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基于“离位”增韧技术,将“离位”增韧剂聚醚砜(PES)均匀地附载在碳纤维织物上,采用RTM 工 艺制备了Cf / BMI 复合材料(U3160/6421),通过低速冲击、DMA、SEM 和基本力学性能测试分析,研究了PES 对U3160/6421 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PES 附载的ES-Fabric 织物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 增韧效果,其CAI 值提高了85%。由于PES 的加入,在复合材料层间出现了PES 和树脂BMI6421 的相反转结 构,改善了复合材料的损伤阻抗,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损伤容限,并且“离位”层间增韧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 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采用“离位”增韧技术对NY9200G/T300环氧树脂体系复合材料进行增韧,通过试验,将其与增韧前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经过“离位”技术增韧,在基本保持NY9200G/T300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的同时,大幅度地提高了该复合材料的韧性。  相似文献   

3.
RTM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离位”增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离位"增韧对RTM聚酰亚胺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以及韧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增韧剂的含量为15wt%时,经"离位"增韧复合材料的室温层问剪切强度从97.9 MP8提高到110 MPa,而玻璃化转变温度和高温(288℃)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略有降低."离位"增韧后,PI-9731Es(F)/G0827复合材料的Ⅰ型层间断裂韧性(GIC)从310J/m2提高到459J/m2.经电镜分析表明,主要是由于将热塑性聚酰亚胺"离位"增韧PI-9731制备复合材料时,可以在复合材料富树脂区形成相反转结构,在裂纹扩展的过程中,包覆热塑性聚酰亚胺的PI-9731粒子发生明显地取向和变形.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热塑性树脂PAEK增韧BMI树脂的玻璃化转变行为,相形貌和断裂韧性,以及对采用"离位"概念增韧的T700/BMI复合材料的层间形貌及其冲击后压缩强度(CAI)的分析,研究了微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发现特征相分离形貌随着PAEK的含量而变化。特别探索了PAEK-BMI复相体系的相形貌与断裂韧性之间的关系,得到的断裂机理解释了复合材料层压板的分层和冲击损伤行为。有关"离位"增韧的机理、以及扩散控制的相行为等还需要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5.
T700/氰酸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离位”增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氰酸酯采用环氧树脂进行改性研究,对该体系的流变性能与DMA进行分析,并对浇注体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以聚砜作为增韧剂,采用"离位"增韧技术,制备复合材料层压板,测试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冲击后压缩强度(CAI),对微观增韧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40℃时,氰酸酯/环氧树脂体系有较长的工艺适用期,很好的工艺操作性.Tg为200℃时,浇注体的力学性能优良.采用热塑性树脂作为"离位"增韧层,体系出现了相反转结构,具有较好的增韧效果,复合材料的CAI值从180 MPa增加到260 MPa,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鹞”Ⅱ与“鹞”Ⅰ最大的不同点是它大量使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是最早大量使用复合材料的战斗机。 英国空军在复合材料旋翼、雷达罩以及复合材料层板维修方面有多年的经验,但在碳纤维复合材料方面的维修经验还主要是通过“鹞Ⅱ的维修取得的。“鹞”Ⅱ的复合材料结构“鹞”Ⅱ的前机身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组成的半硬壳式结构。主翼是由碳纤维复合材料蒙皮及与之栓接的复合材料和金属混合  相似文献   

7.
晓诚 《国际航空》2001,(10):54-56
手工制造、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高而且价格昂贵曾使得雷神公司在全复合材料“星舟”项目上损失惨重。时隔多年,当雷神公司应用“蝰蛇”复合材料工业机器人生产“首相”1号和豪克“地平线”机身时,却将复合材料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由此开创航空复合材料技术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8.
复合材料由于强度高、重量轻等优异性能,在直升机的研制中应用进展很快。如今,复合材料已成为制造旋翼桨叶及桨毂的标准材料,甚至已出现了“全复合材料直升机”。但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全复合材料直升机”目前还不是直升机研制行业的主流。对它的前景,也还有一定的争议。 “全复合材料直升机”一般是指复合材料结构重量占全机结构重量达到5O%以上或占机身结构重量达到8O%的直升机。  相似文献   

