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庞征 《太空探索》2012,(3):9-11
据近日召开的2012年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透露,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工程二期中的嫦娥三号任务目前已经圆满完成月球着陆器的悬停避障及缓速下降试验,月球巡视器的综合测试及内、外场试验等各项验证性试验,技术方案得到验证,该工程研制取得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航天     
<正>再入返回飞行器服务舱飞离地月L2点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器服务舱已完成环绕地月系统拉格朗日-2点(简称地月L2点)的拓展试验任务,于1月4日23时实施逃逸机动,飞离地月L2点,1月中旬飞回月球轨道继续为嫦娥五号任务开展在轨验证试验。这是我国航天器首次到达地月L2点,服务舱实现了环绕该点飞行三圈,开展了全新的科学探测任务,验证了轨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探月工程一期圆满成功的同时,中国探月工程二期也已启动. 据中国探月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国防科工局局长陈求发透露,对一期工程的备份星进行技术改进的嫦娥二号卫星,将作为二期工程的先导星,用于试验验证二期工程轨道、测控和软着陆等相关的五个方面的关键技术,降低二期工程的技术风险.同时,嫦娥二号卫星搭载的CCD相机分辨率由120米提高到10米,深化月球科学探测.  相似文献   

4.
中国航天     
《太空探索》2015,(4):4-5
<正>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飞行器服务舱完成第三阶段拓展试验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器服务舱继续为嫦娥五号任务开展在轨验证,于3月7日完成第三阶段拓展试验,模拟嫦娥五号上升器与轨道器在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之前的飞行控制过程,验证嫦娥五号上升器远程导引控制策略、天地协同控制时序、轨道测量与飞行控制精度等相关技术,获取试验数据和经验,评估轨道设计和交会方案,为后续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提供参考。据有关专家介绍,服务舱的工作完成得非常好,实现了一次发  相似文献   

5.
初春的北京,乍暧还寒。我们迎着丝丝微风来到充满神秘感的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带着好奇我们走进了中心的大门,中心的同志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月球探测工程的工程进展、概况及组织管理等情况。[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月尘环境效应及地面模拟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月球尘的特点及其对探月活动的影响。在分析月球尘环境及其对月面探测器污染、磨损、阻塞、静电效应的基础上,对月球尘环境模拟技术、月球尘扬尘及其运动学和动力学规律、月球尘效应防护及试验评价方法等研究方向和重点提出了一些初步看法。针对研究内容的需求,梳理出一台完整的月球尘地面模拟试验设备应具备真空、温度、太阳风、太阳紫外、月球尘、月面电场、月面磁场等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月球尘地面模拟试验装置方案,并对月球尘环境效应试验方法进行了初步讨论。为月球探测后期任务条件保障建设及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可靠、安全地实现月面软着陆及月面起飞是完成月面探测任务的基本条件,也是探测器研制的一项关键技术,需要开展地面验证试验。地面环境与月面有较大的差异,探测器在地面的工作特性也与实际过程不尽相同,地面试验的设计及实施有较大的难度。分析了探测器月面着陆起飞的设计要点和地面试验的关键因素,指出了当前试验技术存在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探测器自身动力实现月面着陆和起飞的验证方案,通过动力学仿真验证了试验实施的可行性,并对方案的拓展应用价值进行了展望,相关内容可为后续我国月球及其他行星表面探测器的研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2006年2月10日,历时5个多月的“月球探测工程标识征集活动”圆满落下帷幕,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在中心演示厅举办了“月球探测工程标识发布暨颁奖仪式”。由上海设计师顾永江设计的作品被确定为月球探测工程标识,该标识在网络票选中以最高票数获得了网络人气奖。另外由浙江设计师苏志怀和福建设计师林秀杭设计的作品获得了本次征集活动优秀作品奖。“月球探测工程标识征集活动”自2005年8月15日启动以来,得到了全国各地专业设计机构、设计师及广大热心群众的大力支持。截至2005年9月10日,征集办公室共收到参选作品1026份。 这是我国第一次采用全国征集的方式为重大航天探索工程设计标识。月球探测工程是一个有着巨大感召力的科技创新工程,工程标识将代表着“中国探月”所昭示的精神力量,向全世界展示我们奋发向上的精神。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和科学精神。[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任旼 《太空探索》2011,(2):20-21
"嫦娥二号"作为我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导星,肩负着验证部分关键技术,降低后续工程风险的重任。为此,工程研制人员除了为"嫦娥二号"卫星配置了清晰度更高,性能更好的CCD立体相机外,还特意为"嫦娥二号"打造了一套"全方位、多角度"的监视相机系统,用以密切监视卫星在奔月及环月飞行期间,星上重要设备的工作情况,并在卫星飞抵月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探月工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嫦娥4号"于2019年1月3日成功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玉兔2号"月球车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国足迹。至今,国际月球探测活动共实施126次,期间出现两个探月高潮。20世纪50—70年代,美苏两个航天大国之间的竞争引起第一轮探月高潮。20世纪末至今,各航天国家意识到月球探测的战略意义,纷纷提出月球探测计划并积极实施,月球成为各国争先探测的热点,掀起第二轮探月热潮。中国自2004年首次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实施以来,共开展了"嫦娥1号""嫦娥2号""嫦娥3号""嫦娥4号"及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共5次月球探测任务,实现"五战五捷",在空间技术、空间科学与应用、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续将继续开展以无人月球科研站为主的月球探测活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刚柔耦合模型的月球着陆器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实体造型、有限元分析与多体动力学分析的刚柔耦合动力学仿真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建立了月球着陆器着陆动力学模型,分别在地球重力环境和月球重力环境(1/6地球重力环境)下,对某典型着陆工况下的着陆动力学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了着陆器着陆的缓冲性能分析结果,包括主支柱最大缓冲行程、左右辅助支柱最大缓冲行程、最大质心加速度响应;将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比较,验证了着陆器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以及仿真分析方法的有效性,为今后的着陆器缓冲试验提供了动力学模型和仿真分析方法.从能量角度对月球着陆器的着陆过程进行分析,弥补了缓冲试验难以进行能量分析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月球探测面临新发展态势,给月球探测任务的规划论证、总体设计、系统研制和在轨探测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并行工程等新方法及新手段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MBSE(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流程、方法、工具及应用层面对MBSE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其发展趋势.结合中国探月工程任务需求和面临的挑战,设计中国探月工程...  相似文献   

