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实现着陆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是嫦娥三号此行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笔,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有三个:一是着陆器能否在月面上成功着陆,二是着陆器在哪里着陆,三是着陆器着陆后能否完成科学探测任务。让我们先来看看月球探测软着陆场选择需遵循哪些原则?科学家认为,为了完成月球软着陆探测任务,软着陆区域的选择应该既能满足科学探测的需要,又具有实现可行性。比如,选在月球的背面肯定是不行的,因为非常不便于与地面的通信联系。那么,中国选择探测器软着陆区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相似文献   

2.
巨尤 《太空探索》2004,(7):41-43
人类用航天器对月球进行就近探测和登陆探测.已走过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其态势究竟如何?其实在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美国“月球勘探者”号探测器1月6日由“雅典娜-2”型火箭送入太空,历经38万千米飞行后,于1月11日进入环绕月球的轨道并于13日开始在距月球100千米的上空进行考察。这是人类25年来再度探测月球,此次探测的主要使命是要揭开月球上面有无水源的秘密并为建立永久性太空基地获取勘测数据。  相似文献   

4.
夏丹 《太空探索》2010,(7):20-25
世界月球会议期间,本刊有幸对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做了一次专访。谈到月球探测,欧阳院士就像一个母亲谈到了自己的孩子,有说不完的话题。从世界各国对月球探测的计划,到月球探测的深刻意义和未来月球探测的发展方向,都做了详尽的解析。下面,让记者带您走进欧阳院士的月球世界。  相似文献   

5.
人类对月球的开发和利用可能分为四个步骤:首先是建初级基地或称临时性基地;第二步是中级基地;第三步是高级基地或称永久性基地;最后一步是建月球移民区。当月球的开发和利用发展到最后一步的时候,将有大批的人移居到月球上去,开矿山、办工厂、搞旅游,给地球上的人类提供了一块“超大规模的殖民地”,这时,一些建设者将长期在月球上生活和工作,他们当中有少数人可能就在月球上安家落户。  相似文献   

6.
国际宇航界近年来重提登上月球,建立月球基地,开发月球资源,将月球作为人类向太阳系进军,载人飞向火星的前哨阵地和后勤支援基地。月球基地除了具有近地轨道空间站的优点外,还有它独到之处,如不需要轨道维持系统,可供开发和利用的矿产资源等。当然,建立月球基地不是一二个国家能担负起来的,它将是世界范围空间合作的产物。本期刊登的两篇文章,回顾了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直到阿波罗载人登月这一历史壮举,并向读者介绍一点国际上对建立月球基地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月球上有没有水迹,乃是航天探月活动中最为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好在这方面已有一些进展,并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探测月球水冰 早在1994年5月,美国科学家就从克莱门汀1号无人探测器发回的雷达信号上发现,月球南极上有冰层,储存着数以10亿吨计的冰水。后来,美国国防部于1996年12月,曾根据该航天器拍摄的月球雷达图像认定月球南极地区存在着冰湖。但这个结论因缺乏  相似文献   

8.
一凡 《太空探索》2001,(9):16-17
在国际上“重返月球”的呼声中,我国不少专家呼吁尽快启动月球计划,成为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他们认为,开展月球探测,加入“月球国家”行列,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助于维护我国在国际外空事务和未来开发月球中的权益,还可以促进空间技术和其它高新技术发展,推进我国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 月球是没有国界的星球,发达国家都想早日捷足先登,跑马圈地式的在那里占一块地盘。尽管联合国1984年通过的《月球协议》规定,月球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产,任何国家、团体和个人不得据为己有,但实际上,在月球上是真正的实力的较量,先登先得仍然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我国不开展月球探测,并取得一些  相似文献   

9.
迢柳娟 《太空探索》2011,(10):22-25
2011年9月10日,一对专门设计用来对月球进行引力测量的卫星,GRAIL(Gravity Recovery And Interior Laboratory),从美国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出发,搭乘"德尔它"2型火箭踏上前往月球的3个月的旅程。美国航宇局表示,这对卫星的任务是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测量月球各处的引力强度,这些测量资料结合以往阿波罗计划月震探测的数据,将有望加深人类对月球地质和内部构造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一、我们要去月球 月球城——这个正被美国和日本的学者们热烈讨论的话题——实际上俄罗斯人在苏联时期就完成了它的设计,这是一段尘封了四分之一世纪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月球离地球最近,所以是人类开展空间探测的首选目标。它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各种资源、能源和特殊环境;是诸多基础学科观测和研究的基地;是研制和生产特殊材料与生物制品的理想场所;也是人类向外层空间发展的理想基地和前哨站。  相似文献   

