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航天简讯     
东方 《国际太空》2005,(3):32-32
俄将用安-124运输机开展航天发射活动,美俄制定载人登陆火星时间表  相似文献   

2.
航天简讯     
俄罗斯公布“空中发射”技术方案□□ 2月下旬 ,俄罗斯“空中发射”公司公布了用安 -1 2 4飞机发射轻型运载火箭的详细方案。据《俄罗斯报》报道 ,参加“空中发射”计划的科研机构阵容强大。来自俄宇航科学院、“能源”火箭航天公司、乌克兰安东诺夫飞机设计局等机构的专家 ,经数年研究 ,确定了轻型火箭与运输机安全分离、平稳发射等关键技术方案。根据方案 ,被改装的安 -1 2 4远程运输机将携带长 30 m、重 1 0 0 t的飞行号两级运载火箭飞至距地面 1 1 km的高空 ,进入预定位置后 ,机身竖起 ,当机身与水平线呈76°夹角时 ,机舱中的大功率活塞…  相似文献   

3.
最后一颗"国防支援计划"导弹预警卫星升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兵 《太空探索》2007,(4):40-43
美国计划于今年4月用德尔它-4H重型火箭将第23颗也是最后1颗“国防支援计划”导弹预警卫星发射升空,加入到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阵营中。从1970年第一次发射以来的30多年里“,国防支援计划”已成为美国防空司令部的战术预警和攻击评估系统的空间部分,该卫星提供对导弹发射、空中发射和核爆炸的探测。  相似文献   

4.
<正>前不久,美国“迅龙”项目再传新消息,美国空军首次在美国本土之外进行了运输机发射精确制导导弹的实弹试验。美国国防部希望该项目能够改变美军轰炸机短缺的困境,打造数量惊人的空中“武库机”。那么,什么是“迅龙”项目?用运输机发射导弹又有什么特点?  相似文献   

5.
心武 《国际太空》1998,(11):15-18
另据最新报道,虽然组装和控制船、海上发射平台已于今年7月抵达美国长滩港,但由于美国国务院指责波音公司违反导弹技术不扩散原则,所以国际海上发射计划受阻。美国国务院以波音公司没有办理在外国技术设备上进行装配作业手续为由,指责波音公司向俄乌有关公司泄密。为此,已在长滩港为海上发射平台安装调试设备的45名俄乌专家被遣送回国,另外50名专家也被禁止入境。美国国务院的这一决定,无疑对海上发射计划是一个沉重打击,使其不能如期投入运营。  相似文献   

6.
美国雷锡恩公司正在为新式小型空射诱饵弹(MALD)产品——MALD运输机发射系统和MALD-V诱饵弹寻求国际用户。二者由公司自筹资金,其目标用户是那些装备飞机种类或空中作战能力相对单一的国家。MALD运输机发射系统是一种能够支持小型空射诱饵弹从运输机(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C-130“大力神”运输机)发射的机构,由钢制成,形如鸟笼  相似文献   

7.
<正>进入2019年,先有美国平流层发射公司宣布停止自主研发运载火箭,后有俄罗斯航天专家表示俄计划3年后测试空中发射技术。一方要适度收缩,一方要大力发展,空射火箭究竟会走向何方?空射火箭,其本质含义就是从空中发射运载火箭。不同于常规意义上从陆地发射的运载火箭,空射火箭的发射平台在空中,可以是飞机,也可以是飞艇等。独特的发射方式,使空射火箭具有一些特有的优势。一是在同等起飞规模下,入轨运载能力要大一些。空中发射平台可以为火箭提供一定的初始高度和初始速度,自然就为火箭运载能力提升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航天简讯     
俄罗斯政府支持“空中起飞”计划□□ 5月 2 4日 ,俄罗斯政府专门负责军工体工作的副总理克列巴诺夫称 ,“空中起飞”计划首次发射试验将在 2 0 0 2年~ 2 0 0 3年间举行。他说 ,俄政府认为“空中起飞”计划非常有意义 ,政府支持并将积极地参与这项计划 ,其中包括对该计划给予财政支持。“空中起飞”计划是用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机之一安 - 1 2 4 ,把两级运载火箭同重达3.5t的有效载荷“运”上约 1万米的高空 ,然后在空中实现运载火箭发射。在空中发射过程中 ,安 - 1 2 4运输机作为空中发射平台 ,在空中它把载有航天器的运载火箭抛下 ,运载火箭…  相似文献   

9.
<正>在2017年6月北京召开的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中国航天再次公布了未来的重型火箭方案,并提到火箭预计2028年进行首次发射。巧合的是,6月8日塔斯社报道俄罗斯提前进行重型火箭的研制,同样打算2028年在东方发射场进行首次发射。美国的SLS重型火箭将于2019年首飞,但完全版SLS Block II也将在2028年左右发射。中美俄三国的重型火箭将几乎同时投入使用,将在十余年后开  相似文献   

