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2年是国际空间站进入全面应用的第一年。自1998年首个舱体升空至今,国际空间站走过近15年的历程。目前,国际空间站已明确延长运行至2020年以后。作为人类载人航天发展的里程碑式成果,同时也是大型国际航天合作项目的典范,国际空间站的建设成就、发挥的作用及未来走向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研究。开启人类航天史崭新一页历时13载,终成人造天宫自1998年11月第一个核心舱"曙光"号升空,至2011年7月最后一架航天飞机"阿特兰蒂斯"执行国际空间站运输任务,国际空间站历经十三年完成基本组建,进入全面应用阶段。  相似文献   

2.
<正>11月2日,NASA发布资料图,纪念人类使用国际空间站15周年。国际空间站指令长、美国资深航天员斯科特·凯利在空间站庆祝15周年,与地面站举行的连线记者会上说:"我们在这里做了很多试验,但我想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国际空间站作为在轨平台,让人类在太空长时间生存。"凯利是在太空中连续逗留最长时间的美国人,他和俄罗斯航天员科尔尼延科将在国际空间站停留一年,以研究长期太空飞  相似文献   

3.
正1971年4月19日,苏联"礼炮"1号空间站升空。如今,距离"礼炮"1号这个人类的第一个空间站升空已经过去了45年。现在,国际空间站已经运行多年,而中国也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送上太空。人类是如何决定开始发展空间站的?一个成功的空间站上面需要有哪些独特的设计?早期的空间站又给后人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经验教训呢?浪漫又理性的计划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零7分,加加林乘坐"东  相似文献   

4.
刘爽 《太空探索》2012,(6):33-35
许多人对国际空间站的科技成就如数家珍,但或许并没有意识到,空间站的意义已远远超越了科技层面。面对茫茫宇宙,空间站显得渺小而孤单,使命感与人类之间最质朴的情感战胜了其他杂念。不分种族、国家,空间站的每一成员都是兄弟姐妹,人们在这里体验着友谊与真诚。  相似文献   

5.
<正>国际空间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座国际合作建设的空间站,建造这个空间站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例如辐射、真空、微重力)进行地面无法进行的科学实验。国际空间站的参与国自空间站一开始建立,就利用它进行了各种科学实验,至2011年11月2日"国际空间站"有人值守的11周年之日,共进行了1400多项科学实验。这些实验促进了地面医药、生物、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发展,并加深了人类对宇宙的了解。美国航宇局认为他的科学实验成果可以向美国的纳税人作交待,在向国会申请航天飞  相似文献   

6.
正长期载人航天器(上)试验性空间站礼炮1号空间站试验性空间站也称为第一代空间站,是人类向太空部署的第一批载人的太空设施。1971~1976年,苏联发射了礼炮1号到礼炮5号五个试验性空间站。礼炮1号是世界上首座空间站,1971年4月19日发射。礼炮1号长15.8米,最大直径4.15米,重约19吨,太阳电池阵面积28平方米,由过  相似文献   

7.
空间站概述     
自1961年世界上第一名航天员上天以来,载人航天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载人航天器已由初期的小型载人飞船,发展到大型空间站和航天飞机。空间站的诞生,特别是永久性空间站的建立,将会引起人类社会的众多方面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本文首先就过去十多年中美国、苏联和欧洲发射的空间站作一简略概括,然后对空间站的构型,用途和未来发展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庞言 《国际太空》2011,(4):19-28
至今,人类已研制出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3种载人航天器,其中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因运行时间短、容积小,因此主要用于天地往返运输,为空间站接送航天员和货物;空间站则具有寿命长、容积大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正>自1998年11月20日,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组件——曙光号多功能货舱发射升空,国际空间站已经在轨道上运行了21年。国际空间站由于特殊的位置和微重力环境,运行期间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和研究,产生了很多造福于人类的新技术,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来自国际空间站上的新成果、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正人类最早的空间站就是出于军事目的建造的,当然会考虑携带武器。苏联在通过"礼炮1号"和"礼炮2号"验证了基本技术后,很快开始尝试把这些空间站武装起来。在一个叫做"金刚石"计划代码的掩盖下,"礼炮3号"偷偷发射升空。它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武装空间站,携带了一个轰炸机用的机炮,可以攻击敌方卫星和航天器。不过它的测试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11.
人类航天的历史是由一次次太空竞赛写成的,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次轨道飞行,第一颗探测器等等,到登月竞赛、航天飞机竞飞,空间站大比拼。到二十世纪末,人类似乎幡然醒悟,同处地球村,其实我们有更好的进军太空的方式——联合。 1984年1月25日,美国总统里根发表国情咨文,批准航宇局在10年内建成一个永久载人空间站的计划。永久载人空间站运行在480千米高的地球轨道上,每次由6~8名男女宇航员轮换。空间站包括如下组件:生活舱、工作和装配舱、后勤舱、资源舱、实验舱、  相似文献   

