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4.
本文介绍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过程中由点火装置引起的部分故障,包括发火管结构损坏、能量输出较大、能量释放件爆炸和受真空环境条件影响造成的故障等,并对其故障原因进行了分析,还提出了点火装置设计中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6.
本文提出了计算无喷管固体火箭发动机压力建立过程的 P(x,t)模型,它的控制方程是一组一维非定常两相非平衡流和一组一维非定常两相非平衡流动力学方程,该方程采用 MacCormack 显示差分格式求解.本文还建立了在跨音速和超音速气流流动下的侵蚀燃烧模型,该模型适用于无喷管固体火箭发动机.利用本文的模型可精确预示无喷管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瞬变过程的内弹道性能,并可研究无喷管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内流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8.
利用发动机缩比模型,采用流动显示技术,研究了航天飞机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内流场,模型包括燃烧室后段、后封头及摆动喷管的收敛段,用均匀分布的水流通过模型燃面,模拟了点火后三个不同时刻的实际燃面所产生的加质流对流动的影响,结果发现,流动因阻燃层存在而产生的涡流大为减少;减少部分阻燃层时,所产生的回流也是有限的;当燃烧室后部没有装药时,观察到了很强的回流。 相似文献
9.
10.
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药量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点火过程及数学模型的描述,以气体状态方程计算点火药量的公式为基础,提出了一个新的点火药量计算经验公式,并讨论了公式的应用情况和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11.
旋转发动机内弹道计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旋转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内弹道计算方法。在推导出旋转条件下的燃面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龙格库塔法求解了内弹道计算基本方程,并编制了计算程序。旋转和不旋转情况下的计算结果对比表明,旋转使发动机内压强增高,工作时间缩短,拖尾段加长。最后还就实验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处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装配式组合芯模。这是一种新型固体发动机装药芯模,适用于翼柱型和锥槽型装药制造。该芯模由若干分段、分块组合而成,可分为悬挂式、分块式、座块式、开窗式等类型。采用组合芯模可保证药型质量,提高发动机的质量比。 相似文献
13.
固体火箭发动机混杂纤维缠绕壳体设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网格理论,推得了固体火箭发动机混杂纤维缠绕壳体在内压作用下的平衡方程。以纤维层强度和模量给出了混杂纤维层厚度比的确定方法及混杂纤维缠绕圆筒壁厚的确定方法。讨论了用模拟实验压力容器确定纤维发挥强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战术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结构可靠性评估方法及其应用作了述评,并以某空空导弹发动机为例进行了计算、比较。与其他方法相比,有验前信息的贝叶斯法能较好地反映发动机的实际结构可靠性水平,是一种较为合理、有效的评估方法,并提出了基于应力-强度干涉仪模型的变量分析法将是发动机结构可靠性评估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焰微波衰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综述了国内外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焰微波衰减的有关研究工作,包括喷焰微波衰减特性分析,固体推进剂组分对微波衰减的影响,微波衰减的抑制方法和喷焰微波衰减的计量技术. 相似文献
16.
固体火箭发动机排气二次燃烧的抑制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无烟固体火箭推进剂研究的最新进展——固体火箭发动机排气二次燃烧的抑制技术,内容包括二次燃烧的产生机理、抑制机理和国外技术现状等.国外经验表明,采用少量的抑制剂可以达到对高能无烟推进剂发动机排气二次火焰的抑制. 相似文献
17.
简要介绍了大型结构分析软件ADINA的主要功能、特点、求解过程,以及应用它对某型号发动机药柱进行的轴对称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ADINA软件应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结构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固体发动机喷管内部型面最佳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一维两相平衡流动理论基础上,在相同推力和一组给定的设计参数条件下,分析确定使喷管扩散段长度最短的内部最佳型面为一特定系数的三次多项式,该型面在大的和高膨胀比特别是长度受到限制的喷管上使用,更具有其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器流量的预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三种典型点火器的流量预估技术,提出了点火器流量预示的物理和数学模型,给出了计算结果。为了验证计算结果,建立了实验装置,并进行了验证性实验。计算和实验结果吻合良好。本文提供的预示方法已成功应用于“织女一号”气象火箭和“织女三号”探空火箭研制任务中。 相似文献
20.
固体推进剂制造工艺危险性评定的模糊数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内固体推进剂研制的情况,借助于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种其工艺危险性评价的模糊数学方法,用隶属函数的概念描述了危险等级界限的模糊性;采用优化方法确定了影响因素的权重因子集合,并详细地对评判步骤、模糊关系矩阵的确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通过对模糊数学方法与判分法和逻辑法的比较,讨论了新方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