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我国第14颗返回式科学卫星2.长征二号丙火箭与有效载荷舱3.有效载荷吊装第14颗返回式卫星和组装中的长征二号丙火箭  相似文献   

2.
卫星有效载荷承载能力是卫星平台的核心能力之一,目前集成度、空间利用率和散热效率较低的布局设计制约了卫星承载能力的提升。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在分析高承载布局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卫星高承载布局设计方法,从提高集成度、空间利用率和散热效率三个方面进行优化。经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应用验证,结果表明:卫星有效载荷承载能力大幅提高。可以为我国现有及新一代卫星平台布局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通信卫星转发器分系统测控数据传输的5线制同步串行总线,支持30个终端同时接入,改变了通信卫星平台传统的点对点式的遥测遥控信息传输方式,大大减少了通信舱内电缆数量;并在某通信卫星载荷舱上进行了应用,使卫星载荷舱质量减少几十千克,提升了卫星平台的有效载荷能力。文章设计的串行总线提供标准的接口电路,有利于有效载荷设备的扩容,可以推广至更多的有效载荷设备,构成其之间的测控信息网络。  相似文献   

4.
法国宇航公司和达索-勃朗特公司在巴黎航空博览会上展出了各自设计的载人航天飞机“使神号”的缩比模型。达索-勃朗特公司的“使神号”模型上还有正在卫星上作业的宇航员模型,卫星的有效载荷舱打开着。该公司在设计“使神号”方案中,应用了研制“幻影”系列战斗机时取得的经验。法国宇航公司的“使神号”模型的有效载荷舱在座舱后,舱盖就是上机身的一部分,座舱处有一个轨道对接时用的舱门。宇航公司的“使神号”的座舱布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新一代中国通信卫星DFH—3的星上电子系统。为了适应卫星通信迅速发展的需要,有效载荷分系统的设计强调了增加通信容量,同时又能使有效载荷的质量、功耗、可靠性、体积等适应卫星平台。与上一代通信卫星相比,新一代通信卫星无论是星上各部件的性能还是整个分系统的性能都得以改善。应用CAD、CAM、CAT等手段,实现了减轻部件重量、延长卫星寿命的目的。本文同时给出了有效载荷的性能概要。  相似文献   

6.
机器人在卫星舱板装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因卫星部分外舱板上需要安装有效载荷,而载荷与卫星主结构之间有多束电缆连接。舱板的安装通常需要使用翻转工装,为了保证舱板的安装精度,在装配过程中要求多名装配工人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文章对目前卫星舱板装配过程进行了分析,结合舱板安装实际,提出了机器人辅助自动化装配、半自动化装配方案及其运动路径基本算法。方案的实现有助于推动卫星自动化装配的进程,并提高装配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7.
70年代初期美国开始研制航天飞机,作为一种新型的可重复使用的空间运输系统,要求航天飞机不仅能部署卫星,而且在卫星出现异常后能够回收卫星或修理在轨卫星。它可利用机械臂将其捕获,放入有效载荷舱,带回地面修理;亦可派遣航天员去舱外更换零部件、排除故障、进行修复;还可对已耗尽推进剂的卫星补给燃料,延长其使用寿命。这些优点是其它航天器无法与之相比的。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及有效载荷特性,采用基于"下凹"控制策略的环境条件制定方法,有效降低有效载荷界面振动力学环境条件达57%,避免了有效载荷"过设计";提出了有效载荷部件级试验与整星级试验相结合的考核方法,避免了有效载荷"过试验"的风险;针对HXMT卫星研制特点提出了整星级环境试验方案。通过卫星系统级环境试验及在轨飞行验证表明:卫星环境条件设计正确、试验设计合理,达到了考核卫星设计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唐伯昶 《航天器工程》1994,3(3):68-68,F003
我国的新型返回式遥感卫星,继1992年8月第一次发射获得成功,今年7月又发射了第二颗星,飞行试验再次取得圆满成功。卫星由13个分系统组成,即有效载荷、结构、控制(包括姿控和轨控)、程控、跟踪、遥控、遥测、天线、供配电、热控、压控、回收、搭载分系统。卫星由仪器舱和返回舱两大舱段组成。其中仪器舱由密封舱和服务舱组成,返回舱由回收舱和制动舱组成。该星于1993年初开始结构件生产和设备齐套,7月份开始总装,1994年1月卫星总装完毕。2~3月进行卫星电测试,4月完成整星振动试验,5月初完成北京的工作,赴发射  相似文献   

