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信号的相位是直升机旋翼动平衡调整关键参数之一,高精度的相位在旋翼动平衡调整中非常关键。在旋翼动平衡调整中,通常相位是通过对部件振动速度或者加速度信号作固定点数傅里叶变换得到的。然而傅里叶变换求相位存在局限,用定点数傅里叶变换求取的相位是不准确的,且受采样点数限制,用傅里叶变换求取的相位精度有限。本文从傅里叶变换原理出发,提出一种基于相关性分析的高精度相位求取方法,首先通过与正弦曲线作相关性分析求取初步相位,然后微调具有初步相位的正弦信号的平移步长求取高精度相位。通过分析与验证,本文提出的方法在计算速度和相位精度上有较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现有的时频域融合算法中反复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而出现频谱混叠误差和频谱系数周期性重复的问题,采用快速抗混叠傅里叶变换取代原有的快速傅里叶变换,从计算精度和效率两个方面对时频域融合算法进行改进.使用改进后的抗混叠时频域融合算法对某真实叶片的非线性强迫振动响应进行了计算,并与原算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抗混叠时频域融合算法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计算速度约为原算法的4倍.该算法适合于有限元模型、精度要求高的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响应分析.   相似文献   

3.
为了使飞机飞行时状态变量稳定,以F/A-18模型参数为例,对飞行控制系统纵向飞行模型簇给出了T-S模糊控制与LQG控制相结合的变增益模糊控制方法,研究其状态控制与稳定性问题。首先采用输入输出反馈线性化方法,将非线性微分方程组表示的飞机纵向控制系统进行线性化解耦得到线性化方程组,然后用模糊控制方法对变换后的线性系统进行设计,并对所设计的飞行控制系统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解决了多变量非线性模型簇控制问题,基于T-S模糊的纵向飞行模型簇LQG控制器设计可以实现状态、输入扰动下系统自动调稳功能。  相似文献   

4.
王旭怀  刘勇  张祥  杨晨  李昊 《航空动力学报》2023,(12):2883-2894
针对中心分级旋流模型燃烧室中出现的不稳定燃烧特征进行试验研究,在常压试验中同步采集了不同工况下燃烧室动态压力脉动信号、释热率脉动信号和高速火焰图像信号。通过经验模态分解(EMD)对压力脉动信号进行分析,发现脉动特征主要集中在前3阶本征模态(IMF)中。这些IMF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进行主频分析后发现分别与释热率脉动、气流旋流脉动和火焰不稳定脉动特征频谱吻合。进而可以判断通过EMD可以从单一燃烧室压力脉动信号中分解出3个主要物理过程的脉动特征,为进一步分析工程级燃烧室试验中振荡燃烧的诱发机制和燃烧诊断提供了数据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李文华  梁锋 《航空学报》1990,11(4):165-170
 采用几何方法设计实际非线性系统首先必须解决变换复杂、运算量大等问题,因此简化设计过程极为重要。本文基于变换思想得到两种方法并用于设计美国F-8 Crusader战斗机的纵向控制系统。仿真结果表明新的控制律明显优于原先的非线性最优控制律,且可保证飞机作大攻角飞行。  相似文献   

6.
针对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辐射源信号分离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信道化的分离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滑动离散傅里叶变换设计了二级信道化结构,该结构可将不同类型的同时到达信号划分至不同信道;随后,设计跟踪滤波器对各信道输出峰值进行跟踪,利用跟踪结果完成时域交叠信号在时频域的分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变换获得不同信号的时域波形;仿真实验验证了文中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在线辨识在现代飞行控制系统设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飞行器模型的在线更新使得人们可以采用更智能的控制方法。基于计算精度和速度的考虑,在线辨识方法通常以递推方式进行,主要分为时域和频域两大类方法。在建立飞行器系统模型结构的基础上,利用频域递推傅里叶变换及最小二乘方法,实现对气动及控制偏导数的在线辨识。针对某飞机纵向通道的在线辨识仿真验证该方法有效,且计算速度和收敛速度快,辨识结果与参数真实值之间的一致性好,方法对传感器噪声有较强的适应性。最后,分析比较了各种典型激励信号对辨识结果的影响,为进行实际在线辨识试验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提高运算速度的素因子分解FFT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容  张洪才  王培德 《航空学报》1994,15(10):1278-1282
对一种用素因子分解计算离散傅里叶变换的算法进行了研究。其特点是能用简单的下标映射并以同址方式实现快速离散傅里叶变换运算。运算结果表明该算法可比常规的Cooley-Tukey基2算法快32%。  相似文献   

