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8 毫秒
1.
将超高强改性聚酯合成纤维增强混凝土的施工性能、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抗渗、抗冻融、抗阻裂基本性能与基准混凝土试件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加入超高强改性聚酯纤维明显改善了混凝土的韧性,提高了混凝土变形、抗渗、抗冻融性能和抵抗早期收缩裂缝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机场道面混凝土抗裂试验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结合道面混凝土研制出纤维混凝土收缩裂缝试验模具,提出试验方法和内定评定要求。  相似文献   

3.
严方 《机场建设》2005,(3):11-14
一、前言 合成纤维混凝土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工程复合材料,在工程中目前常用的纤维品种有聚丙烯腈(腈纶)纤维、聚丙烯(丙纶)纤维、改性聚酯(涤纶)纤维、聚酰胺(尼龙)纤维。合成纤维混凝土主要用于防止混凝土或砂浆早期收缩裂缝,有时也用于提高砂浆混凝土的抗渗性、抗磨性和抗冲击、抗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4.
通过钢纤维混凝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能和钢纤维混凝土足尺道面板的试验研究及国内多个机场的工程应用表明,钢纤维混凝土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机场道面材料,它与水泥混凝土相比,具有优异的抗折强度、抗折疲劳强度、抗裂强度、弯曲韧性和冲击韧性,良好的耐磨性及抗收缩等性能。其道面板的厚度比水泥混凝土道面可减薄40 ̄50%,道面板的缩缝间距可加大。因此,可大幅度地减少道面的工程量和材料用量,缩短工期,提高道面的平整性,减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高强混凝土在空军某机场翻修盖被工程中的应用过程进行了叙述,研究探讨了该环境中高强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阐明了一套可行的施工工艺和做法。并通过大量数据证明了主同强混凝土所具有的良好性能。  相似文献   

6.
如果在规定的养护期限内混凝土干燥了,这将会发生什么问题?由于中断养护使得混凝土的性能受到损失,重新养护能否恢复其性能?如果能恢复的话,那么混凝土的性能可恢复到什么程度?本文仅就国外科学家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一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周永宁 《机场建设》2004,(4):40-40,48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大型建筑的迅速增长,其基础的几何尺寸,混凝土标号,单位立方混凝土用量也相应增高,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抗裂问题也变得更为普遍和突出。本文通过新机场航站楼基础整体现浇大体积混凝土实例分析,得出采用UEA和CSP.2双补偿收缩混凝土施工技术,可以确保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贾咏文 《机场工程》2003,(3):7-11,21
本文针对“8292”场道工程在国内首次大面积推广应用自密实水泥混凝土施工新技术这一情况,从自密实水泥混凝土的配制原理;自密实水泥混凝土的施工工艺特点及自密实水泥混凝土的性能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认为自密实水泥混凝土技术是今后机场道面混凝土施工的发展方向,该技术对战场机场抢修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风洞收缩段曲线气动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新的风洞收缩段曲线的设计方法,即UG参数化收缩段壁型曲线设计。采用商用软件fluent对这种收缩段曲线性能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获得了好的流场品质,对于风洞的设计以及流动优化提供了新的设计思想。在模拟计算的基础上应用了该研究成果加工制造了一座低速风洞,并对风洞流场进行了校测,对比了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并进行了流场性能分析。该设计方法可以应用推广到风洞设计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10.
TC2M钛合金薄板圆孑L翻边试验特异现象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钛合金以其良好的性能成为现代飞行器的重要材料,但其成形工艺性能较差,因此,对其进行翻边成形性能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室温下采用厚度为0.8mm、中心有预制孔的TC2M圆板坯料进行了钛合金薄板圆孔翻边成形试验,试验中发现翻边试件卸载时发生突缘平面翘曲、翻边孔口部椭圆化、口部收缩等现象。文中对这些特异现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给出了理论上的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11.
以酚醛树脂(PF)为基体原料,以含B、Si的陶瓷为改性填料制备高温粘结剂并对石墨材料进行粘接。结果表明,高温粘结剂对石墨材料具有较为理想的粘接性能,陶瓷填料有效改善了高温处理后接头的体积收缩现象,并在粘接界面处形成了较强的化学键合力。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Rocket Based Combined Cycle,RBCC)进气道隔离段内激波串传播规律,利用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在高、低反压作用下总收缩比变化对激波串驻留位置及流动分离区范围的影响,并进一步开展了总收缩比对进气道气动性能影响的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承受额定反压作用下,进气道总收缩比存在临界值,在临界值下提高总收缩比能显著增强进气道抗反压能力,并影响激波串驻留位置。在临界值上提高总收缩比对进气道抗反压能力无明显作用,进气道流动状态不受总收缩比变化的影响。此外,提高总收缩比能显著提高被捕获冲压空气流所承受的压缩程度,但会承受额外的空气流量损失和气动阻力。  相似文献   

