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长城工业公司计划在1997年用长征火箭进行7次发射,发射次序如下:首次发射是在一季度用三级的长征-3A发射东方红3号国内通信卫星,卫星上载有24个C波段转发机。长征-3B发射马布哈菲律宾卫星公司的马布哈卫星(洛勒尔航天系统公司的FS1300)。  相似文献   

2.
法国的斯波特-3(SPOT-3)地球资源卫星在1996年11月14日突然发生故障,故障原因还不清楚。斯波特-3卫星是1993年9月发射的,计划寿命是3年,但法国人原预计它能工作更长的时间。这样,法国可能不得不提前发射原定于1998年发射的斯波特-4。斯波特卫星的主承包商是马特拉公司,入轨后由法国航天研究中心操作,所拍摄的卫星图片由斯波特图像公司出售。  相似文献   

3.
天兵 《航空知识》2011,(9):76-79
2011年6月29日,美国空军用“人牛怪”-1(Minotaur 1,又译“米诺 陶”-1)火箭,从弗吉尼亚州大西洋中部地区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美国国 防部“作战快速响应航天”(ORS)办公室的“作战快速响应航天”-1卫星.该卫星是“作战快速响应航天”办公室的第一颗作战型小型战术侦察卫星,质量430千克,从研制到发射历...  相似文献   

4.
简讯     
韩国将建卫星跟踪地面站2005年7月14日,韩国科学技术部宣布,将在该国最南部的Jeju岛建一卫星跟踪地面站。这是韩国为具备本土的航天发射能力,近日推出的又一举措。Jeju岛的地面跟踪站获得了330亿韩币(3千万美元)的经费支持,将于2006年建成。届时该地面站将可跟踪高度为3000km的卫星,可接收2000km外的卫星信号。2003年,韩国批准了1500亿韩元,用于建设Goheung火箭发射场。该火箭发射场位于韩国本土的南部海岸。目前运载火箭正由韩国宇航研究院开发,该火箭可将重100kg的卫星送入低地球轨道。韩国的首次发射计划暂定于2007年。Spacenews2005年…  相似文献   

5.
这种新的先进的20吨成像侦察卫星,其尺寸像小型公共汽车那样大,而且与“哈勃”空间望远镜相似。Arkon-1是俄罗斯发射的最大的侦察卫星,可提供高度灵活的大面积监视,分辨率为2-5米,与1991年海湾战争后为美国侦察卫星推荐的类似。 Arkon-1采用非折叠式光学装置,使其望远镜的焦距达到27米。不像美国的KH-11卫星,Arkon-1并不设计成从中空提供极详细的成像目标,而是在倾角为63.4度的2800×1500千米轨道上运行,它在那里有较宽的  相似文献   

6.
在大幅度削减国防部开支的延长期内,官员们重新评价了体积小、重量轻而且费用低廉的军事卫星。陆军、空军和海军考虑九十年代的空间需求时,削减了越来越重、越来越复杂的航天器,如“军用战略战术以及中继卫星通信系统”。小卫星(lightsats)与费用高、体积大的航天器相比具有许多优越性。对于军方规划者来说一个明显的好处是此类卫星的发射入轨便宜而且容易。在不太激烈的战斗或在第三世界以及其它突发国际冲突中,仅部署速度快一项就足以显示出小卫星作为通信和探测器资源的价值。卫星通信于1958年12月始于小而且简单的卫星。随着美国陆军通信兵(signal Corps)的“通信兵”轨道中继卫星的发射使军界进入空间通信时代。后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曾用该卫  相似文献   

7.
一九九二年八月十四日和十二月二十一日,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是两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按照合同规定,成功地将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澳大利亚两颗新一代大容量通信卫星送入予定轨道,掀开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和对外卫星商务发射新的一页,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澳星发射涉及中、美、澳三家合作,成为国际航天合作的典范,为世所瞩目。 命名为澳赛特-B(AUSSAT B)卫星(简称澳星)是澳大利亚购买的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大容量通信卫星,装有四十八个转发器,为第一次投入发射使用,因为容量大,重量也大,只有大推力运载火箭才能胜任运载任务。  相似文献   