10.
9月30日,国际发射服务公司的俄制质子M/和风M型运载火箭凌晨在拜科努尔发射场成功发射了卢森堡欧洲卫星公司的“格查尔星”1商业通信卫星。卫星被送入静地转移轨道,随后将利用星上发动机进入静地轨道。这是质子M/和风M火箭8月18日发射俄“快讯”AM4通信卫星失败后的第二次发射。“格查尔星”1由劳拉空间系统公司采用1300系列平台建造,发射重量5514千克,设计寿命15年以上,功率20千瓦。  相似文献   

11.
1月20日,美国联合发射联盟公司的德尔它4H重型火箭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了美国国家侦察办公室的一颗保密侦察卫星,代号NROL-49。据信这是"锁眼"12(或称"锁眼"11B,又称"高级晶体")  相似文献   

12.
2011年,全球共进行84次航天发射,其中俄罗斯33次,中国19次,美国18次,欧洲5次,印度3次,日本3次,伊朗1次,海射公司2次。阿里安公司全年发射9次,其中包括其所经营的俄制联盟号火箭分别在法属圭亚那库鲁和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进行的各2次发射。中国的年度发射次数首次超过美国,位列第二。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12月15日,国际发射服务公司的俄制质子M/和风M型运载火箭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俄气空间系统公司的"亚马尔"401通信卫星。卫星被直接送入地球同步轨道。这是"质子"系列火箭1965年启用以来的第400次发射,也是其年内第7次发射以及5月份发射失败后的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航天发射次数创20年来新高2014年全球航天发射总次数创下了近20年来的新高,达到92次。俄罗斯2014年的发射次数仍是首屈一指,全年在由其经营的拜科努尔、普列谢茨克和亚斯内发射场进行了32次发射。此外,俄制"联盟"火箭还在法属圭亚那开展了4次由阿里安航天公司经营的发射任务。美国进行了23次发射,其中14次采用的是联合发射联盟公司出产的宇宙神和德尔它火箭。太空探索公司进行了6次"猎鹰"9火箭发射,而轨道科学公司的"心宿二"火箭则发射了3次,其中包括10月28日的发射失败。中国长征和快舟系列运载火箭2014年  相似文献   

15.
3月9日,国际发射服务公司宣布同墨西哥通信与运输部签订一份合同,将在2013或2014年利用其经营的俄制质子号火箭发射墨国的“墨西哥星”1移动通信卫星。卫星将被送人静地转移轨道,最终将定点在西经113度的工作轨位。  相似文献   

16.
低谷 内外交困 从1996年2月15日、8月18日长征火箭两次发射失利后,国际用户对长征火箭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保险费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市场竞争能力。加上自1997年下半年开始,美国反华势力借口中国利用发射美制卫星获取了导弹技术,而停发了美制卫星运往中国发射的许可证,导致自1996年下半年到2000年的4年间,中国航天对外发射服务只签到一个发射服务合同,对外发射任务由曾经一年6次,一下子下降到零。中国航天对外发射服务活动走入了低谷。  相似文献   

17.
太空新航线     
《太空探索》2012,(6):10-13
俄拟2020年后发射月球车作为建设有人月球基地的第一步,俄拟在2020年后发射两辆月球车,并在2022年发射一个着陆站。俄科学家的核心目标是研究月球极区及气体尘埃外大气层,采集土样,并找出最适宜建设月球基地的区域。项目的第一阶段从2015年起,利用"月球-资源"和"月球-全球"探测器开展  相似文献   

18.
太空新航线     
《太空探索》2012,(7):22-25
俄发射联盟TMA04M载人飞船5月15日,俄罗斯联盟FG型火箭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联盟TMA04M载人飞船。飞船两天后同国际空间站对接。船上乘有两名俄罗斯航天员和一名美国航天员。他们加入第31宇航组,使站上机组人数恢复到6人的满额水平。这次发射原定3月底进行,但因测试发现原先的飞船气密性不足而推迟了6周多。  相似文献   

19.
日宇宙科学研究所与日产汽车、富士重工业等公司共同研究S-520实验火箭的空中发射型AL-520, 母机使用美洛克希德飞机系统公司制的C-130运输机的民用型。在高度1000km以上观测高层大气现今在世界上还属空白。利用这一空中发射型,有可能实现对过去极困难的极地高层大气进行观测。另外,由于它能在公海上发射,扩大了现在所限制的冬夏各45天发射时间,其余时间也都能发射。日宇宙科学研究所将有效利用其优点把17kg左右的小型卫星高频率地发射至任意倾角的地球低轨道上。  相似文献   

20.
预测国际公司在其最近完成的《一次性运载火箭市场》预测报告中说,今后10年,全球运载火箭供应商共将生产636枚一次性运载火箭,价值480亿美元。所生产的火箭将既包括欧洲的“维加”等小型火箭,也包括美国的“渐进一次性运载器”等重型火箭。报告称,政府仍是运载工业的最主要用户,占2007年全球总发射次数的66%。这一趋势今后10年不会改变。商业发射收入自2005年起一直在稳步增长,其中欧洲在全球市场上所占份额最大。美国2007年商业发射收入估计为1.5亿美元,而欧洲约为8.4亿美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