13.
收缩通道内水滴形扰流柱群的换热和压力损失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宣建光  王奉明 《航空动力学报》2008,23(12):2291-2295
对装有三种不同截面的水滴形扰流柱叉排阵列的收缩通道内的流动和换热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获得了收缩通道扰流柱排内旋涡强度分布的基本特征,并根据流场分析了扰流柱形状对柱群压力损失性能和换热性能的影响,并与具有相同流动空间的矩形通道内的流动换热特性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Re数变化范围内,收缩通道的端壁Nuavr要高于矩形通道的,随着Re的升高,二者之间的差距有变大的趋势;收缩通道和矩形通道的压力损失系数差别很大,相同Re数下,收缩通道的压力损失系数约是矩形通道的34.5倍.   相似文献   

14.
对素混凝土和聚丙烯腈纤维混凝土的抗疲劳性能、弯曲韧性和抗冲击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分析了聚丙烯腈纤维对机场道面分类值PCV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掺入聚丙烯腈纤维后,混凝土各项性能指标显著提高,道面PCV值增加8.4%,大大提高了机场道面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基于逆置等熵轴对称喷管的三维内收缩进气道的设计方法,并对设计的进气道的气动性能进行了初步评估。轴对称逆置等熵喷管采用特征线方法生成,以3°截短逆置喷管流动为基准流场,定义进气道出口为圆形截面,采用流线追踪方法和三维造型工具,生成了三维内收缩的超声速进气道,内收缩比CR=6.18。采用自主CFD软件分析了设计的内收缩进气道性能。无粘和粘性湍流计算表明,在设计点、起动状态下流线追踪进气道出口总压恢复系数高,流动核心区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北方寒冷干旱地区普通道面混凝土耐久性差、易开裂的现象,通过在普通混凝土中掺纤维或粉煤灰以及纤维与粉煤灰双掺的技术路线。研究配制适合寒冷干旱地区的高性能道面混凝土。并进行了相应的抗裂性、耐久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纤维或粉煤灰均能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抗渗、抗冻、耐磨性能,尤其是纤维与粉煤灰复合产生了1+1〉2的超叠加综合效应。更能够全面提高道面混凝土的综合耐久性能。  相似文献   

17.
焦念坤  卞文堂 《机场建设》2007,(3):21-21,23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外加剂在混凝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论述引气剂作用机理,探讨引气剂对干硬性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以及在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施工措施。掺加引气剂能够明显改善混凝土工作性提高其抗冻性,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只要科学管理,严格控制配合比,引气剂在于硬性混凝土的应用会被人们所认知。  相似文献   

18.
内收缩基准流场的设计直接决定了内收缩进气道的最终性能。利用既有的特征线法型面生成程序,根据型面曲线方程,设计三种典型的不同升压规律的进气道型面,分别为压力梯度单调递增曲线、压力梯度单调递减曲线和等压力梯度曲线。以来流马赫数6.0为设计点,得到三种典型的内收缩基准流场,利用FLUENT商业软件对三种基准流场的二维模型进行分析和性能对比。分析发现,压力梯度单调递增流场的总压恢复系数最高,喉道截面以及隔离段的流场均匀性最好,但是等效内收缩比(前缘激波在中心体上的反射点所在的截面面积与喉道面积之比)过高,低马赫数起动性能不佳;压力梯度单调递减流场的性能与前者相反;综合考虑得出,等压力梯度流场的性能适中,是适合宽马赫数工作范围的较佳选择。通过三种基准流场的分析,为内收缩进气道的型面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内收缩进气道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改进,在原有方法中加入了形面渐变技术。内收缩进气道的基准流场采用变斜率母线内收缩锥形流场,相较于定斜率母线基准流场,能够在不降低增压比的条件下同时提高总压恢复和流动均匀性,有利于进气道性能提升。进气道唇口形状选用类椭圆形以提升进气道气动特性,应用形面渐变技术保证进气道与发动机入口的匹配。研究发现,平方融合函数P2能够较好的抑制形面渐变对进气道性能的不利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进气道在设计点工况下性能良好,出口流动均匀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碳纳米管/碳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多壁碳纳米管和中间相沥青为原料制备了碳纳米管/碳复合材料,主要研究了碳管用量及热处理温度对材料制备的影响,考察了材料的弯曲强度、硬度和热、电传导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增加,材料表现出较大的收缩和失重,碳管用量较少的样品失重、收缩更大,碳管用量15%(质量分数)的样品经2500℃处理后密度可达1.90g/cm^3;复合材料表现了远高于基体碳的弯曲强度和硬度;然而热、电传导性能远远低于基体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