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明星  胡光立 《航空学报》1990,11(12):576-582
 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等温温度、等温时间、奥氏体化温度和原始组织状态对30CrMnSiNi2A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可保证该钢在上、中、下限碳量时各项性能均达到技术要求的热处理工艺。对新工艺显著改善钢强韧性的原因作了分析,研究了30CrMnSiNi2A钢在250~280℃温度范围等温淬火后K_(IC)值出现低谷的现象,并认为在该热处理条件下在马氏体与贝氏体交接面处有大量孪晶马氏体存在以及组织中有许多平行排列的细长等温马氏体板条束出现,是造成K_(IC)值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前言 30CrMnSiNi2A钢是航空工业广泛使用的一种低合金超高强度钢。为了获得较高的韧性,减少淬火变形,防止工件开裂,通常多进行等温淬火处理。本文研究了该钢在贝氏体区和马氏体区的等温转变,转变产物的组织形态,以及各种组织组成物含量与等温温度、等温时间的关系。一、试验内容 1.试验用钢  相似文献   

3.
郭喜平  胡光立 《航空学报》1991,12(1):100-104
 <正> 合理利用复合组织是实现超高强度钢强韧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文献[2]报道了复合组织的冲击韧性α_k随下贝氏体量的增多而升高,但其断裂韧性K_(IC)却比任何一种单一组织都低。超高强度钢的α_k值和K_(IC)值随下贝氏体量增多呈现不同变化的原因,尚未见报道。本文拟通过对40CrMnSiMoVA钢的等温淬火处理,来研究其复合组织与强韧性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超高强度钢的精细组织与强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00M钢的不同淬火状态的组织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钢的组织主要由马氏体和贝氏体组成。一般来说,在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存在四个马氏体领域。母相奥氏体和不同马氏体板条之间的取向可分别满足不同的等效的K-S关系。钢中的下贝氏体组织改变了显微组织特征和马氏体束中板条的相对取向,使有效晶粒或板条尺寸减小,从而使钢的强度和韧性获得改进。  相似文献   

5.
利用Formastor-F全自动相变仪对GD钢贝氏体相变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GD钢贝氏体等温转变相变动力学曲线可以用Johnson-Mehl型方程精确地加以描述。根据贝氏体相变的总激活能判断,试验钢上、下贝氏体相变的过渡温度约为285℃。  相似文献   

6.
钟炳文  王广生 《航空学报》1988,9(3):199-202
 低合金超高强度钢的淬火组织一般为马氏体和贝氏体组成的复合组织。钢中加硅元素加剧了贝氏体转变的不完全性,使组织更复杂。40CrMnSiMoVA钢是新型航空用超高强度钢,可采用多种热处理工艺达到不同的强度级别。为配合钢的连续冷却曲线的测定,我们用透射电镜研究了不同淬火速度下转变产物的特征及变化规律,可为改进钢的性能,合理制定热处理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低碳硅锰系TRIP钢热处理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仅含碳、硅、锰合金元素的结构钢,采用临界区等温淬火热处理工艺,得到铁素体、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三相组织。该钢在 Ms(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d(马氏体转变终止温度)d温度之间形变,应变诱导相变,相变诱发塑性──TRIP,其力学性能指标大大提高。本文通过显微组织观察,力学性能结果分析,对这种低碳硅锰系TRIP钢三种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制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仅含碳、硅、锰合金元素的结构钢,采用临界区等温淬火热处理工艺,得到了铁素体、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三相组织。该钢在Ms(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d(马氏体转变终止温度)d温度之间形变,应变诱导相变,相变诱发塑性--TRIP,其力学性能指标大大提高。本文通过显微组织观察,力学性能结果分析,对这种低碳硅锰系TRIP钢三种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制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 D6AC 钢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和连续冷却曲线中珠光体和贝氏体转变曲线分离的特点,研究了 D6AC 钢的奥氏体湾均热淬火工艺及其组织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D6AC 钢采用奥氏体湾均热淬火工艺后,不仅具有常规淬火后的组织和相同的机械性能,而且还能减少钢的热处理残余应力和变形,提高钢的断裂韧性和抗应力腐蚀能力,并成功地应用于φ286壳体模拟件的热处理。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激光直接沉积成形A-100钢沉积态及热处理态组织,通过调整热处理工艺获得激光直接沉积成形A-100钢回火马氏体+回火贝氏体混合基体组织。不同热处理工艺下性能对比结果表明,相比淬火马氏体组织,回火贝氏体+回火马氏体混合组织具有更高的强度,但塑性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不同温度等温淬火对30CrMnSiA钢抗氢脆性能的影响,测定了不同状态下,钢的氢致延迟断裂下临界应力值σ_c、缺口强度σ_(bH)、氢含量、残余奥氏体量及常规力学性能,并进行了断口和组织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钢经900℃加热保温后,于370℃等温30min后,和现行900℃油淬并500℃回火状态相比,能在保证钢的强度、硬度不降低的情况下,显著提高钢的氢致延迟断裂抗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40CrNi2Si2MoVA超高强度钢在两种热处理状态(油淬和270℃等温淬火)下,显微组织与其冲击疲劳裂纹起始寿命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超载对冲击疲劳裂纹起始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裂纹起始是马氏体或贝氏体板条间相对滑动形成微裂纹,继而连接、长大的过程;减少残余奥氏体量,提高屈服强度,可使冲击疲劳裂纹起始寿命增长;在一定条件下,超载可显著延长冲击疲劳起始寿命。  相似文献   

