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小矩形通道内流动与换热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当量直径为0.633~1.079 mm的微小通道内的流动与换热特性.工质为 液体水,雷诺数Re为100~3 000.试验结果表明,该尺寸范围的通道内层流向紊流转变的临界雷诺数约为1700,层流表观阻力系数和努塞尔数的试验值与数值计算结果吻合良好.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对恒定泵功及恒定流 量条件下不同结构参数通道的换热进行了计算,给出了最佳换热结构.  相似文献   

2.
燃烧室冷态流场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任意曲线坐标系下对环形燃烧室三维冷态流场进行数值模拟。采用偏微分方程法和区域法生成三维贴体网格,紊流模型采用标准k-ε模型和重整化群k-(εRNGk-ε)模型,在非交错网格坐标系中采用SIMPLE算法求解。数值分析两种紊流模型对火焰筒内气流流动的影响,并与实验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与标准k-ε模型相比,RNGk-ε模型更适用于模拟紊流流动。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等矩形截面S形弯管中的高亚音速三元紊流流场进行了数值分析,对瞬态N—S方程进行了质量加权平均处理。并认为所研究的气流流动具有半抛物型气流的性质。本研究还把文[1]使用的不可压流的k—ε二方程紊流模型发展成可压缩流的紊流模型。数值计算得到的沿程壁面静压分布、出口总压恢复系数分布及三元速度场分布均与实验数据相当吻合。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考虑压缩性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适用于处理高亚音速流动,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这预示着,数值方法可发展为研究S形复杂管道中高亚音速三元流动的一个手段。  相似文献   

4.
针对主动冷却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实际工作条件,利用电加热管设备开展了超临界压力正十烷流动和传热特性实验,目的在于获得适用于发动机传热设计的燃料对流传热关联式。管子材料为不锈钢、内径1.5 mm、外径3.0mm、长度1300mm。采用K型热电偶测量管壁沿程外壁温。实验中正十烷压力约4.0~4.3MPa,温度约335~870K,流量分别为0.93、1.24和1.86g/s。正十烷的流动经历了层流、过渡和湍流3种流态。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实验数据,获得了正十烷在3种流态下的传热关联式。通过外壁温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对比,验证了本文给出的传热关联式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人字形板式换热器的压力损失特性进行了研究。数值模拟使用有限容积法,流动区域采用四面体网格,紊流模型采用k-omega对换热器进行了模拟紊流流动及换热过程的影响,选用Rhie Chow格式处理速度场与压力场耦合。计算表明压力损失主要集中在进出口流道长度较短的区域、流向拐弯处。其中,进出口流道较短的区域内的换热能力也弱于其他进出口区域。  相似文献   

6.
坡面浅层明流流态界定方法之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求坡面薄层水流流态界定方法,从流体力学与泥沙运动学观点出发,对4种不同粗糙尺度床面(光滑玻璃、人工加糙粒径分别为0.075、0.245和0.380mm)、5种不同坡度下坡面薄层水流放水进行试验研究,并对薄层水流阻力规律与明渠水流阻力规律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粘性底层厚度与水深之比作为新的无量纲临界判数,结果表明该判数能更好地反映坡面薄层水流流动型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研究起飞状态下二元超音速进气道进气口内气流流动的动态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唇口分离区再附着点下游的靠近唇口壁面和在几何喉道下游邻近的通道截面中部,各有一个强的气流总压脉动区,其最大紊流度达0.0825;而平均紊流度约为0.06。若对唇口内侧分离流采取有效的控制,紊流度峰值大大下降,平均紊流度由0.06降为0.032~0.031(在截面)。文中还就进气口内气流的总压信号与几何喉道附近气流的总压作了较为详细的相干分析。指出,在对唇口分离流采取有效措施之后,可以明显地改善其相干性。  相似文献   

8.
亚临界雷诺数细长体绕流流态随迎角的变化和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北航1.2m水洞中利用染色液显示和激光片光技术的显示实验以及在西工大NF-3风洞中进行的表面测压实验,对拱形头部细长旋成体在无侧滑条件下的流场结构和流动特性随着迎角的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在流动显示和测压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对迎角从0°到90°范围内绕细长体的流动进行了流态分区,即细长体绕流经历6种流态:极小迎角下(0°≤α≤3°)物面附着绕流流态、小迎角下(3°<α≤25°)背部对称旋涡流态、中等迎角下(25°<α≤40°)背部2个非对称旋涡流态、大迎角下(40°<α≤60°)的非对称多涡系复杂流态、特大迎角下(60°<α<75°)背部多个旋涡依次破裂的流态、极大迎角下(75°≤α≤90°)背部类卡门涡街(或随机尾迹)流态。阐述了不同区域的流动特性和气动特性。  相似文献   

9.
用RSM模型对有、无冲击气膜出流冷气侧气膜孔局部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取气膜孔前后3倍气膜孔径范围为研究对象。在无冲击射流时,通过改变来流雷诺数、气膜出流与横流密流比,对气膜孔的“溢流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气膜孔局部的换热均随两者的增加而增强。将实验结果和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趋势吻合。在有冲击射流时,着重研究了流动和几何参数对气膜孔局部换热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冲击-气膜出流”局部换热特性规律。  相似文献   