9.
通过爆震试验测得了爆震声音数据。对单次爆震的声音数据进行傅里叶变换发现,爆震声音数据中包含了与压力数据中同样的主频和多倍频,说明一直作为噪声处理的爆震声音数据可以用来辅助分析爆震发动机性能,对爆震分析和故障诊断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飞机控制系统执行机构具有非线性这一特点,选用某歼击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各类非线性环节对飞机纵向短周期特性的影响。首先分析了死区、间隙和速率饱和等非线性环节的基本特性,建立了相应的包含非线性环节的飞行动力学模型,然后,基于Chalk准则计算不同非线性参数下的飞行品质指标,进行飞行品质评价。通过对不同飞控系统构型的对比研究,探讨了执行机构非线性对飞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非线性环节都将对系统的快速性产生不利影响,使系统有效上升时间增加,相位延迟增加。其中,间隙还会造成系统阻尼减小,可导致系统不稳并出现极限环振荡。  相似文献   

11.
在综合了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简述了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发展过程。利用光学传输矩阵分析了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3个基本的光学实现系统。对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就其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师仲贤 《飞行力学》1995,13(1):38-45
介绍了采用离散傅立叶变换及其快速傅立叶变换算法逼近连续信号频谱时的基本原理和误差,计算结果表明用快速傅立叶变换可以校准确地获取一、二阶环节和飞机飞控组合系统的开环幅相频率特性,并对用快速傅立叶变换求出的各种飞行试验扰动信号的频谱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把定义在区域[-l,l]上的任意可积函数展成Fourier级数的各种形式并示以典型的算例。结果表明函数各种以无穷Fourier级数表达的展式是等价的。然而,以有限和形式表达的各种展式的精度有差别。因此,当把一个函数展成Fourier级数时,既要考虑可能的展开形式,又要考虑展开式的精度,力求二者之间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瞬态响应的计算速度和精度,构造了基于快速傅立叶变换的响应计算格式,并研究了这种格式的本质。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表明:a所提的计算格式能够提高速度8 倍;b基于抛物线型求积公式的算法精度最高;c只要频域采样点数 M 超过时域采样点数2 倍,计算精度就与 M无关。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分数阶模糊函数的时移特性,根据此特性提出了基于分数阶模糊函数延时对消的海面运动弱目标检测方法.通过对IPIX实测数据验证表明,该方法在增加目标与杂波FRFT峰值差、提高信杂比以及检测概率等方面都明显优于仅对回波作分数阶模糊函数.设置适当的恒虚警检测门限,该检测方法能够达到更好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16.
燃气轮机转子动力特性分析的旋转对称有限元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给出了燃气轮机转子临界转速和不平衡响应计算分析的旋转对称有限元模型,付立叶级数的引入可以使得三维转子只在一个基础扇区上使用三维单元建立有限元模型。与梁单元相比,实体单元能准确描述转子的几何形状。文中给出了一个验证性算例和一个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17.
4F傅里叶变换透镜系统对粒子场全息记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4F傅里叶变换透镜系统在空间滤波和光学信息处理中,被广泛用来处理二维透光物体。但在实际应用中,4F系统也被用于三维场的研究。例如三维粒子场的全息记录。由于全息记录的特点,要求了解经4F系统转换后的粒子物光场,以确定粒子场的空间分布。而目前4F系统在粒子场全息记录的应用基础均借助对二维物场的研究理论。本文讨论了经4F系统转换后的三维粒子物光场的特点以及对全息记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虚拟信号分析仪的结构和现代信号的处理方法。基于傅立叶变换、短时傅立叶变换和小波变换,提出了一种虚拟信号分析仪的系统软件模块的实现方法。该方法利用这三种变换,对信号进行多次处理,能够得到信号的时域、频域和时频域信息,能够对信号进行降噪处理。实验表明,利用此分析仪,能够测量信号的周期、频率、瞬时频率、时频变换趋势和奇异点,并且能以图形的形式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19.
三维飞机自动识别的一种有效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廖闻剑  成瑜 《航空学报》1998,19(6):91-96
提出一种新的飞机自动识别算法。采用矩不变量和傅立叶描述子相结合的表示方法简单而有效地描述飞机的特征;采用了分布存储的BP神经网络来减少存储量和加速搜索识别过程,并对BP网络的收敛方法提出了若干措施加速其收敛过程。通过对9架不同飞机的大量实验证实,本系统性能优越,其识别准确率在99%以上,并且识别速度很快,一架飞机的整个识别过程在不到1s的时间内就可完成。  相似文献   

20.
对如何利用风洞实验数据计算直升机机身的气动力及气动力矩进行了研究。从数学的角度指出现有计算方法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改进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大迎角和大侧滑角飞行时改进方法比现有方法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