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天的倾转机翼技术发展已经突破了无尾设计技术难关。波音在美国军方未来先进战术运输机计划下研制的“超蛙”将是率先采用无尾布局的倾转机翼航空器。同时,各种布局独特、新颖的复合式旋翼/机翼航空器的研制又掀起了新的高潮  相似文献   

2.
复合式常规旋翼高速直升机是国内外高速直升机重点发展的几种构型之一。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某300kg复合式常规旋翼高速直升机的机身气动布局形式,针对该机设计并加工了1∶1.5机身风洞试验模型,在4m×3m风洞开展了机身气动特性风洞试验。通过对比不同机身部件组合状态在不同迎角、侧滑角条件下的气动力及纵横向气动导数,获得了全机及各部件气动性能。根据风洞试验结果,结合已建立的旋翼气动力模型和螺旋桨气动力模型,建立了全机飞行力学模型,并分析了不同飞行速度下全机的静稳定性,验证了该复合式高速直升机具有合理的机身气动布局,研究结果可为复合式常规旋翼高速直升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虽然倾转旋翼航空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该技术的发展并不十分成熟,面临着不少关键适航性问题。本文从适航的角度分析了军民用倾转旋翼航空器的型号发展。  相似文献   

4.
常规旋翼构型复合式高速直升机发展概况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常规旋翼构型复合式高速直升机的发展概况及关键技术进行了综述。首先,结合常规旋翼构型复合式高速直升机的布局型式及操纵方式,介绍了该构型复合式直升机的一般概念。然后,根据常规旋翼构型复合式高速直升机的前飞动力结构特点,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并分别对不同类型复合式直升机的布局型式及其发展概况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该构型高速直升机所面临的问题,总结了该构型直升机的总体布局设计与优化、过渡模态操纵分配设计等关键技术。最后,结合国内外高速直升机的发展趋势,以及该构型高速直升机的特点,分析了常规旋翼构型复合式高速直升机的发展前景,并对其在我国的发展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5.
倾转旋翼航空器建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倾转旋翼航空器的整体气动结构设计,建立了该型航空器的数学模型。在考虑旋翼滑流的情况下,给出各气动面的气动力和力矩方程,并采用叶素法,建立了旋翼的气动力方程。该数学模型可为倾转旋翼航空器的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MV-22成功步入生产交付阶段,为复合旋翼航空器的实用化铺平了道路。未来大型倾转旋翼机、可变直径旋翼技术、欧洲新颖的倾转旋翼机方案的相继出台,将使这一领域的技术进步充满竞争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对复合式高速直升机的旋翼两侧不同强度下洗流对机翼的气动干扰分析,可以为类似构型直升机的气动外形设计及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采用动量源方法对复合式高速直升机悬停及前飞状态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旋翼两侧不同强度的下洗流对机翼的气动影响,研究改变旋翼桨盘高度和机翼展弦比对气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式高速直升机前飞时,随着旋翼桨盘的增高,两侧机翼升力差峰值减小,且峰值落在更小速度处;随着机翼展弦比的增大,两侧机翼升力差峰值减小,且在峰值后同一速度下,机翼越细长两侧升力差越小。  相似文献   