10.
环形流道流体阻力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环形流道下流体阻力特性较圆管阻力特性存在差异,对不同尺寸间隙的环形流道流体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依据圆管流体流动特性原理,推导出摩擦阻力计算公式,采集实验数据、计算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环形通道流动特性与流道间隙大小有关,认为间隙为2.5mm是环形通道流动特性的临界点.研究发现,间隙尺寸大于2.5mm时摩擦阻力系数与理论计算相符,流态转捩雷诺数与常规尺寸基本吻合;间隙小于2.5mm为窄环形通道,窄环形流道流体阻力系数随间隙的减小而减小,流道流体流态转捩点明显提前,并且间隙值越小流态转捩雷诺数越小.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紊流射流理论,提出了二元火焰稳定器回流区流动的物理模型,导出了计算回流量的数学表达式。根据冷态试验,确定了理论公式中的系数。利用本文提出的公式,可以计算堵塞比为20—40%以及顶角为30°—60°的二元火焰稳定器在冷态条件下的回流量。  相似文献   

12.
旋转对管内流体流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旋转管流的基本运动方程。在笛卡尔坐标系和柱坐标系中,针对两种基本的几何流动,推导出旋转情况下管内的流动方程,定义了影响旋转管流的流动和换热的两个无量纲准则数J和Ra,分析了二次流产生的原因,从而说明旋转对流动的影响以及旋转管流的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翅片、隔板和流体的传热规律,采用有限容积法建立了包含相变流和交叉式在内的多股流板翅式换热器数学模型。基于蒸发制冷循环试验台,在4种工况条件下对机载交叉式三股流板翅式冷凝器换热性能进行了实验,并在特定工况下,通过温度场分析了各股流体间的换热特性。经数值计算与实验结果的对比,流体换热量的最大相对误差为8.08%,满足工程设计计算需求。通过定性分析,认为流体流量分配不均、相变流体潜热以及相变对流表面换热系数的计算是误差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微通道光管换热器的特性,本文对单根管、单排三根管、两排六根管的管外扰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在R134a制冷系统中,蒸发器和冷凝器端都用微通道换热器改装并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大管径换热器,小管径换热性能更好;同排管束之间、排与排之间流场对边界层有影响。0.7 mm单管光管的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对进一步换热性能分析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三个丁坝流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流动显示和片光源技术对绕丁坝的流动结构在北航水槽中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丁坝的上游会形成马蹄涡,在丁坝的头部会形成卡门涡,按Re数的大小可以把绕丁坝的流态分成5类。实验表明丁坝的交角及丁坝的个数对丁坝的流态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边界条件对三维空腔流动振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全隐式无分裂方法,数值求解三维非定常雷诺平均的N av ier-S tokes方程,紊流模型采用修正的B-L代数模型。运用此方法,本文数值模拟了三维开式空腔的超声速、跨声速、亚声速流动。研究了空腔口处剪切层的非定常运动现象,着重探讨了入口边界条件对三维空腔流自持性振荡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与层流速度型相比,入口条件为紊流速度型和特征边界型得到的结果能够吻合。  相似文献   

17.
圆排波瓣圆柱混合管的气动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建立了实验装置,对圆排波瓣喷管与8只圆柱混合管相配合,进行了冷热态实验。得出了它们引射混合的引射流量比随主次流温度比、混合管截面比、次流进口截面比的变化关系曲线。另外,还对不同温度下修正流量比的温度指数进行了研究,得出圆排波瓣圆柱混合管引射混合器的修正流量比温度指数n=0.4。  相似文献   

18.
实验研究了管外换热状况对振荡管最佳射流激励频率及管内振荡流特性的影响,采用自然对流及强制对流(轴向水冷却)两种不同的管外换热形式,并用管外平均对流换热系数a来定量评价管外换热状况,研究表明,自然对流(a=14.5W/m^2.C)时,最佳射流激励频率fopt随影胀比的增大而显著增大,强化管外传热后(a=1140W/m^2.C)振荡管的制冷效率明显提高且受射流激励频率的影响变小,同时fopt显著降低且  相似文献   

19.
高阻塞比肋化通道对流换热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降低涡轮叶片温度以保证其安全性,采用实验方法对高阻塞比肋化通道内流动换热特性进行了测量。针对顺排和叉排两种肋化通道考察了多个主要影响因素对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1)对于高阻塞比肋化通道,当流体在层流区域流动时,肋片对流体在通道内部对流换热的强化作用要明显高于湍流状态;(2)无论是顺排还是叉排肋化通道,当肋间距比为10时,其对应着最大的对流换热系数和最大的流阻损失;(3)在实验几何参数范围内,顺排肋化通道的对流换热系数和流阻系数均高于叉排通道;(4)在高阻塞比肋化通道中,流阻特性的变化规律和流动状态的转变规律基本与水力光滑通道相同。  相似文献   

20.
假设网络的初始流为零流,以最大堵塞截面为准堵塞截面,找出从源点到汇点的包含准堵塞截面弧最多的有条件最长增广路对网络进行增流,直至网络达到饱和,并对该算法进行了复杂性分析。利用该算法对多个网络进行论证,结果表明利用有条件最长增广路算法计算出的最小饱和流值与仿真计算以及与双向增流算法计算得到的结果基本相同,增流次数大大减少,且求解的结果避免了在封闭环路中的流量流动,进一步优化了最小饱和流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