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先进复合材料智能化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复合材料智能化发展的目的和意义 ,分析了复合材料智能化与智能材料和结构技术的内在关系 ,指出复合材料智能化应从设计、制造、评价3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并通过研究示例对具体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2.
航空航天智能材料与智能结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智能材料作为新兴多功能材料,能够实现结构功能化、功能多样化。智能结构是在结构中集成智能材料作为传感器和驱动器,使结构除了具有承载、传力、连接等功能外,还具有自感知、自诊断、自驱动、自修复等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可显著提升航空航天架构的性能。目前智能材料与智能结构已成为航空航天架构减重增效研究的重点。根据国内外智能材料和结构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压电材料、铁磁材料、形状记忆材料、智能复合材料等智能材料的发展;讨论了智能结构的研究及应用前景,包括自诊断智能结构、自修复智能结构和减振降噪智能结构;最后,指出了智能材料与结构当前面临的一些挑战性问题,展望了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简讯     
两个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建设即将启动  航空工业总公司将投资3000万元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航空电源和智能材料与结构重点实验室。其中,航空电源重点实验室建设总投资为1800万元,主要用于购置、配备高水平的仪器设备,将重点建设计算机仿真、航空电源系统、飞机配电系统、电力电子技术、结构工艺等5个实验研究单位;智能材料与结构重点实验室建设总投资1200万元,主要用于购置、配备高水平的材料/结构环境试验设备和材料/元件的制备及集成设备,重点建设自适应机翼和旋翼、飞机结构健康监控、结构减震降噪、材料制备、…  相似文献   

4.
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可展开结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状记忆聚合物(shape memory polymers,SMPs)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前景。根据SMPs材料的变形机理、组成及结构将其与一定的增强相进行复合,可设计出具有低成本,展开过程平缓,振动小,高强度,导电性能优良的智能材料。本文主要介绍三种可用于SMPs复合材料展开结构的基体,以及每种基体制备形状记忆展开结构的方法,从宏观结构上对三种SMPs复合材料展开结构进行分类讨论,分析不同种类聚合物形状记忆的机理、力学性能、形状变化的固定率和回复率等,介绍SMPs复合材料在空间可展开结构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正>具有健康监测功能的智能复合材料结构在航空航天、舰船武器等军事领域和机械结构、土木工程等民用领域得到了初步应用。其中光纤传感系统由于具有柔软、电绝缘、耐腐蚀、和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耦合性等许多独特的优点,常用于智能材料结构的应力、变形等物理量的检测中,成为构成智能复合材料结构中自诊断系统的首选功能元件。在光纤智能结构中,由于光纤传感器的埋入,导致了材料几何上的不连续,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对埋入光纤附近  相似文献   

6.
复合材料具备基于多种材料有机融合后所产生的“1+1>2”的优势,是实现航空飞行器结构轻量化、功能化与智能化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复合材料高各向异性、结构多尺度化等方面的特征,导致设计、制造及表征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高性能复合材料结构在航空装备中的发展是一个涉及力学、材料、机械、控制等多学科融合的交叉性问题。本文针对其中涉及的若干关键力学问题,重点围绕近年来国内外在航空复合材料结构力学设计与性能评估、功能化设计以及制造工艺力学等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对未来航空复合材料结构在这3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在飞机的发展历史上,材料与结构的发展占有重要的地位.拿飞机的蒙皮来说,半个世纪之前,已经由帆布改进成了金属;近年来,金属蒙皮又让位于有机复合材料;不久的将来,智能蒙皮结构很有可能代替当代的复合材料.智能材料蒙皮将是复合材料蒙皮发展的必然结果.到那时,传统飞机的副翼、升降舵、方向舵、雷达罩、天线等就可能再也看不见了.  相似文献   