12.
空间站作为近地空间的大型平台,具备长期飞行与空间科学探索能力.随着在轨任务的不断增加,高效空间站在轨运行管理成为挑战性的难题.人工智能与航天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得空间站在轨运行逐步向智能化发展,航天器在轨运行智能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对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在轨智能化...  相似文献   

13.
正国际空间站是一个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科研设施,是人类历史上第9个载人的空间站。它其实就是一个建设在空间环境中的科学实验平台,这个平台上开展的研究并不仅限于天文、物理等专业,也包括医学、生物学等领域。对在国际空间站种植植物而言,最主要的意义还是满足科研需求。空间站特殊的空间环境,如失重、大气组成、射线等,可以给科学家提供一个观  相似文献   

14.
正国际空间站最大的用处,显然是科学研究。因为具备微重力、宇宙辐射等多重地球上难以模拟的条件,国际空间站一直是相关行业科学家们向往的高端实验室。严格来说,国际空间站目前还没有取得特别重大、足以颠覆人类认知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科学发现和科研成果,而且多数科研项目的内容艰深晦涩,难以为外行所理解。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国际空间站目前为止取得的成果、特别是进一步开展高端科研的潜力,让全世界科学家们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15.
张兴  廖兴禾 《国际太空》2023,(11):45-52
<正>1引言太空任务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类在太空中的工作和生活,如果在任务过程中遇到设备故障或紧急情况,及时有效的维修保障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任务失败的风险,保证任务的顺利进行。空间站作为进行科学实验、技术验证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由于长期在极端环境中运行,因此面临着各种挑战,如:设备故障、能源供应、外部破坏等。确保空间站在轨维修保障能够高效、可靠地进行,对于保证空间站的持续运行和人类太空活动的顺利展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徐菁 《国际太空》2009,(4):29-31
“国际空间站”是远离地球的一小块人类居住地,它主要依赖可不断更新的和可重复利用的资源,来维持站内设备的运行和航天员的生存,最大限度地实现自给自足。“国际空间站”上长期驻人已经7年多了,航天员一般在站上逗留约6个月时间,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偶尔有短期考察组进驻空间站;无人货运飞船每隔三四个月为站上航天员运送生活必需品和物资。  相似文献   

17.
《国际太空》2014,(4):48-50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未止步,不断产生新的发现,创造新的奇迹。与此同时,探索未知世界还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财富、新的资源,并且催生一批先进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也是如此,由于“国际空间站”(ISS)的建设、运行和发展,为人类带来了一批新技术和新成果。2013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上,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国际空间站”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朱莉·罗宾逊(Julie Robinson)博士回顾了“国际空间站”取得的一系列科学成就,并且总结了其中最重要的十大科学成就。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宇宙飞船是接送航天员的交通工具,那么空间站就是航天员在太空轨道上生活和工作的基地。 人类长期太空飞行计划的黎明是苏联礼炮1号带来的。1971年4月19日,苏联用质子火箭发射了世界上第1个空间站,这个壳体上饰有“曙光”一词的空间站由于在飞行中不断产生电火花似的礼花,遂改名为“礼炮”。 礼炮1号空间站是一座尖顶圆柱形,像火车车厢那么大的铁罐,由轨道舱、服务舱和对接舱组成,  相似文献   

19.
正人类研究空间站的历史已有50年,但几乎所有的空间站都保持在400公里这个高度,这是为什么呢?其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原因。一个是大气因素。地球大气的延伸范围远超普通人的想象,虽然在几百公里高  相似文献   

20.
2011年2月25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开启该系列的谢幕之旅,受到举世瞩目。这次飞行还有另一个值得人们关注和期待的原因,那就是它搭载了人类载人航天事业起始以来首位上天的人形机器人航天员-2(R2),并将其安全送上“国际空间站”,和有血有肉的其他航天员一起值守空间站,为人类的太空探索事业出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