10.
王景泉 《卫星应用》2001,9(4):47-50
介绍了欧洲通信卫星新一代试验系列的首颗卫星--阿蒂米斯卫星的发展背景和目前状况,详细分析了该卫星数据中继有效载荷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实现这些功能所需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空间观测科学卫星一般会有多种观测模式,不同观测模式对卫星提出不同的构型布局需求。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在轨能够实现巡天、小天区、定点、伽马暴等4种主要观测模式。通过对卫星不同观测模式进行分析,得出各观测模式对构型布局设计需求,完成HXMT卫星适应多观测模式的构型布局设计。采用模块化、集成化的原理,设计服务舱+载荷舱的整星构型形式,以提高总装操作和测试的开敞性,实现并行研制;采用将望远镜背向安装在载荷舱顶板的布局方式,有效降低卫星平台对有效载荷的感生本底干扰,并屏蔽地球大气的反照本底;采用星敏感器与望远镜一体化安装布局,保证在轨望远镜光轴指向的确定精度;通过设置多维遮阳板,以减小定点和小天区扫描模式下对望远镜的空间外热流。  相似文献   

12.
空天瞭望     
<正>纳型支架公司要和波音合造商用气闸舱纳型支架公司2月6日宣布打算同波音合建一个商用气闸舱,以满足国际空间站上不断增加的立方星等微小卫星部署需求。根据计划,纳型支架公司将承担气闸舱设计、研制、组装、总装和试验工作,而波音将建造和安装气闸舱的"被动通用停泊机构",作为微小卫星从站内增压环境向外部署的廊道。纳型支架公司首席执行官曼博称,该  相似文献   

13.
奋进号航天飞机于1月13日进行了1993年美航天飞机的首次飞行。在6天的空间飞行期间,5名宇航员成功地部署了一颗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TDRS-6),进行了一次舱外活动,关闭并重新启动了轨道器燃料电池中的一个,启动了一个新的卫生间,但此次飞行的主要科学任务未获成功,安装在有效载荷舱相对舱壁  相似文献   

14.
SAR卫星用能量功率兼顾型锂离子电池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未来大功率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的发展对储能电池组提出了轻量化、倍率高及在轨寿命长等要求,而现有的SAR卫星用功率型锂离子电池产品已无法满足未来需求。通过优化正极材料和电池设计,加入功能电解液,在保证电池功率特性的同时,显著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本文研制出的新一代能量功率兼顾型锂离子蓄电池,额定容量为25.0 Ah,初期放电比能量达到180.0 Wh·kg~(-1),2 C放电容量为0.2 C容量的91.0%,1 C-100%放电深度(DOD)和2 C-30%DOD循环性能优异,可以满足下一代大功率SAR卫星的供配电需求,且大幅降低了电源系统重量,提高了卫星储能系统的利用率和平台有效载荷能力。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中国海洋一号卫星有效载荷分系统的总体设计技术,分析了有效载荷任务需求,详细介绍了技术指标匹配性设计、系统组成、系统集成优化设计等,总结了有效载荷总体设计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拟将采用SS-N-23和SS—N—20潜射型弹道导弹的部件,改装成一种商用运载火箭。这种火箭命名为SURF,其长29.5m,起飞重量100t。 SURF的第一级为SS—N-20导弹的第一级固体发动机,在其上面装上SS—N—23的第一到第四级液体发动机,最上端装一个有效载荷舱。有效载荷舱直径1.65m,长度分2.29m和4.29m两种。  相似文献   

17.
蔡斌 《卫星应用》1998,6(1):47-50
美国计划于1998年初发射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NOAA-K,卫星首次装备了AMSU微波遥感仪器,这将是全天候大气探测的一个里程碑。文中简要介绍卫星服务系统的改进情况;重点介绍三种有效载荷的性能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
弹道导弹飞行弹道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俊 《中国航天》2003,(4):41-42
弹道导弹的飞行弹道分为助推段(从助推器发动机点火加速上升到烯烧完毕)、后助推段(从助推器熄火脱落,弹头母舱仍在继续飞行并投放弹头)、中段(靠惯性自由飞行)和末段(弹头重返大气层直到命中目标)。各阶段易被预警卫星探测  相似文献   

19.
从轨道上返回实验结果或样品有两种可能性;1)同可返回的(地基的)有效载荷运载器一起返回;2)利用空间的轨道系统(如哥伦布舱)上的专用再入舱返回。所推荐的TAURUS返回系统可在空间站运行期间将小有效载荷(m<20kg)频繁地返回地面。本文根据OHB系统有限公司的可行性研究,提出了TAURUS返回方案,叙述了主要的系统部件。即有效载荷舱、弹射装置及辅助装置。根据TAURUS任务的详细分析,并考虑了可能的有效载荷和轨道力学要素,确定了TAURUS系统方案。此外,为了论证系统适应性,还讨论了该系统对轨道系统和有效载荷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20.
针对GPS卫星有效载荷的对抗需求,研究了GPS卫星有效载荷对抗技术。介绍了GPS卫星有效载荷技术的演化及其技术特征,根据GPS卫星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基于伴星平台的天基反GPS卫星对抗系统方案,分析了GPS卫星信号的侦察和干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