9.
航空树脂基复合材料技术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介绍我国航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和应用情况,讨论并分析了航空树脂基复合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重点方向,强调了这种“低成本”、“工程化”技术应在“一体化”思想指导下综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复合材料固化过程的监控一直是复合材料研究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固化过头与固化不足都会严重影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热物理性能,造成复合材料构件报废。因此,对复合材料固化监控是确保复合材料构件质量的关键,国外对复合材料固化监控一直给予高度重视,近年来,并研制生产了利用“介电性能”和“超声衰减”等技术对复合材料的固化进行在位监控,并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了国内航空工业“七五”、“八五”开展复合材料应用研究的经验教训,提出采用系统工程方式来管理复合材料应用研究项目,并结合其特点,进行具体项目的系统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系统管理的模型、优化控制及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2.
复合材料模压制品工艺及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复合材料模压制品主要工艺参数和某些行之有效的工艺“诀窍”。总结了复合材料模压制品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并介绍了目前国际复合材料模压制品自动化、连续工业化生产的某些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航空工业制造工程研究所承担的“T70 0 /QY9511双马树脂复合材料体系”课题日前通过了中航一集团组织的技术鉴定。总装备部先进材料技术专家组、中航一集团科技发展部、60 1所、60 2所、611所、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和代表出席了会议。该课题是为配合“高性能双马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研究”课题而进行的一个子课题。双马来酰亚胺树脂是国内外广泛应用于高性能飞机复合材料构件制造的树脂 ,由于其良好的耐热和耐湿性能而得到复合材料设计师的信任 ,但由于复合材料制造成本居高不下 ,复合材料的应用受到费用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世纪末的步步临近,计算机的2000年问题也愈发地紧迫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航引进了大量的欧美飞机,进口了一批现代化的通信导航和空管设备,引进和二次开发了以大型计算机主机为核心的订座、离港、货运和票证结算系统,因此,解决好计算机的“千年虫”问题迫在眉睫。”千年虫”对民航运输业的影响所谓“千年虫”,是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遗留”问题,直接起因是计算机程序的智能系统将年份的表达仅采用后2位而非4位。由此,当2000年到来的时候,计算机会识别为1900年。更广泛地讲,2000年问题还包括以下内容:其一是在一…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航空学会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结构强度专业学组与江苏省航空学会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的“复合材料损伤、疲劳与断裂研讨会”于1989年11月1日~3日在南京召开。会议代表来自全国各地从事复合材料损伤、疲劳与断裂方面的专家共32人,交流论文报告12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航空学会联合召开的第六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于1990年11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本届会议由中国宇航学会主办,到会代表达270人。国家新材料领域高技术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曾汉民教授应邀在大会做了“先进复合材料的现状和展望”的报告。大会报告文章有:“复合材料在军事上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复合材料应用研究项目的系统工程管理(下)航空工业总公司王慧杰三、“复合材料应用研究”系统的分析与模型根据上述对复合材料应用研究系统的分析,提出图2所示的复合材料应用研究系统,它表达了系统的层次和子系统结构及其相互的关系,并作为系统结构层次和相互关系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空间时代材料工艺的新进展”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1988、1989年杜邦公司在新型热塑性复合材料方面取得的进展,包括:复合材料制造方法的最新发展,供先进飞机和航天应用的AVIMID复合材料,一种新型热可成型复合材料板材和纤维与基体界面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复合材料在民用飞机上的应用始于70年代中期。1978年7月10日FAA颁布了咨询通报AC20-107“复合材料飞机结构”,这是有关复合材料的第一个适航规范。波音727飞机的升降舵、L-1011飞机的副翼和波音737飞机的平尾都是根据这一规范进行设计和适航审查的。经过不断实践和积累经验,FAA于1984年4月25日颁布了新的咨询通报AC20-107A“复合材料结构”,明确了对冲击损伤的验证要求、损伤无扩展概念及湿热环境下的验证要求。它是民用飞机复合材料结构进行适航符合性验证  相似文献   

20.
6月27日,“树脂基复合材料结构制造技术研究应用中心”在哈飞正式挂牌。这个由国家支持的跨行业、跨集团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应用中心的建立,对我国复合材料制造技术的发展以及未来大飞机研制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