8.
万佳  陈铭 《航空动力学报》2009,24(11):2459-2464
采用自由尾迹算法和涡格法,编制了针对复合式直升机旋翼-机翼升力系统的气动计算程序,对于旋翼和机翼间的气动干扰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计算了不同前飞速度下机翼旋翼之间的相互干扰情况,计算结果验证了程序的可行性.同时表明:机翼-旋翼间的干扰与速度有较大关系,而机翼对旋翼扭矩的影响大于对旋翼拉力的影响.由于相互干扰的存在,旋翼和机翼的效率都会降低.这为复合式直升机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和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9.
高速直升机旋翼/螺旋桨/机身干扰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双拉力螺旋桨复合式高速直升机的气动特性可以为高速直升机的设计及气动优化提供参考。基 于动量源方法构建针对双拉力螺旋桨复合式高速直升机旋翼/螺旋桨/机身干扰特性数值计算及分析方法;对 孤立旋翼、旋翼/机身干扰进行算例验证;应用所构建的方法对双拉力螺旋桨高速复合式直升机悬停及前飞状 态的干扰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机身对悬停流场影响及不同前飞速度旋翼/螺旋桨/机身干扰特性。结果表 明:悬停时机身对气流的阻塞作用降低了旋翼的升力,螺旋桨对旋翼下洗气流的加速作用使旋翼升力提高;低 速前飞时旋翼/螺旋桨/机身干扰较大,主要体现在旋翼下洗流造成螺旋桨滑流偏折以及机翼上表面压力分布 增大,高速前飞时这种干扰较小。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旋翼航空器材料适航条款的分析,诠释了该条款的技术内涵,列举了符合性验证方法,为从事旋翼航空器设计和适航审定的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旋翼航空器尾桨保护装置适航条款的分析,诠释该条款的技术内涵,列举了相关的型号验证实例,为从事旋翼航空器设计和适航审定的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常类航空器包括正常类飞机和正常类旋翼航空器,是通用航空产业的主要机型,发动机进气系统是此类航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优劣关系到发动机能否正常工作,在适航审定中需要重点加以关注。为了全面研究正常类航空器进气条款的适航符合性,对正常类飞机及正常类旋翼航空器的适航标准、符合性验证方法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某型农林飞机及某型直升机的适航审定案例开展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正常类飞机及正常类旋翼航空器进气条款均采用说明性文件及飞行试验来表明符合性;说明性文件需要对进气系统的设计原理和组成等进行介绍,在具体型号中,此部分内容可以单独给出,也可以包含在动力系统设计说明文件之中;飞行试验验证不必单独开展,一般可与动力装置工作特性检查结合进行;通过对比不同型号的审定案例,给出了正常类航空器进气条款的符合性验证方法与思路,可为后续同类型号的研制与适航审定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复合式共轴直升机飞行动力学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段赛玉  陈铭 《飞机设计》2011,31(3):13-17,36
建立了复合式共轴直升机的飞行动力学数学模型。根据复合式共轴直升机的构型特点,计入上下旋翼,旋翼与机翼之间的相互气动干扰,建立了旋翼、机翼等部件的气动计算模型。以某小型复合式共轴直升机为例,运用牛顿迭代法完成了3种飞行模式下的配平计算,得到了从悬停到高速前飞各种飞行状态下的操纵量和状态量,分析了复合式共轴直升机飞行的物理...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基于适航要求的旋翼航空器结构的疲劳容限评定方法发展情况,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运输类旋翼航空器传动系统的金属结构主要结构件(PSE)的疲劳容限评定方法。该方法基于安全-寿命法计算退役时间,并基于明显可检缺陷(CDF)安全寿命检查和破损-安全法计算检查间隔,可为后续旋翼航空器传动系统的研制及适航符合性验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美国联邦航空条例FAR29部运输类旋翼航空器非对称载荷适航条款内容和相关修订案的分析,诠释了该条款修订的原因和技术内涵,为从事旋翼类航空器设计和适航审定的人员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美国联邦航空条例FAR29部运输类旋翼航空器水上迫降适航条款(FAR29.801)的内容和相关修订案进行分析,诠释了该条款修订的原因和技术内涵,并总结了一般的符合性验证方法和符合性验证思路,为我国从事旋翼类航空器设计和适航审定的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张飞  王云  谭锟 《航空工程进展》2019,10(6):810-816
复合式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是一种兼具多旋翼无人机和固定翼无人机性能的复合式无人机,其创新之处在于阐明了旋翼安装位置对无人机整体性能的影响。针对该类无人机旋翼与机翼之间的相互气动作用比较复杂的问题,本文采用实验和流体仿真两种方法对其气动特性进行分析,初步确定了旋翼的安装方式,并结合无人机的平飞状态进一步确定了旋翼的安装距离。实验及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无人机的旋翼安装在机翼下方比安装在机翼上方效率要高,且旋翼与机翼之间的安装距离对旋翼的升力和无人机的平飞续航性能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液压系统爆破压力的适航审定对于保证直升机安全稳定飞行有重要意义。液压系统工作过程中易受到压力冲击、过载等因素影响导致元件或零部件爆裂损坏而影响航空器的飞行安全。国外对于航空器液压系统的相关适航审定对国内处于封锁状态。国内CCAR 29部旋翼航空器适航审定规章中也没有明确液压元件的爆破压力值或压力值范围,这导致此方面审查工作内容存在争议甚至缺失。本文通过探讨液压元件爆破影响和风险,结合相关标准要求,提出了爆破压力适航条款的要点和初步内容,便利旋翼航空器液压系统适航审定,补充了CCAR 29部中缺失的此方面规定条款,对旋翼航空器适航审定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俊超  李建波 《航空学报》2014,35(1):151-160
为了研究机翼对自转旋翼机纵向稳定性的影响,针对某复合式自转旋翼机,建立了基于状态空间法描述的非线性全量方程数学模型。该模型包含自转旋翼、机身、螺旋桨、机翼和尾翼的气动模型、动态入流模型和稳定性分析模型。运用该模型对比研究了样例自转旋翼机和样例复合式自转旋翼机的纵向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机翼的增加对于浮沉模态和短周期模态稳定性是有利的;对于旋翼转速模态稳定性是不利的,在设计复合式自转旋翼机时可以考虑增加旋翼桨尖配重来提高此模态的稳定性。机翼的纵向位置对自转旋翼机的纵向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在机翼纵向位置能满足配平约束条件下,机翼纵向位置越靠后,迎角稳定性越好,但旋翼转速稳定性越差。在设计复合式自转旋翼机时,机翼纵向位置的选择要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进行折中。  相似文献   

20.
机翼对自转旋翼机纵向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俊超  李建波 《航空学报》2014,35(1):151-160
 为了研究机翼对自转旋翼机纵向稳定性的影响,针对某复合式自转旋翼机,建立了基于状态空间法描述的非线性全量方程数学模型。该模型包含自转旋翼、机身、螺旋桨、机翼和尾翼的气动模型、动态入流模型和稳定性分析模型。运用该模型对比研究了样例自转旋翼机和样例复合式自转旋翼机的纵向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机翼的增加对于浮沉模态和短周期模态稳定性是有利的;对于旋翼转速模态稳定性是不利的,在设计复合式自转旋翼机时可以考虑增加旋翼桨尖配重来提高此模态的稳定性。机翼的纵向位置对自转旋翼机的纵向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在机翼纵向位置能满足配平约束条件下,机翼纵向位置越靠后,迎角稳定性越好,但旋翼转速稳定性越差。在设计复合式自转旋翼机时,机翼纵向位置的选择要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进行折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