8.
日本国家航天开发局(NASDA)已经在1995年使用工程试验卫星(ETS)-Ⅵ进行了轨道间通信的基础实验。在ETS-Ⅵ实验的基础上,于1997年发射通信与广播工程试验卫星(COMETS)。继ETS-Ⅵ和COMETS之后,NASDA计划用两颗数据中继试验卫星(DRTS)进行高速率数传网络操作实验。DRTS预计于2000年前后由H—Ⅱ火箭发射升空。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为地球观测和国际空间站等日本航天活动建立一个空地通信基础设施。本文介绍94到95年DRTSS概念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为研制导弹预警卫星,美国早在1985年起先后发射了“米达斯”、461、266、949等十几颗试验卫星,但这些早期预警卫星均不能将导弹尾焰的红外辐射和高空云层反射的太阳光区分开,只能发现热点,不能跟踪。后来经过大量研究,在70年代初把“国防支援计划”(DSP)导弹预警卫星送上太空。DSP卫星已发展到第三代,第一代共发射了7颗,第二代发射了8颗,从1989年6月开始陆续发射第三代DSP(即Block-14)卫星。  相似文献   

10.
11月19日,"长征二号丙"以一箭三星的方式,将"环境一号"C卫星(HJ-1C)送入预定轨道,同时还搭载发射了1颗新技术验证卫星XY-1和蜂鸟试验载荷FN-1。HJ-1C卫星是1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将与2008年9月发射的"环境一号"A、B星组成"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形成对中国大部分地区灾害与环境情况的动态监测预报能力。"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由2颗光学小卫星(A、B星)和1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C星)组成,拥有光学、红外、超光谱和微波多种探测手段,主要用于对生态环境和灾害进行大范围、  相似文献   

11.
2月26日,"联盟2-1B"运载火箭将一颗Glonass-K卫星发射升空。这是新一代Glonass-K卫星的首次发射,也是首次从普列谢茨克发射场发射Glonass卫星,此前该系列卫星均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Glonass-K卫星使用寿命为10年,它将提供5种导航信号,即L1和L2频段的2个普通精度和2个高精度信号,还有L3频段的一个民用信号。  相似文献   

12.
去年11月15日,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在种子岛宇宙中心用8号HZ大型火箭发射MTSAT卫星。火箭发射约4分钟后第一级火箭主发动机停火,第二级火箭虽已点火,但不能正常工作。为保证安全,火箭发射7分41秒后发射站发出指令,火箭在约46千米高空处自爆落人海中,其卫星失踪。HZ是日本国产化大型双级火箭,直径为4米,全长为50米,重约260吨,能将重2吨的卫星送人预定的同步轨道。该火箭的承包商主要是三菱重工、尼桑汽车、石川岛播磨重工、川崎重工等。开发费用2500亿日元。1994年1号HZ发射成功,1998年…  相似文献   

13.
自前苏联在1957年发射震惊西方的世界上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以来,人造卫星做得越来越大,美国国家侦察办公室已在使用重量达15吨级的情报卫星,商业同步卫星的重量已增长到5吨。但是低地轨道卫星和中地轨道卫星最近又有变小的趋势,这些卫星具有很强的计算能力,而且数十颗甚至数百颗类似的卫星可相互联系在一起,以便在24小时内覆盖全地球。因而卫星有向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地球同步卫星的尺寸继续增长,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带宽和功率要求,例如,洛勒尔公司计划发展一种25瓦、150转发器的模块式卫星平台,称为“20…  相似文献   

14.
概述日本人造卫星的跟踪控制系统最初只起被动跟踪和监视作用,随着空间研究的进展逐渐具有主动控制的功能。特别是对同步卫星,要将它射入指定的所谓同步的预定轨道,跟踪控制系统将起重要作用。发射同步卫星需经过准备、发射、转移轨道和同步轨道这四个阶段。在发射同步卫星的全过程中,对跟踪控制系统来说,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由转移轨道(卫星所在的大椭园轨道称为转移轨道)向同步轨道(卫星以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的周期运行的近似园形轨道)转移时  相似文献   

15.
CAT空间系统公司(原DSI)在80及90年代的“小卫星”计划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传统低轨卫星的设计、制造、发射及操作成本高,时间长。这些问题一直在激励人们去开发新的工艺、技术,以及低成本、毋需严格调整的卫星。这些卫星采用低功率“小卫星”通信设备(TDRSS用于NASA低轨星则要求大功率),通常搭载不需要大量冗余备价系统并且不需要大型地面设备和人员保障的有效载荷/实验设备。这种小型且适应性强的卫星还有研制周期非常短(通常1~2年)的特点。本文介绍了CTA空间系统(CTA/SS)在这些新计划中采用的几种方法和成功的有代表性的例子,并就如何减轻NASA越来越大的降低航天器及其操作成本方面的压力提出建议。重点是在任务操作的主控设施和各种用户终端(UT)中使用适应性强、功能足够、价格低廉的基于PC机的地面设备。这些系统以CTA/SS多种型号的用户终端成功地控制了20多颗USAF、USN、APPA卫星,从而使这些系统得到验证。这些用户终端经同步轨道卫星和低轨道卫星建立了链路,而且在边远地区自动担负起中继任务。由于用户可以很容易安装轻型天线(通常是用小功率马达、PC驱动的全向或螺旋型),低轨卫星的应用特别显示了这些方法的效能。几英尺长的同轴电缆与小型收发模块(小型PC机大小)相连,串行线与相应PC机相连,便  相似文献   

