制冷机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气波制冷机的接受管开口端存在较多熵增因素从而制约制冷效率进一步提高的缺点,借鉴了透平膨胀机制冷机理,将现有气体分配器改型,融入旋射流作功机理,加大出流偏角,使射向接受管气体射流反冲膨胀作功,减少熵增、降低入射气体的射流速度,从而有效改善接受管入口端射流气体的流动状况,达到降低工质速度、减小总焓及提高等熵效率的目的.利用Godunov格式建立了管内非定常流动与管壁传热数学模型,对接受管内激波的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值趋势相同,可为气波制冷机的改造、设计及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11.
在对两座高120米双曲线型自然通风冷却塔群的风压分布的全尺寸测量,特别是风压测量系统及其参考压力的测量方法介绍之后,分析了冷却塔运行方式及来流方向对塔面风压分布的影响;并将全尺寸测量与风洞实验及单塔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冷却塔运行与否对共外壁面压力分布无明显影响;两实测塔的中心连线距离与单塔直径的比值为1.44,来流风向角β=50°±2°时,由于塔群的影响,其塔面风压分布与单塔有明显差异,两塔内侧的负压峰值(绝对值)均大于外侧的相应值,而外侧的负压峰值(绝对值)与单塔结果接近。对此,在冷却塔塔群布置设计时应予以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12.
本文较全面地讨论了M数控制中的压差传感器使用问题,提出了几种利用压差传感器检测M数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了这些方法对总医误差的传递、判别限的设定以及对控制系统性能产生的影响,介绍了在西工大52风洞中使用压差传感器调节风洞第二喉道,控制M数所取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14.
15.
自由飞模型发射技术是自由飞试验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常规高超声速风洞,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对模型发射装置进行了详细设计与分析,并采用典型外形模型在某高超声速风洞上开展了模型自由飞试验(试验马赫数6.0)。试验结果表明:装置发射效果良好,模型发射后姿态平稳;根据不同风洞具体情况进行适应性尺寸改造,发射装置能够广泛应用于常规高超声速风洞自由飞试验。在发射装置结构设计时,模型的发射压力与发射速度应作为重要参数加以考虑;模型夹持器需根据模型的不同外形进行适应性设计。
相似文献16.
本文介绍一个圆角方形截面高烟囱在低速风洞中进行测压试验的结果。试验Re 数为3.5×10~5.试验结果表明:风压分布与截面的 R/B 值关系很大。文中还对烟囱顶部4个圆筒绕流及方柱体上绕流特点作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半刚性模型风洞试验荷载谱的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频测力天平试验模型要求质量尽量小,频率足够高.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结构,由于结构本身的特殊性,很难制作出满足频率要求的刚性模型.对于频率不够高的半刚性模型,其一阶振型频率处于结构荷载谱频带以内,因而共振作用比较明显,对结构动力荷载的影响不可忽视.通过半刚性格构式塔架模型的高频测力天平风洞试验,得到了模型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基底弯矩和扭矩.进而根据结构动力学和随机振动理论,推导了一种实用计算公式,消除了模型共振对基底力谱的影响,得到了格构式塔架的一阶广义荷载谱. 相似文献
18.
考虑平稳风修正和塔架干扰的风力机叶片3-D风场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模拟风力机纵向、横向和垂直向的3-D随机风场,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主研发的NH1500风力机为例,首先采用考虑沿高度变化的指数模型、塔影效应影响的潜流模型和上游风机尾流影响的涡流粘度模型对平稳风进行修正。然后基于空间变化的改进Von Karman风谱模型,结合谐波叠加法模拟风力机的来流脉动风速时程,再利用改进的叶素-动量理论获得考虑叶片旋转效应和塔架-叶片相干效应的风力机纵向、横向和垂直向3-D随机风场。该方法充分考虑风力机风场模拟的外界干扰因素和自身特性,提高了风力机系统风场模拟的准确度。算例分析表明,本文方法可以准确地模拟给定风环境的风力机系统3-D风场。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给出了一个直径为5.35米的水平轴风力机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12米×16米风洞试验段中进行的叶片表面压力分布的测量结果。在 Re 数从4×10~5至1.2×10~6的范围内,测量了叶片上八个剖面的压力分布。同时还用内式六分量天平测量了风轮的推力和功率。试验结果表明:风轮叶片根部处的载荷高于理论计算值,而叶尖处的载荷则低于理论计算值;叶素-动量理论对风轮最大功率预估偏低,而在高叶尖速比下,它对风轮的功率和推力预估偏高。测压试验结果与测力试验结果符合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