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球观测系统"又添两颗重要卫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多次推迟,“地球观测系统”(EOS)中的两颗重要卫星——“云星”和“卡利普索”(CALIPSO,全称为“云-气溶胶激光雷达与红外探路者卫星观测”)终于在4月28日由德尔它2火箭发射升空。它们可对地球的云层和浮质进行新型的三维观测,用以了解全球云层怎样影响地球大气和全球变暖,获得有关云层全球分布和演化的新知识,回答云和浮质如何形成、发展并影响水资源供应、气候、天气和空气质量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NASA将于6月19日发射一颗新一代Aura号地球观测卫星,这颗卫星将提供迄今关于地球大气状况的最好信息。  相似文献   

3.
日本空间事业开发团(NASDA)计划在明年4月启动全球气象监测卫星计划。该计划包括4颗卫星。NASDA将投资10亿开发2颗全球变化监测(GCOM)卫星,计划在2005年发射。第一颗GCOM卫星GCOM-A1主要进行大气监测;第二颗卫星GCOM-B1卫星将携带5种遥感器,主要进行地球监测。这2颗卫星的后继星GCOM-A2卫星和GCOM-B2卫星将在2010年发射。与继续研制ADEOS-3卫星相比,4颗卫星相组合具有观测覆盖范围大、风险小和投资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4.
卫星对地球覆盖情况的判据及算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闫野  任萱  陈磊 《宇航学报》1999,20(2):55-60
在多颗卫星轨道的设计过程中,经常要考虑卫星对地球的覆盖情况。本文针对多颗卫星在某一时刻是否对地球进行了全球覆盖进行了探讨,并同了一种简单的判定方法及其对应的算法,同时对这一方法进一步推广为判定是否多颗卫星同时对地球进行了N次覆盖。本文给出的方法对于卫星网设计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1991年12月27日《中国航空航天报》社、《中国航天》和《国外空间动态》编辑部,邀请我国部分著名航天技术专家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家评选出1991年世界航天十大新闻。这十大新闻是: 1.人类首次将卫星技术用于大规模战争。在海湾战争期间,大约有60多颗军用卫星和20颗民用卫星用于情报收集、通信、导航、后勤管理和天气预报,这是卫星首次在实战中全面的、大规模的应用,是一场在陆地、海上、空中和空间进行的立体战争。 2.“行星地球使命计划”(MPE)的第一颗卫星投入运行。1991年9月15口,重约7.5吨的高层大气研究卫星(UARS)由发现号航天飞机释放进入轨道,这是“行星地球使命计划”的第一颗卫星。“行星地球使命计划”的内容为跟踪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陆地、海洋、空气的相互影响的关系,研究人类、动植物和地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自然过程。参与这—计划的有美国、欧洲空间局和日本。  相似文献   

6.
1988年9月24日,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发射了一颗最新型的气象卫星NOAA-11。这颗卫星已开始向美国国家气象局发送大量极其重要的数据。 NOAA-11卫星运行在850公里高的近极地轨道,星上载有微波探测仪,臭氧监测仪及搜索救援卫星辅助跟踪(Sarsat)装置。它将同1986年9月17日发射的NOAA-10极轨卫星一起收集气象数据,用于执行世界范围的气象预报、风暴跟踪、全球海冰监视等任务。  相似文献   

7.
《航天器工程》2010,(2):73-73
据美国spaceflightnow网站2010年1月22日报道,欧洲航天局希望确定一项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的议案,确保2010年有足够资金建造这个网络。欧洲数据中继卫星网络包括两个安装在商业卫星上的通信有效载荷和至少一颗专用卫星。这些卫星平台将在地球同步轨道上飞行,几乎能对全球进行覆盖。欧洲数据中继卫星的第一个用户将是“全球环境与安全监视”(GMES)计划,  相似文献   

8.
导致地球臭氧减少的原因已查明自1979年以来,甫极洲上空的臭氧层每年冬天都变薄,经常会出现大小与南极洲陆地相仿的洞。科学家们试图找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美国航宇局通过对高层大气研究卫星(UARS)3年来发回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人们排放到大气中的含氯氟...  相似文献   

9.
多GNSS掩星大气探测卫星星座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斌  王珏瑶  李成  魏世隆 《宇航学报》2016,37(3):334-340
为减少无线电掩星(RO)大气探测星座的卫星数量并增加探测数据量,将北斗(BD)和GPS、Galileo、GLONASS共同作为探测信源,提出一种多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掩星大气探测星座概念和优化设计方法。融合先验大气模型和二维射线追踪算法,建立兼容多GNSS信源的掩星事件前向模拟算法,实现掩星事件快速精确仿真;给出多GNSS掩星大气探测星座参数对探测性能的影响特性,降低了星座模型的复杂度;并利用改进的蚁群算法实现星座参数寻优。设计结果与COSMICII星座相比,卫星数量减少2颗,探测数据量增加了40%,探测均匀性提高了67%。  相似文献   

10.
航天短讯     
《航天器工程》2020,29(1):110-116
正第54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据新华网2020年3月9日报道,当天,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4颗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将进行变轨、在轨测试、试验评估,适时入网提供服务。这是北斗三号第29颗全球组网卫星,也是第2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此类卫星将在星基增强、短报文通信、精密单点定位等特色服务上发挥关键作用。今年5月还将发射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届时北斗三号全球星座部署将全面完成。据悉,"北斗"导航系统  相似文献   