12.
柯谱 《太空探索》2014,(3):20-23
<正>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着陆器成功落在月球表面。它所携带的"玉兔"号月球车于12月15日驶上月面,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个掌握无人月球探测车技术的国家。至此,一些关心我国空间探测未来发展的航天爱好者马上联想到我国未来的火星车应该是什么样子,它能借鉴"玉兔"号的研制技术吗?探测月球与探测火星有什么区别?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月球和火星各自的概况,然后才能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它们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月球及深空空间环境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深空探测承载着人类航天技术发展、探索宇宙奥秘和寻找地外生命及人类宜居地的重任,成为各航天大国关注的热点。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正在追赶并将实现领先。简要回顾了我国月球及深空空间环境探测的载荷情况、数据结果、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简述了当前在研的自主火星空间环境探测目标以及规划中的未来深空探测任务,并根据当前国际发展态势,及我国在研、规划中的月球及深空探测任务情况,分析了我国月球及深空空间环境探测的关键科学问题、载荷技术发展趋势、理论与模拟的研究需求,最后对深空环境探测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我国已开始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国际上有一个外空条约叫《月球协定》,这个协定同我国开展月球探测有什么关系呢?本文试图通过对《月球协定》的分析,探讨我国开展月球探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春来 《飞碟探索》2004,(4):23-24
几乎每个天体都把自己异常的一面展示给了我们,NASA主要行星学家之一的大卫·莫里逊说,月球考察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早在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阿波罗11”号飞行前,就已存在三种互相对立的月球起源理论,这就是“姐妹论”、“母女论”和“俘获论”:按照第一种理论,地球和月球是各自演化而来的,不过两者都起源于同一块母体;第二种理论假定月球是由地球上被撞掉的一块演化形成的,地球上留下的凹陷,形成了今天的太平洋;最后,第三种理论认为,我们的月球是一颗在宇宙中流浪的小行星,后被地球引力场所俘获。当月球地形出现在美国宇航员眼前的一刻…  相似文献   

16.
建设月球基地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宏伟而庞大的航天工程,需要花费巨大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因此在开始建设之前一定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否则基地将难于顺利建成.即使建成也难于完成预定任务达到预期效果,在各种前期准备工作中,最主要的是用探测器对月球进行全面的探测,选好基地的地址,另外就是研制月球机器人,为基地建设做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17.
计都 《国际太空》2011,(1):20-22
月球(Luna)计划是苏联的两个月球探测计划之一,其第1次任务是1959年1月的月球-1探测器飞越月球,最后1次任务是1976年8月的月球-24采样返回。月球系列计划共成功发射24次,其中7次任务失败。在成功的17次月球任务中,包括2次月球飞越任务,6次月球着陆任务,6次月球轨道器任务,3次采样返回任务。1970年9月-1976年8月,月球-16、20、24进行了3次月球采样返回,共带回月球土壤样品约330g。尽管在实施该月球计划过程中有多次任务发射失败,但这一计划使苏联在月球探测方面取得了多个第一,例如:探测器首次飞越月球;首次进入月球轨道;首次获得月球背面照片;首次实现月球撞击;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首次实现月球采样返回。  相似文献   

18.
随着嫦娥一号完美谢幕,月球探测计划"绕、落、回"三步走中的第二步便成了关注焦点,我国月球探测二期工程将实现探测器在月面上软着陆,最紧要问题是怎么选择落点呢?  相似文献   

19.
徐菁 《国际太空》2005,(8):22-24
自从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太空探索新构想以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探测计划,其中包括“无人月球探测计划”(RLEP)。RLEP的第1个项目已经确定,就是研制“月球勘测轨道器”(LRO)。LRO计划于2008年10月15日发射,它将是NASA重返月球迈出的第一步.将为未来人类探索更远的宇宙空间铺平道路。图1为LR0设想图。  相似文献   

20.
寻水是人类发展月球探测项目以来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自2009年11月NASA实施“撞月”后,2009年12月13日,NASA负责“撞月”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安东尼·科拉普雷特宣布了令人振奋的消息:“真真切切,我们发现了水,不是一点儿,而是相当多。”——探测器在月球上击起1.6千米高的尘埃,其中含有约113.6升的水——这意味着,人类未来有可能在月球上建立宇航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