13.
40CrMnSiMoVA钢中准贝氏体组织的疲劳强度和疲劳缺口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超高强度40CrMnSiMoVA钢中准贝氏体组织和马氏体组织的疲劳强度。与马氏体组织相比,由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的准贝氏体组织,其光滑及缺口疲劳强度均较高。准贝氏体组织虽具有较低的强度,但因其中较多的残余奥氏体,结果并不损害其疲劳强度。由于该组织具有良好的强度、塑性、韧性配合,使其疲劳缺口敏感性较低。拉伸超载同时提高准贝氏体和马氏体组织的缺口疲劳强度。  相似文献   

14.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重点研究了Fe-10Ni-14Co钢的标准处理状态(830℃风冷+—73℃+510℃Sh)的微观组织结构。510℃回火不同时间,由于M2C的析出状态发生变化,钢也由峰时效(510℃/10min)→过时效(510℃/5h)→明显过时效转变。510℃5h合会开始发生逆转变。  相似文献   

15.
9Cr13Mo3Co3Nb2V马氏体不锈钢微观组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的微观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采用物理化学相分析技术研究了9Cr13Mo3Co3Nb2V退火、淬火以及最终热处理制度下析出相的类型、含量及组成结构式.并用X射线小角散射(SAXS)(small angle x-ray scatter)分析了不同热处理制度下析出相在不同粒度间隔中的质量分布.结果表明:①9Cr13Mo3Co3Nb2V钢退火状态的组织为珠光体 碳化物(M23C6,MC和M6C),淬火状态组织为马氏体 碳化物(M23C6和MC),最终热处理状态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 碳化物(M23 C6,MC和M3C);②小颗粒(≤300nm)碳化物析出相粒度分析表明,9Cr13Mo3Co3Nb2V钢退火、淬火状态析出相平均粒度相差不大,粗大颗粒较多,而最终热处理状态的析出相平均粒度明显减小,且细小颗粒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16.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轴承钢的种类和承温能力逐渐提高。而轴承钢的热处理技术对轴承钢的服役寿命及轴承性能的发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国航空航天轴承的热处理技术一直处于发展阶段,与国外轴承钢的热处理技术相比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搜集国内外轴承钢相关的热处理文献,总结了国内外航空航天轴承钢及热处理技术的发展。主要论述了GCr15、8Cr4Mo4V、G13Cr4Mo4Ni4V等轴承钢的热处理技术,介绍了GCr15轴承钢的马氏体等温淬火、贝氏体等温淬火、马氏体+贝氏体混合等温淬火组织,详细介绍了国外M50轴承钢的热处理工艺方法、工艺参数及获得的热处理组织。  相似文献   

17.
超高强度钢300M含碳量,等温组织与力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四种含碳量、三种等温温度与力学行为的关系,并与淬火回火300M钢进行比较得出,300M钢在Ms点以下温度等温获得M+B_下+A_R混合组织、超高强度和优良的韧性。断裂韧性对含碳量不敏感,冲击韧性随含碳量升高而降低。较高温度等温时,钢的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显著提高且对含碳量不敏感。  相似文献   

18.
将18Ni马氏体时效钢电子束焊缝在48℃进行时效处理,时效处理时间分别为1.5、2.5、4.5和6h。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了不同时效状态下的18Ni马氏体时效钢电子束焊缝的微观组织,测试了不同时效状态下焊接接头的拉伸强度和接头不同区域的硬度值,并用扫描电镜分析了拉伸断口形貌。结果表明,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沉淀粒子粗化引起了过时效,同时马氏体开始逆转变为奥氏体和铁素体,使钢的强度逐渐下降,经480℃,4.5h时效处理后,焊接接头的拉伸强度最高。  相似文献   

19.
刘正堂  康沫狂  杨峥 《航空学报》1985,6(3):230-235
 研究表明,15CrMoVA钢粒状贝氏体组织存在明显的不可逆回火脆性,且脆性温度范围很宽。脆性是由于M/A岛状组织在回火时的分解所引起。  相似文献   

20.
针对Ti/Cu接触反应液相层在等温凝固过程中的组织形貌、反应相及成分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以Cu/Ti/Cu嵌入式整体结构试验件为试验对象进行等温凝固试验,研究等温凝固过程中,Ti/Cu扩散偶界面微观组织形貌的演变过程、反应相出现以及成分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