8.
树脂基复合材料点阵结构集点阵结构与复合材料优势于一体,是实现飞行器等高端装备结构轻量化、功能化与智能化的理想结构材料。然而,由于复合材料点阵结构的材料高度各向异性、结构跨尺度、几何拓扑构型复杂、多功能集成设计需求等特征,导致复合材料点阵结构的制造技术存在诸多难题与挑战。本文回顾了复合材料点阵结构的发展历程,重点围绕近年来国内外在制造技术方面的研究与突破,根据点阵芯体的核心成形工艺,在给出制造技术分类与优缺点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影响点阵结构成形质量的关键工艺,进一步剖析了制约当前复合材料点阵结构制造技术发展的问题,最后对复合材料点阵结构制造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杜彦良  聂景旭 《航空动力学报》1995,10(3):237-240,309
针对探测和控制裂纹扩展的平板智能复合材料结构特点, 提出和建立了一新的应力分析方法--拟温度载荷法, 并且利用此方法对所设计的几种不同的结构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试验证明了该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该计算方法的提出和建立, 为进行控制裂纹扩展的智能材料结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10.
铁电材料研究进展及其在飞行器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莳 《航空学报》2000,21(Z1):56-60
铁电材料是具有驱动和传感 2种功能的机敏材料,可以块材、膜材 (薄膜和厚膜 )和复合材料等多种形式应用,在微电子机械和智能材料与结构系统中具有广阔的潜在应用市场。近年来铁电陶瓷材料获得很大发展,例如弛豫型铁电陶瓷,反铁电 -铁电相变型铁电陶瓷都取得了实际应用。铁电材料中大应变弛豫型铁电单晶材料研制成功,是近 50年来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主要介绍了智能材料与结构相关的铁电材料特点及其在飞行器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装备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效能模型及其扩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装备效能分析中 ,装备的可靠性 (R)、维修性 (M )及保障性 (S)指标是影响装备效能的重要指标。通过对ADC模型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及保障性 (RMS)效能的概念 ,并从完成单阶段单任务拓展到多阶段多任务 ,推导出不可修装备RMS效能的综合表达式。从而为完成多阶段多任务的不可修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的效能的定量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14.
介绍了多频段多目标海上测控模拟器的设计和实现方法。在硬件设计上,模拟器采用工控机和工作站架构,数字化可重组基带硬件平台技术,实现了不同频段、不同目标航天器的仿真功能。在软件设计上,采用RS422/232接口双中断驱动技术,实现了遥测和数传的同步;采用软件模块化和数据库融合设计技术,实现了多型号目标航天器的仿真需求。  相似文献   

15.
喷丸强化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传统喷丸强化、超声喷丸强化、激光喷丸强化、高压水喷丸强化等表面强化技术,并对这些喷丸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和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当前发展喷丸强化技术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铸造—轧制—稳定化退火技术制备了Sc含量为0.10wt%和Er含量为0.25wt%的两种Al-Mg合金薄板,研究了不同处理工艺下两种合金板材拉伸性能、剥落腐蚀性能和显微组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种合金冷轧板材稳定化退火过程中拉伸性能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即随着退火温度升高,板材强度下降而塑性升高,Sc含量为0.10wt%的合金350℃/1 h退火仍然表现出很强的抗退火软化能力,而Er含量为0.25%的合金当退火温度高于280℃后迅速软化;300℃/1 h退火条件下,含Sc合金和含Er合金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424 MPa、314 MPa、18.3%和350 MPa、177 MPa、29.1%;与此同时,随退火温度的升高,板材抗剥落腐蚀的能力也表现出相同规律性的变化,即200℃/1 h左右退火时剥落腐蚀最严重,随着退火温度升高,腐蚀抗力增加,两种合金板材经280℃以上1h稳定化退火后,合金板材可以获得较好的抗剥落腐蚀性能;其次,与Sc含量为0.25wt%的5B70合金相比,研制的Sc含量为0.10wt%合金综合性能接近5B70合金,而这种合金的Sc含量只有5B70合金的40%,能显著降低合金的制造成本,预示着低Sc含量的合金在航天领域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18.
光电测距仪(含全站仪)的加常数是仪器测量结果的改正项目,是仪器检定项目非常重要的一项。本文结合光电测距仪计量检定规程的要求,从加常数的测量原理、方法、不确定度分析等方面入手,提出了检测测距仪加常数的一种新方法——流动比较法,分析了流动比较法的设计与实现方法,分析了测量不确定度,通过与经典的六段法相比较,论证了流动比较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精确制导技术及其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精确制导技术,分析了它们的现状,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Simulation has become a valuable tool that compliments more traditional methods used to understand solar system plasma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planets, moons and comets. The three popular simulation approaches to studying these interactions are presented. Each approach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 to these interactions. To date no one approach is capable of simulating the whole interaction region from the collisionless to the collisional regimes. All three approaches are therefore needed. Each approach has several implicit physical assumptions as well as several numerical assumptions depending on the scheme used. The magnetohydrodynamic (MHD), test-particle/Monte-Carlo and hybrid models used in simulating flowing plasmas are described. Special consideration is given to the implicit assumptions underlying each model. Some of the more common numerical methods used to implement each model,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numerical methods and the resulting limitations of each simulation approach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