11.
《航天控制》2021,39(4):43-50
地球卫星动力学定轨中需要依据卫星轨道高度考虑不同的摄动项,以提高定轨精度。针对这一需求,分析了不同轨道高度下卫星所受的地球非球形、日月引力、太阳光压和大气阻力4种摄动项对二体模型的校正量,数值仿真表明实验结果与摄动项的力学分析相吻合,另外,给出了地球卫星动力学定轨中不同轨道下卫星摄动项的选取原则。  相似文献   

12.
《卫星应用》2010,(3):64-64
欧洲冰层探测科研卫星CryoSat-2于2010年4月8日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这颗欧洲科研卫星主要用于探测地球冰层状况。人们之前获得有关冰层的数据一般依靠冰层钻孔来获得,这样的数据无法准确反映全球冰层变化状况并解释某些气候现象。这颗卫星升空后将在极地轨道上空720km处对南极、格陵兰岛、冰岛等地区的冰川厚度、面积等数据进行精确测量,专家们希望通过研究卫星测量数据来确定冰川融化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戈 《中国航天》2003,(7):42-43
“猎兔犬”2将以高于20000公里/小时的速度进入火星大气,最终落到火星表面上。着陆器前面的防热罩将在借助与上层大气的摩擦来减速的过程中提供防热保护。当速度降到1600公里/小时左右时,着陆器上的一个降落伞将张开,以进一步减速。最后,几个大型气囊将充气,以使着陆器不至于在着陆过程中受损。“猎兔犬”2将完成下列任务:确定着陆场的地质、矿物学和化学成分数据;搜索生命特征(外空生物学);研究天气和气候。它必须在180个火星日内完成其任务(火星日与地球上的一天基本一样长)。着陆后的头几天时间将用于运行预编的程序,对着陆场进行拍照,并…  相似文献   

14.
发射短讯     
<正>NASA轨道碳观测者-2卫星发射据中国科技网2014年7月3日报道,美国轨道碳观测者-2(OCO-2)卫星于当地时间7月2日成功发射升空。NASA希望通过该卫星观测陆地与海洋吸收之外的二氧化碳在全球大气中的不均匀分布,对碳排放、碳循环进行精确的测量,进而更准确地预测全球气候变化。NASA计划发射6颗类似的地球监测卫星  相似文献   

15.
正2018年12月3日,据satnews网站报道,苏格兰格拉斯哥在英国航天局的资助下建造了两颗小卫星。它们将监测天气并帮助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两颗小卫星质量均为5kg,由Spire Global公司设计和制造。两颗卫星体积小、成本低,建造时间短,可以彻底改变航天产业。这两颗卫星都是根据欧空局的ARTES先锋计划(英国是ARTES的最大资助者)开发的,其意图是通过使用小卫星测量穿过地球大气层的无  相似文献   

16.
自从1960年美国的“泰罗斯”1卫星在轨道上获取了第一批地球的影像图片以来,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已发射了130多颗气象卫星,它们每天昼夜不停地向地球发回全球各个地区的图像照片和气象资料。用卫星来观测地球表面和大气已经成为现今气象观测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气象事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气象卫星从外层空间观测地球表面和大气层,居高临下,观测区域宽广,观测的频次高,对地球进行大范围的动态观测是它的特点。一颗极轨气象卫星每天能获取全球的气象资料两次,一颗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每30分钟就能获得地球近 1/ 4面积的…  相似文献   

17.
国际动态     
立方体卫星入选2014年十大科学突破美国《科学》杂志2014年12月18日公布了其评出的2014年十大科学突破,这是对全球科学研究每年一度的年终盘点,立方体卫星入选为本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一。立方体卫星(Cub Sats),是帮助研究者进行简单的太空观察和对地球的大气层进行测量的设备,这种长宽高均为10cm的廉价微型卫星在2014年真正获得成功,已经开始进行一些实质性的科学工作。  相似文献   

18.
长期在轨运行卫星的轨道维持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谌颖  何英姿  韩冬 《航天控制》2006,24(3):35-38
本文研究近地轨道卫星长期在轨运行的轨道维持问题。轨道维持的任务是将卫星的星下点轨迹保持在设计的参考轨迹附近。近地轨道卫星所受的摄动力包括地球引力摄动、日月摄动、大气阻力摄动和光压摄动等,而影响卫星轨道星下点漂移的主要因素是大气阻力摄动。本文给出了一种新的卫星轨道维持策略,数学仿真表明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回顾了风云三号(FY-3)卫星的应用和发展历程。介绍了FY-3卫星装载的成像、大气探测、辐射收支探测、大气成分监测和空间环境监测器5类仪器包,可实现从紫外、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热红外到微波的多种电磁波谱段的遥感和探测。给出了地面应用系统生成的大气、陆地、海洋和空间天气等科学和应用领域的卫星遥感信息产品及其分辨率与精度。列举了部分典型的FY-3卫星数据在数值天气预报、臭氧和二氧化碳等大气成分和气候监测、生态环境和灾害监测等领域的应用结果。展望了未来FY-3卫星的发展,其中包含的4颗卫星,按晨昏、上午、下午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3颗和倾斜轨道降水测量卫星1颗布局安排,组网完整的FY-3业务卫星的综合观测能力将有极大的提高,带动我国气象卫星应用进入成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国际动态     
正日本发射调查全球变暖机制观测卫星当地时间2017年12月23日,日本"一箭双星"发射色彩号(GCOM-C)和燕号(SLATS)2颗卫星。色彩号用于观测预测全球变暖时导致误差主要原因的云与大气中的尘埃,调查植物吸收多少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是否得到控制。验证尘埃反射太阳光给地球降温效果同时,收集海面水温、积雪等各种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