16.
哥达德航天中心天基、地基测控网的Ka频段过渡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工作于Ka频段的驱动因素NASA天基测控网 (SN)目前通过TDRSS卫星和白沙设施 (WSC)的地面设备以S和Ku频段为各种近地轨道科学卫星提供通信服务。同样 ,NASA地基测控网 (GN)利用分布于全球的地面站通过直接对地的S和X频段为科学卫星提供通信服务。按NASA预测许多科学卫星提出的测控需求 ,需要 1Gbit/s或更高的数传速率 ,这些快速上升的数据吞吐速率不可能以现用的Ku和X频段来满足。此外 ,NASA分配给TDRSSKu频段前、返向链路频率在国际电信联盟 (ITU)只是二级用户 ,固定卫星业务 (主用户 )地球站地球 -空间方向的发射会给…  相似文献   

17.
自1975年发射首颗ETS-1卫星以来,总计已发射了28颗NASDA(日本空间局)卫星。关于卫星的操作,NASDA已经开发了实时遥测/遥控处理系统,可通用于不同类型卫星。目前第三代系统已投入使用。而卫星操作的最新发展趋势则是更加复杂,例如正在出现采纳CCSDS建议的卫星,而且计算机技术也发展的相当迅速。 此外,NASDA在卫星操作中的任务正从主要是卫星星体操作发展为实验/整个卫星任务操作。根据这些情况,NASDA已经开始研究适于操作未来卫星的下一代操作系统。研究中考虑到以下几点: ·任务支持的要求 ·卫星设计的趋势 ·计算机环境的进展 本文是该研究的阶段性报告。  相似文献   

18.
“高级中继和技术卫星”(ARTEMIS)是欧洲空间局数据中继和技术卫星(DRTM)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由两个独立部分组成:ARTEMIS和数据中继卫星(DRS)。Artemis工程的主承包商是意大利的ALENIA SPAZIO(ALS),它领导了一个由若干欧洲和加拿大的大型公司组成的工业财团。ALS目前正在制造这颗卫星,预计1998年中作好发射准备(发射时间已推至2000年—译注)。 本文第一部分介绍Artemis卫星的性能和关键特性。Artemis是一颗地球同步卫星,用于数据中继(光、S/K波段载荷)关键技术的开发,还包括高级通信业务(用于移动通信的L波段载荷)的开发。 此外,Artemis还将试验一些能改进欧洲卫星平台的实用化技术(离子推进器,镍—氢电池和精密太阳传感器)。 为承载上述要求很荷刻的载荷,ALS开发了一种卫星平台,能承载600kg以上载荷,提供ZkW的功率。研制过程中特别强调开发一种可重复用于未来航天计划(例如数据中继卫星计划)的平台。卫星设计中密切注意了与多种运载火箭的兼容性,以适应绝大多数发射市场的运载火箭。 第三节介绍该星的开发方法。为使准备制造的各种研制模型最佳化,确保系统成功验证,制造了一系列子设备/装配系统的模型,并经过专门的质量检验测试,包括绝大多数环境试验,旨在降低未来卫星的成本。本文最后一节介绍该计划  相似文献   

19.
由于微电子学的进步,几年前那些似乎只能由较大型航天器实施的项目,现在也可以由小型卫星来承担,从而使制造重量在500kg以下的卫星制造商从中获利。电子学的进步也推动了小型运载火箭的发展(大部分在前苏联),促使了低成本卫星发射服务与低造价卫星产品相结合。 位于英国吉尔德佛德(Guildford)的Surrey卫星技术公司成功地开展了一项业务,制造并发射政府(包括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福布斯-土壤"使命将于2011年发射,这是俄罗斯自1996年"火星-96"发射失败以来的第一个火星探测项目。这项火星使命的主要目的是采集火星卫星火卫一的土壤样品并返回地球进行分析,同时对火卫一与火星及火星环境进行科学探测。"福布斯-土壤"使命将搭载3项火星探测项目,即中国"萤火"一号探测器、美国"微生物行星际飞行生存能力实验"(LIFE)和芬兰火星"气象网"(MetNet)先遣使命。本文分析苏/俄火星探测历史,阐述"福布斯-土壤"及其搭载项目的系统构型,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以及飞行运作程序。首创的火星卫星探测方法与广泛的火星探测国际合作是"福布斯-土壤"使命的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