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一代运载火箭增压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的开展,新型120t级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将得到广泛的使用,该发动机采用的推进剂贮箱增压系统设计被列为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的重大关键技术之一。在对国内外主要液体运载火箭增压方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120t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贮箱增压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液氧贮箱采用压力传感器与电磁阀组合的常温氦气加温增压,煤油贮箱采用压力传感器与电磁阀组合的常温氦气增压方案,并针对液氧贮箱采用常温氦气加温增压的方案开展了理论分析和全尺寸系统级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该增压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我国第一个表面张力贮箱的研制概况,重点叙述了在长征四号运载火箭第三级姿控发动机上采用该方案的原因以及设计、生产和试验情况,并对实际达到的水平及飞行试验结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北京时间11月25日12时06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16号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72次发射.  相似文献   

4.
四、推进系统长征四号A推进系统由推进剂贮箱、增压输送系统及发动机组成。增压输送系统提供发动机泵入口需要的最低压力,发动机为火箭提供推力和控制力矩。1.一子级推进系统(1)发动机一子级推进系统的发动机由4台独立工作、可切向摇摆的YF20B单机通过机架...  相似文献   

5.
回顾长征八号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展,其研制定位填补中国太阳同步轨道3 t至4.5 t运载能力空白,并衍生出对3 t以下运载能力覆盖的无助推器构型,从而构成中国新一代主力中型火箭。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长征八号改进型火箭的研制工作,进一步提升运载能力和缩短发射周期。文中介绍了长征八号基本型所突破的关键技术,以及探讨了改进型研制中在氢箱闭式自生增压、3.35 m直径PMI夹层氢氧共底贮箱设计等关键技术上的创新;并结合文昌商业发射工位的建设,对未来长征八号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中国航天》2000,(9):3
据新华社消息,北京时间9月1日上午11时25分;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四号乙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地将中国资源二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长征四号乙型运载火箭箭长约45米,起飞质量250吨,是在长征四号甲型火箭的基础上改进的。这次发射为这种型号火箭第3次成功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62次飞行,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第20次发射成功。 中国资源二号卫星是我国继去年成功发射的中巴资源一号卫星后又一颗传输型遥感卫星。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作物估产、灾害监测和空间科学试验。 火…  相似文献   

7.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介绍:长征二号系列(七)邸乃庸朱维增吴瑞华四、推进系统1.助推器推进系统每台助推器采用一台YF-20B发动机。它与芯级一子级发动机的单台状态相同,但不作摆动。增压输送系统状态基本同长征二号C的二子级增压输送系统,仅蒸发器流量略作调整。...  相似文献   

8.
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是我国长征火箭的又一种新型号,已成功地将两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送入901公里高的太阳同步轨道。本土介绍长征四号火箭的基本参数、运载能力、各系统组成、首发飞行试验结果分析及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2013年9月2日3时16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十七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遥感卫星十七号”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80次发射。  相似文献   

10.
36年前,中国的长征一号火箭把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拉开了中国航天进军太空的帷幕。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技术日趋成熟完善,目前共有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备了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和大椭圆轨道卫星的能力,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长征火箭已将28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到2006年6月,长征火箭共实施了89次发射,自1996年10月以来连续47次发射成功。中国还开展了1200千牛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0千牛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1.
张文祥 《中国航天》1992,(12):17-19
完成了有效载荷发送任务之后的运载火箭末级是最具有威胁性的空间碎片源。在分析如何防止末级火箭在轨道上爆炸解体的技术途径后,本文重点就末级火箭贮箱中的剩余推进剂排放技术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文中还阐述了我国对空间碎片问题的基本立场,并简要介绍了我国将对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末级采取的控制空间碎片生成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陈国华 《中国航天》1998,(7):13-14,16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介绍:长征三号系列(五)陈国华长征三号A长征三号A运载火箭是在长征三号火箭成功之后重新研制的一种三级大型运载火箭,采用了百余项新技术,其技术性能、使用性能以及适应性等均较长征三号有显著提高。它是长征三号系列火箭的基本型型号。长征三号A...  相似文献   

13.
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中,低温推进剂贮箱增压过程的传热、传质以及湍流流动过程十分复杂。贮箱增压系统具有非线性、时间滞后、参数变化不确定等特点,对增压系统难以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因此,以低温推进剂贮箱内压力稳定为目的,提出了采用多路、不同直径管道增压的模糊控制方案;应用模糊控制算法中的最大隶属度法进行解模糊化,制定增压管路的模糊控制表,建立了以压力为控制变量的模糊控制器。分别对预增压过程和保持增压过程的两种工况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模糊控制算法能有效提高推进剂贮箱中压力调节的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使得离开贮箱的推进剂压力稳定地满足发动机泵入口的压力和净吸程要求。  相似文献   

14.
@吴瑞华@顾颂安概述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由风暴一号、长征四号、长征四号A、长征四号B等火箭组成,由上海航天局负责研制。风暴一号是一种两级火箭,1969年8月开始研制,主要用来发射低轨道科学试验卫星,曾研制过三种状态的火箭,1982年停止使用。在风暴一号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长征四号A(CZ-4A)运载火箭姿态控制系统,内容包括: a 姿态控制系统方案和组成; b 数字控制系统设计采用的数学方法; c 数字自动驾驶仪的设计; d 箭上计算机调零; e 姿态控制伺服系统; f 首发CZ-4A运载火箭控制系统飞行结果。在CZ-4A运载火箭姿态控制系统方案中,数字式自动驾驶仪,双向摇摆发动机伺服系统和计算机调零方案均是国内首次使用,由于这些新技术的采用,使CZ-4A控制系统具有高的精度,大的适应能力,是大型运载火箭姿态控制系统中较好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日前,长征七号火箭首个贮箱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211厂顺利完成下架。 长征七号是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此次下架的助推氧化剂箱是首个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的2.25米直径贮箱。整箱长度由目前的4.5米增加到近13米,薄区厚度仅1.7毫米,制造难度非常大。该贮箱创造了三项“第一”,即它是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生产的第一个大部段产品,是中国航天火箭领域第一个完全实现三维数字化制造的贮箱,也是我国2.25米助推贮箱中长度最长的贮箱。  相似文献   

17.
高效可操作推进系统是所有推进系统的设计目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功地研制出这种系统。虽然推进系统是推进级可操作性的主要来源,但是,其它的推进级元件,如反作用控制系统(RCS)、增压贮箱等,增加了可操作性的负担。传统所定义的推进系统是指从发动机入口到喷管出口的那一部分。新的定义认为推进系统包括:贮箱、推进剂管理系统、以及发动机(包括RCS),这样的定义为简化推进级、消除余度,和提高可操作性创造了一定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已经投入使用的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风暴一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和正在研制的长征一号D、长征二号E、长征三号A等九种运载火箭的概述,介绍了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研制和发展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9.
回顾国家航天局成立以来的10年,中国空间技术成就斐然。最令中国航天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等不同用途的卫星。长征系列火箭的最大运载能力近地轨道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达到5000千克,能够满足国内不同用户的需求。迄今为止,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实施了70次发射,已经将27颗外国卫星成功地送入预定轨道。自1996年以来已经连续28次发射成功。中国之所以跻身于世界空间大国之列,是因为中国已经自行研制并发射了…  相似文献   

20.
<正>2019年4月20日22时4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B运载火箭成功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44颗卫星("北斗"三号IGSO-1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一刻,"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次数正式刷新为"100"。"长征"三号A系列运载火箭由"长征"三号A、"长征"三号B、"长征"三号C三型液体运载火箭组成,由"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展而来。1994年2月8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首飞成功。"长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