13.
我国探月工程技术发展综述   总被引:4,自引:8,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的探月工程,在2020年前分“绕、落、回”三步实施。本文以我国探月工程各次任务为脉络,针对目前已经完成的“嫦娥1号”“嫦娥2号”“嫦娥3号”及“嫦娥5号”高速再入试验任务,简述了工程和科学目标,介绍了实施效果,总结了主要技术成就。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探月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势,给出了月球后续任务的总体思路和框架。  相似文献   

14.
我国已开始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国际上有一个外空条约叫《月球协定》,这个协定同我国开展月球探测有什么关系呢?本文试图通过对《月球协定》的分析,探讨我国开展月球探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最近,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的服务舱完成了第三阶段拓展试验。为此,本刊通讯员和记者对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进行了专访。记者:嫦娥-5试验器的服务舱已完成了第三阶段拓展试验,这三个阶段的拓展试验有哪些主要内容?刘继忠:第一阶段主要是试验服务舱拉起、大椭圆停泊轨道飞行、地月L2点飞行及返同月球的过程。它实现了一次发射、三次奔月、两次借助月球引力飞行。在两次月球借力飞行中,第一次是借助月球引力转向,形成自由返回轨道,将返回器送回地球;第二次是借助月球引力飞向地月L2  相似文献   

16.
夏丹 《太空探索》2010,(7):20-25
世界月球会议期间,本刊有幸对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做了一次专访。谈到月球探测,欧阳院士就像一个母亲谈到了自己的孩子,有说不完的话题。从世界各国对月球探测的计划,到月球探测的深刻意义和未来月球探测的发展方向,都做了详尽的解析。下面,让记者带您走进欧阳院士的月球世界。  相似文献   

17.
月球和太阳干扰圆锥扫描红外地球敏感器(CES)导致卫星姿态波动,使若干颗中低轨道卫星在轨出现整星进入全姿态捕获模式.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CES软件鉴别月球干扰的方法,并进行了地面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给出"见月球"标志,并且可以剔除月球和太阳对CES姿态测量的影响.试验结果与在轨飞行遥测数据完全吻合,证明该方法完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正>记者从国防科工局获悉,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服务舱目前继续为嫦娥-5任务开展在轨验证,它于3月7日完成了第三阶段拓展试验,模拟了嫦娥-5上升器与轨道器在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之前的飞行控制过程,验证了嫦娥-5上升器远程导引控制策略、天地协同控制时序、轨道测量与飞行控制精度等相关技术,获取了试验数据和经验,评估了轨道设计和交会方案,为后续嫦娥-5任务顺利实施提供了参考。第三阶段试验于3月3日-7日进行,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通过三次控制,将服务舱飞行轨道由200km环月  相似文献   

19.
2003年11月本刊在全国媒体中率先刊登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月球探测卫星工程论证组的文章《嫦娥工程——中国的绕月探测工程》,首次向国人披露了我国的探月计划.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一转眼两年时间过去了.随着“神舟”六号飞行的圆满成功,人们有理由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到祖国的航天事业上来。那么.“嫦峨”工程进展如何?什么时候我国的飞行器光临月球,日前,本刊记者带着大家关心的问题,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总设计师和总指挥叶培建先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十六个重大专项之一,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性科技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将服从和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满足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需求为目的,把推进科学技术进步的需求放在首位,力求发挥更大的作用。整个工程规划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力求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循序渐进,持续发展,为深空探测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